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中無劍,心中亦無劍,謂之和平。
《英雄》是2002年上映的一部影片,它是中國電影轉型過程中的一個標誌性影片,創造了一輪票房神話,中國電影也因此進入了商業大片的時代。在2005年美國《時代》雜誌評選的“2004年全球十大最佳電影”中,《英雄》排名第一位。
《英雄》由張藝謀執導,演員李連杰、陳道明、梁朝偉、張曼玉、章子怡以及甄子丹主演,從強大的演員陣容中,看得出來張藝謀對這部影片是極為重視的。
不同於以往純粹的藝術片,如《大紅燈籠高高掛》《紅高粱》等,在這部影片裡,張藝謀做了大膽的嘗試,他將武俠與詩意結合,將傳統的意境與動作片相融,營造出一種令人極為震撼、直達內心的效果。
影片中對色彩的運用極為巧妙,不同的色彩寓意也各不相同,顏色激發了觀者的潛意識聯想,與故事情節的推動相得益彰。影片還採用了多元化敘事的結構,從不同的人物視角分別引出故事。
在故事中,大量地使用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元素,不僅是為了營造藝術上的美感,同時也輕鬆地把我們帶回了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中,使得“英雄”的形象更為鮮明立體。
故事發生在戰國時代,當時諸侯爭霸,七雄並起,連年戰亂使得民不聊生。秦國是當時實力最強的一個國家,意欲吞併其他六國一統天下,因此刺秦的事便時有發生。有一日,聞知秦人無名已將三位重要的趙國刺客殺死,秦王便召其上殿相見,影片也由此展開。
接下來,我就從影片的詩意藝術,故事結構,以及對四種英雄的思辨三個角度為你解讀這部飽受爭議的電影。
一、巧妙的色彩呈現以及傳統元素的結合,打造出一幅蘊意十足的詩意畫卷。1、色彩的運用
《英雄》中最主要的表現手法就是對顏色的運用,堪稱如神。被譽為“電影奇才”的史蒂文·斯皮爾伯格曾說:“我不懂中文,但通過色彩,我看懂了《英雄》。”
色彩心理學認為,顏色能夠影響人的腦電波,透過視覺能看到情感和意志的表達。
影片中大量運用了顏色所對應的思想和象徵關係,用黑、紅、藍、綠、白五大顏色共同搭建了整部電影的基調。
黑色是秦朝的代表色,象徵秦王的權威和孤獨,還有秦兵的肅穆和威武。
紅色是鮮血的顏色,象徵在戰爭中犧牲的趙國百姓,同時紅色也象徵慾望,熾熱,猜忌和嫉妒。
藍色是大海的顏色,代表了理智、鎮定,也象徵著秦王的縝密心智,以及殘劍飛雪的狹義胸懷。
綠色是生命的顏色,是夢想和希望,是殘劍飛雪嚮往的愛情和家園。
白色是最乾淨的顏色,象徵純潔、神聖、善良,也象徵著虛空和死亡。
強烈的色彩如果運用不當,容易給人雜亂無章和矯揉造作之感。而在《英雄》裡,對色彩的藝術表達恰到好處,絲毫沒有影響故事情節的整體性,使得藝術效果與情節進展相得益彰。
2、傳統元素的融合
《英雄》裡有大量傳統文化元素的融入。在電影的開頭,就插入了秦漢時期著名的打擊樂器編鐘,在悠揚的鐘聲,秦王在秦宮召見了無名。在後面的劇情中,故事的場景也是發生在代表了傳統文化精粹的棋館和書館裡,插入了圍棋、古琴、以及書法等元素。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在棋館裡撫琴的老先生。這位老先生的扮演者,其實正是浙派古琴傳人、西湖琴社社長徐匡華。影片中的古琴曲,也主要截取了他本人演奏的《流水》、《梅花三弄》、《酒狂》等古琴名曲中的幾個片段,再連貫而成。
琴音和劍術相結合,書法和劍術互參奧祕,在打鬥的配音中還運用了京腔的表現手法。這些多元素的融入,在電影中是極少見的,在《英雄》裡卻將它們完美地呈現出來。有人評價《英雄》是中國電影最成功的文化輸出,影片中的中國文化給觀者帶來的震撼絲毫不亞於電影本身。
這些傳統元素的融入,結合色彩的運用、畫面的構圖、虛實的處理,使得整部電影構成了一幅韻味十足的長卷中國畫,帶給了觀眾一場賞心悅目的視覺盛宴。
二、羅生門式的敘事手法,不同視角下展現的三段故事整個故事其實很簡單,就是刺秦。但是影片從不同的視角引出,卻變成了三個故事。通過不同故事的對比,也引發了觀者從多個角度去思考影片所傳達的內容。
1、無名對秦王講述的故事
