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01

春節檔太火爆了。從年初一中午開始,我就四處搜尋不那麼爆滿的電影場次,竟然都很難找到。想看《人潮洶湧》、《刺殺小說家》,還有這一部《你好,李煥英》。前兩部排片很少,而且都是很晚的時間;首當其衝,先看了李煥英。

電影是真的好,每個維度都很棒,從演員到故事,從情節到表演,都令人難以割捨,影院裡一會兒笑聲四起,一會兒抽泣聲此起彼伏,我旁邊的姑娘笑的時候響徹影院,後來哭得用了很多張紙巾……我沒怎麼流淚,反而有點不好意思了。

去看之前我是有過擔心的,一聽是母女感情,又是穿越到媽媽年輕的年代,一下子就讓人害怕了:會不會太煽情?萬一自己強行被煽哭了怎麼辦?

煽情,跟強行把人咯吱笑一樣令人厭煩。但許多時候,這已經成了“預設套路”,只要是講親情,就強行拔高,強行煽情,什麼父愛如山,什麼母愛偉大。

然而,做了母親之後,我愈加覺得和孩子之間的關係,對孩子是養育,對自己是修行,沒有那麼偉大,就是日常的煙火人生而已。

我讀小學時,流行一部電影叫《媽媽再愛我一次》。為了對進行親情教育,學校組織所有人去看,而在進電影院之前,就有各種宣傳說要帶好手帕、紙巾,“把人看哭”是它最大的標籤。到現在我唯一能記住的也就是這一點了,電影的內容、看時的感受忘得一乾二淨,我懷疑我可能當時就沒怎麼哭。

生活就是日復一日的日常,是柴米油鹽,是夜晚的燈火,早晨的牛奶,是被父母細心照料,也被他們嫌棄,是有時不爽他們給的壓力,但也會暗自發誓想讓他們臉上有光……

所有這些,才是真實的人生,不應該被壓縮成“煽情罐頭”。

被煽動起來的情感,是無法長久。因為它沒有根,如同煙霧一般,兩個鐘頭裡哭得稀里嘩啦,被父愛母愛感天動地,走出電影院卻又回到了枯燥而淡漠的親情關係中。

也有時代的原因,那個年代的人,還不習慣用日常甚至幽默的方式來表達感情,一提起這兩個字就沉甸甸的,濃墨重彩,一定要讓人在心中深深地劃一刀才行。

幸好,有了《你好,李煥英》。

這也是我喜歡《你好,李煥英》的原因:在感情表達上,有節制,不煽情。

電影用了很多細節來表達母女之間的感情,母親對女兒有細心的呵護,在她“拉褲兜”的時候覺得丟臉,但還是勸慰孩子,那是因為你年齡小,你最聰明;在她成績不好總是被叫家長的時候,也著急上火,說“你什麼時候能給媽長回臉”;在女兒撒下彌天大謊的時候,很氣,但仍然堅信女兒以後一定會有出息……

所有這一切,不是苦口婆心,不是感天動地,而是用了一種很幽默的方式,靈動地讓你會心一笑,彷彿也看到了自己的媽媽在自己成長過程中,被氣得死去又活來的樣子。

我自己最感動的部分,不是母女在小酒館裡喝酒談心,也不是母女在病床前的深情告白,而是年輕的李煥英打排球時的意氣風發,無所畏懼。

李煥英爽朗直率,爭強好勝,甚至還有點好面子、嘴硬,這在她後來教育女兒以及在老朋友面前所表現出來的樣子,都是一脈相承的;而打排球的那一段,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了她的這種秉性。

她奔跑,起跳,扣球,那幾個瞬間的李煥英,像是閃著光的精靈,那是作為她自己,一個獨立而堅強的女性存在的,那是她最燦爛美好的年華中一瞥。

只要努力過拼搏過就無怨無悔了,這跟她義無反顧地放棄廠長的兒子,嫁給了燒鍋爐的曉玲爸爸,以及對女兒“只要健健康康,能快樂”的教育是相通的。

我們看電影的時候,是在看別人的故事,想自己的心事。即便沒有強行煽情,即便只是這樣的細節,短暫時刻,也可以在內心激起最深沉的感情,像是浪花一樣一層層地湧上心頭。

看李煥英的故事時,我一再想起,我媽曾經跟我說的那些她年輕時的事情,她在村裡繡花廠裡繡花,她不想去撿柴火被父親罵又反抗,她結婚之前那些快樂有趣的往事……那些遙遠而陌生的時光,一點點把她塑造成了後來的成為我母親的樣子。

而看了電影之後,我覺得的這些更加彌足珍貴。

有人擔心大過年的看一部親情片會不會心情沉重——完全不會,相反,會在愉悅中帶著感動,輕鬆地走出電影院,微風吹在臉上,而你會不由自主地想:該拿出更多時間陪陪父母,聽他們說說話,聊聊從前,說說現在。

不得不說,演員都選得“很絕”,張小斐、沈騰都演得很好,甚至連我不喜歡的陳赫,也很合適,他演一個80年代有點流裡流氣的小混混“大哥”神形兼具。

“年輕版”爸爸是喬杉扮演的,他和賈玲坐在一起,咧嘴一笑,我身邊的一大哥忍不住驚呼:這選得也太絕了!

演員選得好,演得又很好,無可挑剔了。

……

電影的“不落俗套”我就不再展開說了,希望更多人能去電影院親自感受吧。

這樣一份深情告白,我們每個人都該親自去感受,這是一封寫給母親的情書,是一份幽默的深情告白,來自於我們每個人的心裡,在以後的日常中,每一天每一秒,寄給母親,寄給生活。

6
最新評論
  • 《大奉打更人》結局: 許七安的最終歸宿
  • 盤點明星們回老家的樣子,沈夢辰很有違和感,岳雲鵬最接地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