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祖國70年來的風風雨雨,今年的國慶檔期一共有三部重磅電影同時上映慶祝咱媽的70歲生日。
之前關注過我的影迷朋友應該知道,國慶檔的三部電影我一直高度關注《我和我的祖國》。
這部電影一共有7個單元,分別選取了建國以來的7個故事作為切入點去表現國家的成長。
在觀看電影之前我甚至已經將這7個單元的預告片看過無數遍了,並且曾在電腦前幾度哽咽。
今天是國慶假期上班第一天,相信絕大部分影迷都已經看過這部電影了,我們也終於可以來聊一聊它了。
提示:
本文涉及劇透,還未觀影的朋友請謹慎閱覽。
《我和我的祖國》的總導演是陳凱歌,分導演匯聚了從上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的三代導演。
包括陳凱歌、張一白、管虎、薛曉路、徐崢、甯浩、文牧野。
演員方面則兼顧了票房號召力的吳京、黃渤、徐崢、劉昊然等中青代實力演員,
也有像田壯壯、葛優、張嘉譯、任達華、惠英紅這樣的老戲骨。
儘管參演的演員很多,但電影偏向於敘事的手法避免了像《建軍大業》那樣觀眾只顧數明星卻逐漸忘記原意的尷尬情況。
而且這7個單元劇是7位導演從建國以來祖國經歷過的無數個歷史瞬間中選取的。
根據每一個導演的風格,這些歷史性的大事件分別以不同的方式呈現了出來,尤其不少經典瞬間是以普通人的視角去展開的,這些事情彷彿就發生在我們身邊一般。
這真的是表現了大時代下普通人與家國之間看似遙遠卻又密不可分的細節。
對於這七個故事,我們按時間順序一個一個來分別聊聊。
《前夜》
管虎與黃渤是老搭檔了,這兩人曾出過不少經典作品,如《上車走吧》、《殺生》、《鬥牛》、《廚子、戲子、痞子》。
這一次兩個人均保持了自己應有的高水準。
管虎是一個極其精明的導演,在開國大典如此重要的歷史性時刻,他只是選取了一個小小的自動升旗裝置作為主要敘述點。
而且在有限的時間裡他將整個劇情的矛盾聚焦在了自動升旗杆的阻斷球上。
從其它的6個故事來看,但凡是能將矛盾集中在某一點上來講的都能講得很明白,而沒有矛盾點的則敘事顯得就很亂了。
找到矛盾並解決矛盾是最容易讓觀眾理清故事脈絡的一種方式。
有關開國大典遇到的一些其它更嚴重的困難則都是隱藏在了細節中,畢竟在影片一開始的時候就已經告訴了所有人開國大典面對的最嚴峻的問題其實是安保。
當時北京城內預計有上千名特務和間諜預計要搞破壞,蔣介石在臺灣甚至還準備安排飛機來搗亂。
在此向大家做個小科普。
許多人認為1949年10月1日舉行開國大典就是全國解放的日子。
其實不是的。
當時經歷了三大戰役,1949年4月,解放軍橫渡長江,解放南京,基本宣告了國民黨統治的覆滅 。
國家領導人認為可以舉辦開國大典向全世界宣佈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了。
但事實上,舉辦開國大典的時候,中國南方的部分省市還在進行著解放戰爭。
一直到1950年6月殘存在華東、中南、西南、西北戰場上的國民黨軍除少量逃亡臺灣外才全部被殲滅。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至此,解放軍完成了解放大陸以及近海島嶼的偉大事業,中國大陸才算統一。
不過,只有當臺灣真正迴歸,中國才算真的全國解放,我們的人民解放軍也才能夠改名。
這個單元作為開篇,管虎導演從小人物出發,著眼於開國大典上的一個細節,展現了全國人民對於建國的重視以及對於家國的熱愛。
敘事完整、矛盾集中,攝影一流,本單元我可以給到9分。
《相遇》
國家建立起來了。
但經歷了一百多年風風雨雨的神州大地已經是千瘡百孔了,人民一窮二白。
儘管我們在北韓戰場打贏了所謂的聯合國軍,但這都是志願軍用鮮血和生命拼出來的。
我們並不強大,腰桿也根本硬不起來。
就像電影《橫空出世》中李雪健說的一樣,那個時候美國一個小小的中士,在成為我軍俘虜後也敢叫囂著要用原子彈給我們動動外科手術。
面對蘇聯老大哥信誓旦旦地說蘇聯有原子彈就可以保護新中國的承諾。
毛主席親自拍板,毅然決然也要造出我們自己的原子彈。
從此無數的科學家和軍人隱姓埋名開赴沙漠進行祕密實驗。
這個單元講述的就是張譯飾演的其中一名科研人員的故事。
該片段開場就是一次核實驗事故,張嘉譯飾演的負責人為了在場人員的安全要求全部撤離。
就在撤離的時候,張譯飾演的高遠彷彿突然想起了什麼,毅然返回了實驗室。
他想起了什麼呢?
