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備受矚目的電影《好萊塢往事》在北美影院上映了。
作為知名導演昆汀·塔倫蒂諾的得意之作,《好萊塢往事》乍一上映便引起了廣泛熱議,只是熱議的內容不光劇情有多麼精彩,還有其中對於李小龍的“醜化”:
影片中,由美籍韓裔演員飾演的“李小龍”稱自己的雙手為致命武器,可以輕鬆擊敗拳王阿里;但真正動起手時,卻被布拉德·皮特扮演的特技演員打得落花流水,完全是一個傲慢自大的“繡花枕頭”。
對此,李小龍的女兒李香凝在社交網站公開譴責:“昆汀在故意取笑我父親,並且把他描繪成可笑的笨蛋。在電影院聽著人們嘲笑我的父親,很不舒服。”
而李小龍的遺孀琳達·艾莫瑞也表現出強烈不滿,她認為這段戲份“非常糟糕”,它“讓李小龍顯得愚蠢,並且帶有侮辱性,簡直看不下去。”
李小龍曾經的弟子丹·伊魯山度針對影片中出現的傲慢臺詞產生質疑:“李小龍一直非常尊敬拳王阿里,還讓我們學習他的步伐和攻擊方式,而且李小龍工作態度非常職業,在片場不可能與人私鬥。”
輿論的旋風越卷越大,眼看自己已經騎虎難下,昆汀急忙出面澄清:自己其實是李小龍的忠實粉絲,這一情節只是想對李小龍致敬。
於是,話題又轉向了“致敬”與“侮辱”的界限,熱度仍然居高不下。
其實,這並非李小龍第一次遭受熒幕形象的爭議。雖然距其逝世已過去近半個世紀,然而每每提及這個名字,影迷們仍然不免心潮澎湃,甘願以一腔熱血捍衛著心中偶像的名譽與榮耀。
李小龍之所以會在觀眾心中佔據如此不可撼動的地位,是因為他不僅僅是一位功夫巨星,更是一位桃李滿天下的傑出武者、一位用東方智慧影響了世界的武學哲人。
1940年11月27日,粵劇名伶李海泉在美國三藩市的東華醫院迎來了第二個兒子的降生。取“振興三藩”之意,李海泉為兒子取名李振藩,英文名為“布魯斯·李(Bruce Lee)”。
李振藩三個月大時,當地一名導演拍攝粵劇影片《金門女》,需要一名華人嬰兒。李海泉於是抱著兒子走進影棚。也許在冥冥之中,李振藩與電影的緣分早已在那時結下。
6歲那年,李振藩進入香港拉薩爾書院就讀,同時步入香港影壇,在《細路祥》等20部影片中飾演童角。由於出生於龍年的辰時,生肖與地支相對應(辰也就是龍),漫畫家袁步云為他取了“李小龍”的藝名。
李小龍異常聰慧,演起電影也十分敬業,可他卻厭惡讀書,不願遵守學校紀律,經常因賴床而遲到。
除此之外,他還喜歡搞惡作劇,捉弄人的花樣層出不窮。為了使李小龍旺盛的精力得到宣洩,父母為他報名了恰恰舞培訓班,沒想到這一招歪打正著:李小龍從此痴迷跳舞,成功消停了一段日子,並且在14歲那年獲得了香港恰恰舞冠軍。
可惜太平日子還沒持續多久,李小龍惹是生非的本領又升級了:
那時香港九龍街頭的混混們主要分成兩個派系——一個是蔡李佛派,另一個是由葉問弟子組成的詠春派,兩派之間經常發生街頭鬥毆;
李小龍以自己在戲班子裡學到的幾招花拳繡腿加入其中,常常將比他年長的孩子打的頭破血流,很快成了遠近聞名的小混混。
有一天,自視甚高的李小龍遇到了一個看似營養不良的對手:對方比他瘦弱矮小,不過交起手來後,出招奇快,以至於李小龍還未做出任何反應就被打翻在地。
李小龍旋即爬起身來,放棄舞臺上的花架子,拿出鬥毆的看家本領,以重拳向對方瘋狂打去。對方靈巧地躲閃著,只出了一招,便把李小龍打得彈飛起來,撞到了一堵牆上。
這次街頭較量,可說是促成李小龍以武入道的關鍵一役。李小龍深刻體會到,自己從前學的那些花招並不是防身克敵的武術,他下定決心,要從此認真學習武功。
“我是為了安全感走上的習武之路。我一直在想,如果沒有遇上那些痞子,我會變成什麼樣。”
他“舞林高手”的身份於此時發揮出了作用:
為了習得“真本領”,李小龍以教授恰恰舞作為交換條件,向香港精武體育會的元老劭漢生學會了一套北派“節拳”的寶貴功夫;
與此同時,其父李海泉還通過朋友請求一代武學宗師葉問將兒子收為門徒,李小龍因之又習得了南拳功夫代表“詠春拳”,身體素質也越來越好。
在那之後,除了拍電影,不務正業的李小龍仍然在香港到處滋事,對方一旦動武,他便旋風般地使出詠春拳,直到將對方打得鼻青臉腫才罷手。有一次,一名英國高階警官的孩子前來挑釁,李小龍出手便打,險些釀成大禍。為了防止李小龍繼續樹敵,李海泉決定將兒子送往美國。
於是,1959年4月29日的晚上10點,李小龍辭別家人,懷揣父親給的100元美金,獨自乘“威爾遜總統號”客輪遠赴重洋,開啟了他在三藩市的讀書生涯。
從此之後李小龍開武館,演話劇,為展現中國文化巡迴展示截拳道,參加世界搏擊大會,成就了一段具有傳奇色彩的不一樣人生---
傑森斯坦森曾直言:李小龍是我的偶像,沒人能打得過李小龍
沒想到,這部有著“不吉利名字”的電影竟成了李小龍未完成的遺作——1973年7月20日11點30分,李小龍在香港猝然離世,死因眾說紛紜。
李小龍只活了32歲,他的一生就像一顆劃破天空的流星一樣,短暫而耀眼。他不僅是第一位闖入好萊塢的華人明星,更是創立了截拳道的一代武學宗師,一位將中國武文化帶向了世界的民族英雄。
李小龍生前曾經說過:“死亡只是一個過程的結束,另一個過程的開始。無懼死亡,才能更明白生命的意義。”
結局,也許是新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