化身秦人的無名,因為除掉了趙國的三大刺客,受到秦王的召見,他向秦王講述了如何除掉三大刺客的故事。
他利用殘劍飛雪長空之間的誤會,逐個擊破。
首先,無名找到長空對決。無名與長空的對決發生在棋館裡,在嫋嫋的琴音中,他們站立良久,展開了精彩絕倫的意念對決。直到琴絃被彈斷的瞬間,意念回到現實,無名一劍刺中長空,砍斷長空銀槍。
用意念來決鬥很有意思,在無名和殘劍之間也出現過。這有點類似於《三國演義》裡的描述:張飛跨馬立在當陽橋上,大喝一聲,河水倒流。
這些都是非理性的現象,烘托出了感通天地、超然物外的意境。這場對決也展現了古人的哲學思想:武功與琴韻雖不相同,但原理相通,都講求大音希聲之境界。
所以說,這其實已經不是單純意義上的格鬥了,而是昇華到了一個人的精神境界、意念和信仰。
帶著銀槍,無名來到了書館,他對殘劍和飛雪使出了離間計。書館的場景運用了滿屏的紅色,充斥著猜疑和妒嫉,以及熾熱的鮮血。
被秦兵的箭弩包圍著的紅色書館,書館裡穿紅衣、用紅墨汁的老先生和他的學生們,以及殘劍飛雪如月三人紅色的愛恨糾葛……這些紅色是熱烈、慾望、迷亂又絕望的。
無名講的這個故事裡,充斥著慾望、猜疑、嫉妒和仇恨的血的味道。
2、秦王猜測的故事
普通人也許會相信無名講的故事,但秦王畢竟不是一個普通人。他是一個能從蠟燭的火焰中,就知道對方心境的人。無名講的故事是假的,秦王很快便知道了。在秦王的眼中,殘劍飛雪二人光明磊落、氣度不凡,絕非小人之輩,這樣的狗血愛情絕不可能發生在他們身上。
秦王猜測的故事是藍色基調,長空殘劍飛雪三人捨生取義,故意求敗,他們把性命交給無名,只為無名能刺秦成功。
藍色的基調也足見秦王的心胸氣度以及思維睿智,當得上一個王者該有的風範。他不以仇恨之眼去看待刺殺他的刺客,反以敬佩之心由衷地感嘆他們的狹義胸懷。
秦王最後領悟到了殘劍想要向他傳達的最高境界:手中無劍,心中亦無劍,謂之和平。
3、真實的故事
秦王的感覺是對的,但他只猜對了部分,沒猜對全部。沒猜對的部分正是影片的昇華,從狹義的家國情仇,上升到了天下蒼生。
這位改變了劇情走向的人是殘劍,他在研習書法和劍術真諦的過程中,達到了返樸歸真之境界,也慢慢領悟了:一個人的痛苦,與天下人比,便不再是痛苦,趙國與秦國的仇恨,放到天下,也不再是仇恨。
當時七國為爭奪霸主地位,延年征戰,百姓已備受煎熬,而能夠快速結束戰爭的,唯有實力最強的秦國,如果秦王被殺,戰亂將會延續更長的時間。
然而,有殘劍這樣想法的人,畢竟是極少數的。飛雪不理解他,因此與他三年無話。無名一開始也是和長空飛雪一樣,刺秦不成功誓不罷休。在他面見秦王之前,殘劍送了“天下”兩個字給他,這使得他在後來與秦王的交談中,發生了思想上的轉變。
他們放棄了刺秦,也失去了生命,之後秦王統一六國,結束了戰亂的年代。
三、 影片中對於四種英雄的思辨影片中最出彩的,其實並不是顏色所帶來的藝術感受,而是對於各類英雄的不同展現。影片裡採用了對比、暗喻等手法,將四種不同的英雄形象伏於故事的情節中,。
1、俠者
無名長空殘劍飛雪當屬俠者一類,他們快意恩仇,俠肝義膽,捨生取義,無愧“英雄”之稱。然而,影片中又把俠者的英雄境界進行了區分。
第一層境界,是家仇國恨。是莫邪之子眉間尺為父報仇的悲烈;是荊軻和高漸離,在易水河畔的高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他們被世人銘記,載入英雄的史冊。
第二層境界,是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心繫蒼生。“劍法的最高境界,是手中無劍,心中也無劍,是以大胸懷,包容一切。”——殘劍悟到了,後來無名也悟到了。
既然他們選擇不殺秦王,為何又要進宮送死呢?其實他們無非是想以此告訴秦王:我能殺你,但我不殺你,並非畏於你的權威,而是為了天下百姓,能夠遠離戰亂。這類英雄心繫蒼生,但卻不一定為世人所理解,他們是孤獨的,也是高貴的。
不管是哪一類,他們都可被稱為英雄,但英雄同時又是悲壯的。殘劍飛雪在情愛、家國、天下之間的抉擇,使二人無法調和矛盾,最後只能雙雙以死明志。無名用虛刺的一劍,點醒了秦王,自己卻寧願被萬箭穿身而亡,影片的最後,無名被蓋上了紅色的布,也寓意著他的犧牲並不被趙國人所理解。
