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箭穿心》是2012年由王競執導,顏丙燕主演,李現參演的家庭劇情長片,改編自著名作家方方的同名長篇小說。
女主李寶莉是個沒有知識文化的城鎮居民,幹著商販的底層活,吃苦耐勞,性格潑辣強硬。
老公馬學武是靠知識改變命運的鄉下人,工作能力強但是性格軟弱,因為娶了李寶莉他成了城裡人。
兩人育有一個兒子名喚小寶(李現飾演長大後的小寶),學習成績很好,但因為單親家庭,性格有些乖戾、隱忍。
電影講述的武漢人武漢事,拍攝地點在武漢,配音是武漢方言,加上演員的實力出演,和導演王競一貫的寫實風格,《萬箭穿心》被譽為中國影史上現實主義的代表作。
下面,我從表現手法、人物命運、啟示意義,三個層面分析這部現實主義力作。
01電影表達手法分析帶著灰色調的方言電影:濃重的時代氣息,底層人物生活既視感1.灰色調的運用:凸顯濃厚時代氣息,和現實生活的壓抑故事、聲音、畫面,是一部電影的基本構成要素。
張藝謀的《紅高粱》的基調色是紅色,彰顯的是生命的張力,《幸福的黃手帕》基調屬於黃色,整部電影瀰漫著溫馨和幸福。
《萬箭穿心》的基調是灰色,沒有紅色的熱烈和黃色的溫馨,而是鋪滿了“模糊”,它的作用有兩個。
一個是烘托時代氣息。
影片中有很多老武漢的場景:長江上老舊的渡輪和大橋、企業上下班的人流、批發市場的人群、熱氣騰騰的熱乾麵……
低飽和度畫面所製造出來的柔灰朦朧的影像畫面,以及質樸的場景氛圍,還原了較為真實的90年代的風貌和底層人物形象。
當那個時代的風貌以灰色的畫面呈現出來,再配上地道武漢話,觀眾瞬間就走進了最為真實、全面的人物世界。
一個是渲染生活的憂愁。
故事講述的是90年代的事,那一代的成年人,童年經歷過文化大革命,青年經歷過改革開放,壯年經歷過失業潮。
很多不同出身、不同學識、不同性格的人,陰差陽錯地走到了一起,李寶莉夫婦就是其中一對。
他們在時代洪流裹挾前進中結識,互相依靠大過情投意合,所以很多人的婚姻生活並不如意,甚至瀰漫著淡淡的憂鬱。
影片就是在描述那個年代底層人物的掙扎,主旋律也是個悲劇,灰色調就是在渲染這種氛圍。
2.方言電影的敘事優勢:增強底層體驗感,刻畫人物形象《萬箭穿心》有兩個版本,其中武漢方言版本最有味道。
武漢方言版本屬於典型的方言電影,該型別的電影在表現底層人物的生存體驗方面具有很大的優勢。
一方面是增強底層生活感。
影片中涉及到市場小販、街頭混混、中學教師、警察‘、企業領導,他們無論做生意、吵架、辦案、講課,用的都是武漢方言。
“過早”、“說不清白”、“麼樣”、“麼事”等方言,把武漢市民的生活場景勾勒出來,增強了觀眾的底層體驗感,這在普通話版本里是找不到的。
一方面是刻畫人物形象。
語言本身是表達個人化風格、塑造個性化人物的重要方式,它還可以標示人物的個人身份和表達立場。
扇著蒲扇,手抱胸前的李寶莉,用武漢話罵罵咧咧的說到“老子”、“婊子養的”,一個潑辣霸道的女人瞬間就活了起來。
方言與人們在生活中流露出的真情實感和生存經驗有重要關聯,這對於刻畫人物形象來說非常有效果。
熒幕上的普通話刻畫的人物形象大多是正面的,在展示小地方、底層人物形象寫實方面,方言電影有它獨特的優勢。
02人物命運分析沒有絕對的好人和壞人,人性中的美好與邪惡交織,鑄就眾生相《萬箭穿心》片名的寓意在於,生活的錚錚現實如何將人“萬箭穿心”。
故事集中在一個家庭的破碎,妻子、丈夫、兒子每個人都想要活的更好,最後卻越活越掙扎。
1. 妻子李寶莉:蠻橫潑辣背後,是生活創傷後的補償心理在作祟從心理學上看,補償心理就是一種“移位”,即為克服自己生理上的缺陷或心理上的自卑,而發展自己其他方面的長處,優勢,趕上或超過他人的一種心理適應機制。
李寶莉是生活在武漢市底層的城鎮居民,父親早死母親獨自一人把她養大,幾乎沒上過學的她從小在菜市場打拼。
儘管後來嫁給馬學武這樣的知識分子,過上了穩定的生活,但小時候的自卑和失控感,已經植入骨子裡。
由於補償心理,她對所有人都很強勢,眼神表情、話裡話外都想碾壓人,稍有不順心就要發飆。
後來馬學武跳江,她扛起扁擔闖碼頭,辛辛苦苦供兒子讀書,而兒子考上大學後卻把她攆出家門,不認她這個母親。
李寶莉的人物形象是複雜的,從控制丈夫馬學武、冷眼對待婆婆來說,她是個潑辣、不懂理的小女人。
從扛扁擔闖碼頭養活一家老小,吃苦耐勞,敢打敢拼,展現出如同野草般頑強的生命力來說,她又是偉大的。
你很難說這樣的人是好還是壞,是對或是錯, 她就像是生活中每個普通人,有可憐之處,也有可恨之處。
2.丈夫馬學武:性格軟弱是悲劇的根源,妻子的“高壓控制”,把他推向絕路什麼是高壓控制?