當時的中國為了原子彈實驗幾乎付出了一切,恰恰趕上了國家的困難時期,許多參與實驗的科學家甚至吃不上飽飯。
而他們的實驗場所羅布泊極度缺乏淡水。
如果他們現在撤離,這個辛辛苦苦建好的實驗基地勢必會塌陷,工程進度必定大受影響,其震動甚至可能引起國外反動勢力的關注。
所以這個不知名的科研人員用手直接接觸放射性物質,阻止了事故的發生,保障了實驗成果。
當事故停止,張譯穿著防護服接受防輻射隔離清洗時,他的嘴角滲出了血。
看到這一幕時,我在電影直接淚崩了,止不住地流。
直接接觸放射性物質,他的生命可能只有幾個月,甚至有可能只有十幾天了。
在張譯與任素汐公車相遇,張譯說出那句:“同志,我不認識你”我再一次忍不住淚崩。
他們犧牲了多少我們無法想象,甚至他們的名字我們都不知道。
這個單元的最後,當張譯緩緩摘下口罩,面對著歡呼的人群嘴角微微顫動的時候,我只恨電影院人太多,不能放聲大哭。
因為那一聲響,新中國才真的站起來了。
如果從電影的角度來看,《相遇》這個單元其實不如《前夜》完整。
影片中場景也很單一,大片大片的對白,幾乎全靠張譯和任素汐精湛的演技支撐。
尤其是張譯,全程戴著口罩,臺詞沒有幾句話,眼睛和眉毛卻全都是戲。
綜合評分的話我大概只能給到7分,但這個片段實在太催淚了,漲到9分算是我的私心。
《奪冠》
隨著原子彈的爆炸,中國人民真正站起來了。
但由於自然災害以及國內外反動勢力的破壞,中國人民卻一直沒有富起來。
這個時候,鄧小平同志領導的第二屆領導班子登上了歷史的舞臺,進行改革開放,解放全國人民的思想。
面對著百廢待興的中國,急於強大的國民需要一種精神來激勵自己。
就是在這個時候,中國女排的姑娘們站了出來。
1979年,國際奧委會恢復了中國的合法席位,這樣中國女排就有機會在更多的國際大賽中露面。
1981年,中國女排以亞洲冠軍的身份參加了在日本舉行的第三屆世界盃排球賽並奪得冠軍。
隨後,在1982年的祕魯世錦賽上中國女排再度奪冠。
緊接著,在1984年的第23屆奧運會上,中國女排打敗強敵美國隊實現了三連冠的夢想。
團結、拼搏、鑽研、奮進。
中國女排的精神正是中國偉大復興的精神。
與前兩個單元不同,《奪冠》這個單元是徐崢導演以小孩的角度來描述的。
大人們都在熱議女排,都在觀看女排比賽的直播。
作為一個普通的孩子,我們並不能理解這種狂熱背後所代表的意義。
徐崢巧妙地將青春期小孩萌動的愛情與女排奪冠巧妙地結合在了一起。
儘管還是小孩,但這件事對我們仍然意義重大,我們也被這種全民狂熱感染了。
整個《奪冠》單元純真可愛,充滿了青春的氣息。
而且一掃自開國大典以來孤獨前行的落寞,預示著中國已經開始進入了輕鬆明快的節奏中。
徐崢導演超現實主義的表達方式還隱隱透露出一種幽默感。
綜合評分8.5分。
不知道這個鏡頭是否是在致敬劉翔,
也許我們曾經對他要求太高了,
也許我們都忘了他不是超人。
《迴歸》
我們站起來了,人民也開始逐漸富起來了。
但中國人的心中卻還永遠印著三個最深的痛:香港、澳門和臺灣。
英國對香港開始殖民統治是在第一次鴉片戰爭後,當時清政府戰敗,並於1842年8月29日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將香港島及鴨脷洲割讓給英國。
1860年10月,第二次鴉片戰爭清政府再次戰敗,被迫簽訂《北京條約》,將九龍半島割讓給英國管制。
