流水的春節檔,鐵打的“熊出沒”。輪空一年之後的春節檔終於來了,且作為每年春節檔家庭觀影的唯一保留專案,《熊出沒·狂野大陸》如約而至。
如果沒記錯的話,《熊出沒·狂野大陸》應該是這個系列第7部大電影作品了。
保持著每年一部新作的系列作品,時至今日,“熊出沒”已經成了春節檔閤家歡動畫的每年必看的首選作品,每年都有一些小創新,畫面劇情也逐年升級,這次更是號稱七年之最。
IP價值的延續從2014年的《熊出沒之奪寶熊兵》開始,誰也不會想到,這個華語動畫的IP有足夠的能量可以延續到現在,更不會想到,當年這部被不少觀眾嗤之以鼻、被認為低幼的動畫片,能在春節檔這個兵強馬壯的市場,佔得不少的市場份額。
比如上一部《熊出沒·原始時代》,票房超越了7億,比同期星爺的《新喜劇之王》都高,俗話說,成氣候了。
不同於《哪吒之魔童降世》《大聖歸來》這樣的動畫電影,“熊出沒”系列電影堅守著閤家歡本位的底線——以老少咸宜的認知與接受能力為考量,恰到好處的內容,不過分哲學的深度,同時發揮作品應有的水平,傳遞基本的寓教於樂理念,大人小孩看了都有所收穫。
就這樣,來到了第7部,每年一次升級,娛樂了觀眾,逼禿了導演。成績不用我多說,有目共睹。為什麼這樣說,票房逐年上升,上一部《原始時代》更是擁有系列最高的票房,已經很好的解釋。
可以肯定的說,以閤家歡市場為基礎的作品,“熊出沒”近幾年一直很成功。可貴的是,他們沒有原地踏步,每年都在逐步尋求市場“增量”,那就是對成年觀眾的重視,今年更是為此推出了一部真人短片。
話題扯遠了,說回這部《熊出沒·狂野大陸》(如下簡稱《狂野大陸》),今年整體都進行了升級。讓我這個去年對《熊出沒·原始時代》吹毛求疵的“黑子”無處下口。
天馬行空的想象力作為電影版,這個故事依然延續了該系列一貫的風格,簡單易懂的敘事和奇妙想象的世界觀。但不一樣的地方在於,該片對故事主題進行了一個升級,或者不能叫做“升級”,而是一個“變招”。
可以參考《哆啦A夢》的劇場版,基本都是小夥伴們走出自家街道,穿越古今暢遊宇宙的大戲,“熊出沒”也是如此,自從《奪寶熊兵》開啟電影版之後,主角們圍繞著狗熊嶺進行拓展,讓我彷彿看到一個“熊出沒”宇宙正在逐漸成形。
不斷的尋求變革和突破無疑是危險的,在這個世界似乎就是有許多這樣的“傻子”,始終堅持“老套”的“工匠精神”,而市場也恰如其分的予以正向的回饋。
今年《熊出沒·狂野大陸》脫離了前兩年的奇幻色彩,透過一個後現代科幻故事,來為影片核心增強了思辨的色彩。
在狂野大陸的主題公園裡,人變動物的設定,最終失控,就是科幻片中的基因論調,主題就是技術失控,而且結局還指向了智慧叛變,這在全系列裡是獨一無二的。
簡言之,電影中的設定,將人類融合動物基因,是“異化主體”類科幻電影定位典型特徵,是由“非己”或“他人”的異化現象構成的二元行為統一體(區別於克隆人)。
最著名的例子,就是《阿凡達》,人類披上了潘多拉星球的外衣,以及科幻劇集《西部世界》中的世界觀,它們更多是在描述異化後的現象,對“異化主體”身份的思考,但技術並不是電影探討的核心,主要還是描述技術手段之下,對行為主體和世界的影響。
《狂野大陸》正是如此,因為本身電影就是擬人化的,主角光頭強與熊大熊二這樣讓人類與動物處於同一體系下的世界觀,而“狂野大陸”主題公園的設定,讓二者出現了相互轉化的可能。使得人與動物之間的對立關係,變得更加模糊。
讓沒有一根毛的光頭強也變成毛髮濃密的獅子是怎樣的體驗?整個世界都是動物,不穿衣服的熊大熊二卻被當成了異類。而且每個人不單單可以變成動物,更能透過基因手段,變成“怪獸”,比如會跑的鯊魚,會飛的老虎等等。
