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文 | 曾於裡

跟1990年代相比,行業劇的製作環境有了質的提升,更不必說製作成本了。資本湧入,很多都市劇的製作成本都輕鬆破億元,為何品質在不斷倒退?問題出在哪?

“知道”(nz_zhidao)跟你談談,為何我們的行業劇在倒退。

電視劇《安家》劇照。(IC photo/圖)

行業劇成為影視劇的熱門型別,各行各業都可以成為創作題材,只可惜,絕大多數行業劇口碑撲街。最近也有兩部行業劇播出,分別是黃軒、佟麗婭主演的聚焦公關行業的《完美關係》,以及孫儷、羅晉主演的聚焦房產中介的《安家》。但《完美關係》豆瓣評分只有4分,而孫儷也救不了《安家》口碑,豆瓣評分勉強及格。

中國產行業劇到底怎麼了?上世紀90年代中國曾誕生不少優秀的行業劇,時下怎麼越拍越倒退?

那些優秀的中國產行業劇

行業劇,又稱職場劇,簡單地說,就是以某個行業/職業為題材的電視劇。行業劇有三個關鍵元素,職業、職人和職場。所謂“職業”,即行業劇地清晰客觀地為觀眾呈現該職業是什麼、做什麼;所謂“職人”,即行業劇聚焦職人的成長變化;所謂“職場”,即行業劇反映職場中人與人的關係、職業與社會的關係,將職場作為透視社會的一扇視窗。

雖然行業劇的概念是這幾年才冒出來的,但早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產電視劇已經開始了行業劇的創作實踐,或者說,不少都市劇身上也有著行業劇的元素。比如1989年薩仁高娃、張青主演的《公關小姐》;1991年陳小藝、湯鎮宗主演的《外來妹》;1992年葛優、侯耀華、呂麗萍等人主演的《編輯部的故事》;1993年史可、陳劍飛主演的《中方僱員》;1996年施京明、李穎等人主演的《白領麗人》,等等。它們或關注編輯部的故事,或關注外企職工的生存狀態,或關注酒店行業公關人士的工作內容,在八九十年代那個充滿機遇和改革的時代裡,給觀眾帶去了新思想的啟蒙,讓觀眾看到了改革開放後新的世界圖景。

這其中不得不提的是《編輯部的故事》。該劇描寫一個叫《人間指南》的雜誌編輯部裡,六個性格各異卻都善解人意、樂於助人的編輯之間的交流與碰撞,描寫他們與社會發生聯絡後產生的形形色色的人生故事。

《編輯部的故事》是單元劇的模式。在第一個小故事裡,《人間指南》賣得不怎麼樣,銷量嚴重下滑,主編準備辭去職務告老還鄉,由誰來接替自己呢?老主編讓其餘五個編輯各自說出自己的改革措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小九九”),最後老主編彙總起來,給《人間指南》做了調整,雜誌的活力和創造力就起來了。從這個小故事,編劇就讓我們看到編輯們的工作內容、工作狀態,看到了職場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更妙的是,《編輯部的故事》通過一本雜誌透視了1980年代的眾生百態。比如那時候的詩歌熱、民科熱;城鄉差異開始出現;社會開放後的一系列亂象,諸如投機倒把、走後門、侵權,等等。《編輯部的故事》總共才25集,前後講述了16個單元故事,緊湊、生動、有內容。

電視劇《完美關係》劇照。(IC photo/圖)

行業劇緣何退步

2000年代,大陸行業劇發展相對沉寂。行業劇重新崛起,是2015年前後的事了。當時影視行業熱錢湧動,各種型別的影視劇都蓬勃發展,行業劇也在熱錢的鼓動下重新煥發生機。有媒體行業的《女不強大天不容》,有醫療行業的《心術》《青年醫生》《外科醫生》《急診科醫生》,有翻譯官的《親愛的翻譯官》,有律師行業的《離婚律師》《繼承者》《精英律師》,有創業者的《創業時代》,等等。

跟1990年代相比,這些行業劇的製作環境有了質的提升,更不必說製作成本了。資本湧入,很多都市劇的製作成本都輕鬆破億元,為何品質在不斷倒退?問題出在哪?

觀眾對於國內職場劇的第一個不滿在於,不專業,錯謬百出。比如《青年醫生》裡醫生要求護士給他準備9%的生理鹽水,這種濃度被戲稱“醃鹹菜都行;《外科風雲》中,莊恕在做手術時,“啪”一聲抖開手術衣,穿上後直接用沒有戴手套的雙手拽衣袖;《精英律師》中,中國法律體系中並不存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智慧財產權法》《產品專利法》紛紛冒了出來。等等。

第二大不滿是,打著行業劇的幌子談戀愛。《外科風雲》雖說是醫療劇,但重點是靳東和白百何的戀情;《親愛的翻譯官》說是直面翻譯官生存狀態,但重點是楊冪和黃軒的戀情;《談判官》說是談判,重點是楊冪與黃子韜的戀情;《完美關係》講公關,重點是黃軒與佟麗婭的戀情;就連《安家》,孫儷與羅晉雖沒有偶像劇那種甜膩的互動,但兩人陰差陽錯“同居”,對手戲一點沒少。

觀眾的兩大不滿其實有著同一個癥結,即資本主導下的急功近利、唯利是圖。

所謂術業有專攻,外行的編劇要了解某一個職業,肯定要花費至少一兩年時間做好調研。但國內鮮有編劇做到。因為整個影視製作是快餐式的,資本看到哪個題材火就往哪裡趕;而國內絕大多數編劇在整個影視生產鏈條上的地位極低,很多時候他們並沒有話語權,只是“文字民工”,他們根本來不及調研,只能想當然,並採用“行業+戀愛”的萬能套路。

當影視圈湧入大量熱錢,明星片酬也水漲船高,三四年前天價片酬比比皆是。這無形中也加劇了一部劇的製作成本。你如果按20集拍,就難以收回成本,於是影視劇普遍四五十集,集數越多,總價越高。編劇為了拉長劇集,只能增加男女主角的感情戲、增加支線、增加配角的戲碼,用盡各種方法“注水”。原本是行業劇,結果變成了婆婆媽媽劇里加入行業的內容,也許本來行業的部分挺紮實,但婆婆媽媽的東西一多,反倒沖垮衝散了行業部分的專業性。

就比如六六編劇的《安家》,六六編劇前做了大量調研,從專業性角度講,《安家》還是挺符合房產中介的職業特徵的。但跟日版《賣房子的女人》一季僅有10集、每集就至少賣一套房不同,《安家》總共有53集,房似錦前後大概也就賣了10幾套房,平均四集才賣一套房。就目前看來,專門講述賣房內容的劇情很少,大多數時候依舊是男女主角的對手戲、男主角的前妻怎麼讓他“喜當爹”、房似錦吸血鬼的老媽怎麼壓榨她等,各種灑狗血。劇集是拉長了,但專業性也大打折扣。

因此,大陸要拍好行業劇,那請從學會在20集內講故事開始吧。一旦行業劇篇幅超過40集,大概率又有注水的戀愛戲和婆婆媽媽戲,等著撲街吧。

最新評論
  • 《大奉打更人》結局: 許七安的最終歸宿
  • 出道第一部作品就爆紅!神似宋慧喬的絕世小可愛如何贏得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