1898年,清政府與再次英國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將深圳河以南,界限街以北的230塊大小島嶼總計975.1平方公里的土地租借給英國,並將租借地稱為"新界",租期為99年。
自此,英國政府佔領了現在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全部區域。
1925年夏,愛國詩人聞一多從美國留學歸國。
走下輪船,他難以抑制心頭的興奮,將代表西方的西服和領帶扔進江中,投向祖國懷抱。
然而等待他的確實山河破碎、列強橫行的國土。
聞一多憤而寫下了著名的詩篇“七子之歌”。
詩歌共七首,分別代表被列強侵佔的澳門(葡萄牙佔領)、香港(英國佔領)、臺灣(《馬關條約》被日本佔領)、威海衛(英國佔領)、廣州灣(現湛江,法國佔領)、九龍、旅大(旅順-大連,日本佔領)。
1982年9月,英國政府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開始就香港前途問題展開談判。
雖然《南京條約》與《北京條約》皆指香港島及鴨脷洲與界限街以南的九龍永久割予英國,但中華人民共和國拒絕承認所有相關的不平等條約,並要求英國將香港島和九龍連同新界一併交還。
當年的“日不落帝國”現在已經日薄西山,再也無力應對這顆東方冉冉升起的新星。
經過兩年多達22輪的談判,最終中英雙方在1984年12月19日正式簽署了《中英聯合宣告》。
1997年7月1日,香港迴歸。
那一夜百萬人合唱香港歌手羅大佑作詞作曲的《東方之珠》。
讓海風吹拂了五千年
每一滴淚珠彷彿都說出你的尊嚴
兩年之後,《七子之歌-澳門》唱響全國。
那三百年來夢寐不忘的生母啊!
請叫兒的乳名,
叫我一聲"澳門"!
對於《迴歸》單元,薛曉璐導演也同樣並沒有直接展現中英談判交鋒,而是選取了小人物的視角來展開故事。
同時,香港演員任達華和惠英紅的加入也為這個單元增添了更多團結一心的意味。
但相比前三個單元矛盾集中,線性敘事的方式來說,《迴歸》採用了多角度多主角的形式展開,同時支線卻又過多,有些影響故事的完整性以及觀眾對電影的理解程度。
演員演技很好,導演的功力火候還不太夠。
綜合評分的話給7分。
影片中,任達華坐著公車穿過香港街頭的那一幕很感人。
馬路兩邊那歷經風霜的老鋪終於回家了。
《北京你好》
這個單元距離我們的生活就很近了。
此時的祖國繁榮富強,穩步向上,已經可以通過一場舉世矚目的體育盛世讓世界了解我們了。
於是“北京奧運”毫無爭議地成為了這個時代最強烈的印記。
而葛大爺則將一位有些嘚瑟的小市民表現得極其到位。
從他一開始抽撲克牌的表情到拿著開幕式門票到處炫耀的神色,我們可以看到他作為一箇中國人的驕傲。
可是,在這個舉國歡慶的日子,導演甯浩卻並沒有忘記那一年發生過的另外一件大事:汶川512大地震。
當影院所有觀眾都跟隨者葛大爺的視角一起開懷大笑的時候,小男孩口中卻蹦出了兩個字:“汶川”。
這兩個字太沉重了,以至於聽到這個詞的時候我同葛大爺一起愣住了。
不知所措。
然後就又是止不住的眼淚從臉上滑落。
有的時候,觸動一個人就是這麼簡單。
都說新時代的8090後比不上艱苦奮鬥的6070人,但在祖國受傷的時候,又有誰退縮過?
衝在汶川前線的戰士不都是8090麼?