終究而言,卡通電影可以讓技術基礎並非依照科學規律,而展現天馬行空的腦洞大開,最終更能突出主題:人類為什麼要變成動物,就是為了增強身體機能,也正因為如此,狂野大陸的人們最終走向失控。隨著身體機能的逐步提升,就代表著人性的逐步缺失,就是一個獸性替代人性的過程。
您要說《狂野大陸》是動畫版的《侏羅紀公園》、《生化危機》,也沒問題。
而如《侏羅紀公園》、《生化危機》這樣展示技術失控的電影裡,都具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技術至上”的破壞性,人類處在擁有一個生產力極為先進的社會,但這一成就的代價就是人性的缺失。
化繁為簡的快樂本源不要以為本片的主題很繁瑣,畢竟本片以閤家歡為主的核心受眾是不變的。所以《狂野大陸》進行了一個化繁為簡的轉化,技術運用的目的,是追求“快樂是什麼”。
終日繁忙、被生活所累的成年人,變成了“無憂無慮”的動物,這就是“快樂的源泉”,這樣一來,主題就非常通俗易懂了,大人看的懂,小孩也明白,建立在此之上冒險故事也有了海闊天空的一面,這是本片的新意。
此外,以往在科幻電影中的技術問題,無論是人工智慧還是克隆人,最終的命題還是落回人性方面。讓溫暖的人性取代冷冰冰的技術,乃是這類作品一大原則,而本片這一點也與主題貼合的非常好,喚醒人性的,是親情。
前文說了,“熊出沒”電影版在系列片老角色帶動下,拓展了新世界和新角色,本片的新角色,就是設計這個技術手段的科學家樂天。
電影后半段,從前期的歡樂冒險,變成了後期的正邪大戰,這裡就不劇透了。
而在熱鬧的背後,幕後真正BOSS浮出水面,同樣也有著同類型科幻電影的主題色彩,人在技術社會中沒有主體性,只是龐大社會機器中的零件,可以隨意替換。
而造成這種形勢的罪魁禍首,並不是科技本身,而是人類自己,在這部電影裡,也是“快樂是什麼”這個問題的出口。
可見電影已經不再是熊孩子的專屬,多了來自成人世界的駁雜,友情的寫照,親情的羈絆,用通俗的語言來說,人類的理智和情感造就了生活中的各種煩惱,但這也是“快樂的本源”啊。
樂天父女情的刻畫昇華了主題,給出了答案:我們之所以快樂,是因為這個世界美好,因為有著身邊的夥伴和親人,因為家庭的溫馨等等,而不是變成無拘無束的野獸!
深邃的主題由淺入深,化繁為簡,一部動畫片的故事,儘管無法達到傳統科幻片的深度,但足以呈現出少見的思辨性,也是該片適合家庭閤家歡的特色之一。
有變招就是進步《狂野大陸》透過此段奇妙之旅闡釋了何謂“快樂”,透過一個個不同的視角轉換,使得一個嶄新的奇幻世界呈現在我們眼前。在這趟奇幻旅程中,有悲傷,有遺憾,也有感人之處,簡單易懂的故事情節,溫暖有趣之外更積極勵志。
當然這個故事,在不否定之前作品的基礎上,本片也更加適合全年齡級觀影,不要一聽到“熊出沒”三個字就退避三舍,“熊出沒”系列是以兒童受眾為核心不假,但這部《狂野大陸》則找準了家庭受眾的核心——父母對孩子守護,孩子對父母的依賴,暖心家庭氛圍的情感刻畫,更有“快樂是什麼”的本源訴求。
所以這部電影,再次證明國產動漫電影要想衝開一條出路,除了固有的撒嬌賣萌外,“熊出沒”除了一年一度的“不見不散”外,也要符合觀眾基本審美需求,我們可能不強求每年有多麼的推陳出新,只希望不要原地踏步,不要吃老本。
什麼?畫面沒提?因為沒有必要,華語動畫事到如今,畫面早已不是掣肘,故事才是。我覺得《狂野大陸》這個“變招”,是在不變中的變化,值得肯定。
總之,確實當得起七年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