這些強烈的對比,使得每個英雄的形象都鮮活了起來,而這些鮮活的英雄們又使得藝術擁有了靈魂。
2、文人
影片中對文人的著墨不多,但是,僅有的幾幕已足夠震撼。
在秦國的軍隊包圍書館,萬箭齊發之時。書館老先生鎮定地對他的弟子們說:“你們記住,秦國的劍再強,可以破我們的城,滅我們的國,可亡不了趙國的字。今日,你們要學到趙國文字的精義。”文字的精義,便是文人的風骨與氣節,是“朝聞道,夕死可矣”的精神皈依。
另外一處著墨,是棋館裡撫琴的老先生,在大雨中,他孤傲地顧自撫琴,琴音漫卷勁風疾雨,漫卷俠客劍尖,直至絃斷而止。他已然領悟到了“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的境界。
在中國的歷史上,文人士大夫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他們中,有“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的司馬遷,有“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杜甫,有“屈原投江”的赤誠堅貞,有“文天祥赴難“的凜然不屈……
他們是文化的奠基者和傳承者,文人在,則文化在,文化在,則家國在。
3、小人物
小人物往往是英雄的“絕緣體”,他們通常成群結隊地出現,沒有鮮明的個體特徵。初看《英雄》時,我也忽略了他們,認為他們的存在只是為了與真正的英雄形成對比。再細看時,才體會到了影片的深意,不得不再次感嘆,張藝謀真是將色彩運用到了極致,連極小的細節也不放過。
這些小人物便是每次出現都是一大群黑壓壓的秦國士兵,他們是黑色的,除了頭盔上的翎羽。在攻擊書館之時,在彎弓射向無名之時,他們的翎羽都是象徵著殺戮和貪念的紅色,只有一處,就是在殘劍飛雪刺殺秦王時,士兵們的翎羽是白色的。
白色象徵著純潔和正義,在面對入侵者時,這些士兵們,便是守衛家國的勇士。殘劍飛雪入宮行刺秦王的過程中,有上千士兵死於他們的劍下。
士兵們出場時,總是高呼著“風、風、風”,讓人不禁想起了“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悲壯。然而,一將功成萬骨枯,歷史只記住了將軍的名字,千萬的士兵只能擁有一個統一的稱謂。
守衛家園之時,他們是勇士,是英雄,然而侵略的行徑,又將他們變成暴徒和惡魔。這是小人物的悲哀,他們不僅不被看見,同時還身不由己。
4、王者
所謂王者,逐鹿中原,安民興邦者是也。在戰國時期,群雄逐鹿,諸子百家,誰都想一統天下。秦國比其他六國強大,不是沒有原因的,當時秦國的百姓也過得比其他六國的都好。他治國有方,對於“英雄”二字,是受之無愧的。
在秦始皇統治期間,六國貴族找他復仇的事時有發生,而百姓起事造反的卻幾乎沒有,秦國律法雖然嚴苛,但百姓的生活卻比戰亂時期好很多。魯迅曾說:“秦始皇實在冤枉得很,他的吃虧是在二世而亡,一班幫閒們都替新主子去講他的壞話了。”
與其他六國的君王相比,秦王更懂得治國安民之道。在當時的時代下,只有秦王統一了六國,戰爭才能結束。殘劍意識到了,無名也意識到了。如果說,長空飛雪,是以性命相托,助無名刺秦,以報自己家國之仇。那麼,殘劍無名,則是以生命和榮譽為代價,換取秦王醒悟,以期萬千百姓之安寧。
然而,王者雖具一統天下之雄才偉略,卻難存一己之悲憫初心。秦王不想殺死無名,但是他制定的律法不允許他這樣做。王者內心的矛盾也在電影裡細緻地刻畫了出來。
俠客、文人、小人物和王者,是四種全然不同的“英雄”,他們共同改變了歷史。在影片中,張藝謀用了許多細節及色彩暗喻,把他們一一勾畫了出來。
《英雄》講的是一個悲壯的刺秦故事,但講故事的人卻是一位詩人,他把悲壯的故事變成了詩意的藝術,他用詩人的筆畫下了一幅英雄長卷。
畫卷裡有情侶的堅貞,有文士的風骨,有俠者的大義,還有王者的氣度。意境悠遠,氣勢磅礴。它遠不止一部商業大片那麼簡單,它是藝術,是文化,是歷史,是真的“英雄”。
-
1 #
-
2 #
好文章!看了這篇文章才看懂《英雄》這部電影
這是專業的影評嗎?可以衝青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