高壓控制就是指在兩個人的關係中,一方通過各種行為和言語來控制另一方。
馬學武文質彬彬,是一個國有企業的幹部,有能力也有地位,在外是有頭有臉的人,但在家他卻沒有半點發言權。
連搬運工人都對他表示同情和理解:
“在外頭啊,你大小也算個幹部,但那有麼樣呢?你被這樣一個女人罩一輩子,你真的是蠻可憐。”
閨蜜小景與李寶莉在廚房的對話,更是直接指出了問題所在:
“馬學武,是被你逼到這條路上的。”
馬學武一直被妻子高壓控制,既與他娶李寶莉獲得城鎮戶口的自卑心理有關,也與他性格軟弱、不懂維護人際關係有關。
馬學武無論是被罵、被打、被冷落,甚至老媽遭遇兒媳白眼,他也一句話不說,只是眼神裡透露著失望與迷茫。
缺愛的中年男人容易出事,在李寶莉這裡長期感受不到愛與尊嚴,馬學武發生了桃色事件,然後降職、被開除、跳江一連串的悲劇就發生了。
前面感覺馬學武是個被老婆控制、壓榨的可憐人,時不時還為他感到惋惜,後面卻覺得這個人軟弱得沒有擔當,自己一死了事,留下老母親和兒子承受苦難,在負責任這一點上,他遠不如李寶莉。
3.兒子小寶:蟄伏10年,將怨恨報復給母親,“回彈效應”下的非理性行為心理學家們提出了關於壓抑的回彈效應:
回彈效應就是指,那些被壓抑了的情緒,再次出現會變得比之前更加強烈。
影片中的小寶是父母婚姻的犧牲品。
馬學武跳江之後,小寶成了家裡唯一的希望,李寶莉對他管得很嚴,除了讀書就是讀書,幾乎沒有過快樂的童年。
從小缺乏父愛,被人瞧不起也找不到人幫忙,母親李寶莉為了供他讀書,每天扛著扁擔去碼頭幫人挑東西,除了學費,其他的什麼她都幫不了,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他的性子變得隱忍。
小寶長大後他約見馬學武桃色事件的主角小周,從她的口中知道了,父親跳江與母親告密有脫不開的干係,因此更加怨恨李寶莉。
小寶順利考上大學之後,壓抑十多年的怨恨在回彈效應下加倍釋放,他本著為父親和奶奶討個公道的想法,絕情的斷絕母子關係,將養他長大的李寶莉趕出家門。
《萬箭穿心》是時代浪潮下眾多為了生存而掙扎的家庭的對映。
但影片不只是展示底層人物生活的昏暗,評判某些人對或者錯,而是極力於描寫出普通人的“灰色”。
沒有誰是絕對的對或者錯,每個人都在好人與壞人之間遊走,正是人性中美好與邪惡交織,才鑄就了斑駁的眾生相。
03悲劇家庭縮影背後,留給我們的是這3個啟示《萬箭穿心》的家庭悲劇,並非來自虛無的真空,而是根植於社會階層問題中,有著強烈的現實性和啟示意義。
1.婚變必然性:馬斯洛需求理論——物質文明滿足後,精神追求和心靈滿足成為首要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將人的需求從低到高分為五個需求。並提出,某一層次的需要相對滿足了,就會向高一層次發展,追求更高一層次的需要就成為驅使行為的動力。相應的,獲得基本滿足的需要就不再是一股激勵力量。
十年前的李寶莉美麗而潑辣,失業後在漢正街賣小品,而馬學武剛剛升職,成功進入工廠行政層,脫離了工人階級。
兩人的婚姻一直建立在物質的基礎上,馬學武看中了李寶莉的城市戶口,李寶莉傾向於選擇一個高學歷的丈夫,他們之間是互相利用的關係。