未來的國家也會有新時代的人來守護,只希望那時候的祖國不會再有這樣的傷痛。
《北京你好》單元導演和演員表現水平均線上,敘事上有強烈的甯浩風格。
作為祖國強盛的青壯年一代,導演表現了一個時代的印記,同時為這屆觀眾提供了一個超級淚點。
本單元綜合評分8.5分。
《白晝流星》
本單元是以神州十一號飛船返回艙成功著陸為主要線索,導演想要順帶再展現一下祖國對於西北地區扶貧攻堅的成果。
但是,不得不說,導演陳凱歌有點自私。
為了充分展現兒子的演技有點過於糟踐這些材料了。
“白晝流星”這個創意很好
作為青年演員,陳飛宇在本片中的表現確實也不錯,最起碼沒拖後腿。
但整個單元的節奏太成問題了。
影片中田壯壯飾演的老書記原諒兩個少年的橋段極其老套,而且不合理,基本視人民警察和法律於無物。
神州飛船返回艙著陸這麼重要的事情,兩個少年騎著馬就去了,最後還上去抬了一下宇航員,我尬得臉都紅了一圈。
最後老書記還如此配合得吐血去世了,全世界電影最俗的套路幾乎都被這個單元囊括進去了。
再說了,要說全民記憶,我覺得神州五號比神州十一號更具有代表性吧?
不懂陳導為什麼非要選十一號。
難道是因為大家對“神州十一號”了解不深,便於瞎編?
並且,本單元是整部影片最燒錢的一個單元,陳導為了還原返回艙的登陸原貌,幾乎是在原址上搭建了一個一模一樣的平臺。
然後將整個登陸返回事件重新安排了一遍,並且還請來了當時的兩個宇航員實景參與拍攝。
這是拿著一鍋最貴的食材在上等的餐廳做出來一碗豆腐腦,還不如路邊的好喝。
這個單元再一次證明了陳凱歌導演近幾年的能力:花最貴的錢辦最普通不過的事。
陳導彷彿在用這個單元告訴觀眾,有人給他出了一個命題作文,於是他拼了命硬湊了800字終於把私貨夾帶進去了。
也是難為陳導了。
影片敘事不清不楚,邏輯有問題,而且憑藉一個單元將整部電影毀掉了一半。
綜合評分0,就不給負的了,算是對陳導以前作品的敬意。
《護航》
這個單元是以慶祝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閱兵的故事。
而且影片中的主角是有原型的。
怎麼說呢,
這個單元沒什麼話題性。
既不像《白晝流星》那樣糟糕,也不如《前夜》、《奪冠》那樣優秀。
除了影片開頭小女孩開開心心跳煙囪的橋段,幾乎每什麼瑕疵。
而且同樣是蒙面,宋佳的演技明顯比張譯差了一個檔次。
其他配角正常發揮,也沒什麼亮點。
如果真要為影片找一個高光時刻的話,大概就是結尾宋佳開著戰鬥機在空中漂亮得轉了個身瀟灑開回基地的那短短几秒鐘了。
因為那一刻,我看到了巾幗不讓鬚眉,我看到了祖國強大的戰機和空軍優秀的戰鬥素養。
畢竟那個戰鬥機劃下的弧線,我之前只在好萊塢電影中看到過。
影片的所有表現都合格,但也僅限於此了,《護航》單元綜合評分6分。
《我和我的祖國》作為祖國成立70週年的獻禮片總體來說是合格的。
而且通過時間遞進的方式展現建國後經歷的歷史性瞬間是最合適不過的了。
儘管這種單元劇的形式在國內並不多見,但祖國這70年來的發展本就不是一件事或者一代人能夠闡述清楚的。
但是從講述的角度來說,7個單元劇的導演和演員不同,帶給觀眾的情緒確實比較複雜。
也可能是管虎和黃渤在一開始將整部影片的水準拔高了,整部電影讓人覺得越到後期越乏力,與祖國越來越繁榮昌盛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無論如何,作為觀眾,我們在電影院彷彿跟隨者攝影機也重新經歷了一遍這些故事。
從1949到2019,我們的國家經歷了多少風風雨雨只有我們自己清楚,我們現在的強盛都是黨和人民一點一滴拼出來的。
而且,祖國還在發展!
國慶閱兵,當戰機呼嘯而過,面對前輩,我想我們終於可以說一句:
這繁榮盛世,如你們所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