在馬學武未升職,李寶莉未失業之前,兩人還在為家庭的物質生活奮鬥,婚姻關係尚可維穩,而馬學武階層躍遷之後,精神文明成了最迫切需要的東西。
李寶莉的潑辣、蠻橫越來越讓馬學武受不了,加上多年來被壓抑的委屈,馬學武乾脆提出了離婚。
物質文明發達之後,人們必定不再滿足於溫飽,開始追求精神文明,是婚姻走向破滅的原因,這是《萬箭穿心》講述的道理。
事實也如此,《社會服務發展統計公報》公佈一項關於婚姻的資料:2018上半年,全國離婚登記193.1萬對,同比增長4.0%。
調查資料還表明,在導致離婚的原因當中,居首位的是夫妻感情不和,比例達到了77.51%。
精神文明不對等的婚姻,很難是幸福的,這是給我們的第一個啟示。
2.家庭破碎背後是,社會轉型的衝突撕裂個體的終極體現導演王競說,有好幾個有名的女演員都要李寶莉這個角色,但是最後都不了了之,因為“她們感覺這個角色”太讓人糾結。
這種糾結不僅是李寶莉一個角色的糾結,而是社會轉型的價值觀衝突撕裂個人造成的糾結。
《萬箭穿心》的時代背景是改革開放以後,那是中國改革變化最多的年代,傳統文明和新晉文明淺無聲息的在碰撞。
李寶莉發現馬學武的桃色事件之後,無力的坐在地上,他沒法接受丈夫這種離經叛道的行為便報了警。
李寶莉緊緊鉗住馬學武的軟肋,企圖來保住岌岌可危的婚姻,這種畸形的夫妻關係,促使馬學武絕望跳江。
馬學武死後的十年,中國社會已然鉅變,小寶接受新一代社會文明長大,他同李寶莉之間的隔閡也越發深,母子之間的結根本無從開啟。
李寶莉是傳統文明的延續,馬學武、小寶是新晉的文明產物。新舊交替,兩種文明中的負面元素都在撕裂個體,折磨著個體的情感,這才有了畸形的夫妻關係,冷漠的母子關係,破碎的家庭生活。
社會轉型時,新舊文明的更迭,必然產生撕裂個體的代價,這是給我們的第二個啟示。
3.身陷陰溝依然仰望星空,生命的韌性是人類繁衍不斷的根本原因影片的結尾,李寶莉坐上健健的麵包車離開,車子沒走幾米卻熄火了,李寶莉一邊罵罵咧咧,一邊下來推車。
這是一個很棒的隱喻符號,導演想表達的生活觀,都藏在這個鏡頭裡。
李寶莉的悲劇和時代交替有關,也和人性中的貪婪、慾望有關,但她最給人啟發的是扛起生活重擔時,展現出的生命的韌性。
時代交替、人性這些縹緲的詞離普羅福斯實在遠了些,普通人只能通過生命的韌性來承受這世間的一切不如意。
野草般頑強的生命力,是底層人民對抗這個世界的捉弄的唯一選擇。
對他們來說,生活就像那輛破車,雖然問題頻發,但只要修修補補,還是可以找到方向。
生命的韌性是每個普通人度過苦難的憑仗,也是人類生生不息,繁衍不斷的根本原因,這是第三個啟示。
結語:《萬箭穿心》是當之無愧的現實主義力作,不管是人文主題、表現手法、故事設定都值得稱讚,社會學家李銀河甚至稱《萬箭穿心》是雷雨之後最好的悲劇。
導演王競以一個家庭為載體,把時代發展的無情、人性的複雜和生命的堅韌,一一展現了出來。
人物在黑與白、善與惡之間遊走,觀影時總有鈍刀割肉的感覺,神經被它一寸一寸的刺激著,說不出道不明的壓抑感堵在喉間。
這就是好電影的魅力吧,現在把它強烈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