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想說的是,《唐探3》真的很牛掰,第一次因為趕不上其它電影的排片而去看一部電影,而且還是在競爭慘烈的春節檔!習以為常的口碑票房冰火兩重天,看過之後,卻覺得口碑這事兒還真不能全怪電影。
上學時候老師有句話叫“關鍵看學習態度”,以前在菊廠有位大佬的名言叫做“弄清楚是無知還是無恥很重要”,米盧說“態度決定一切”。幹任何事,態度很重要。單就創作態度來說,從《唐探3》的確看到了陳思誠十足的誠意,且達到了中國電影界極其罕見的級別。無論是置景、拍攝、演員、還是敘事手法軟硬體各方面,都能看出下足了功夫。其中細節已有各種爆料,就不再贅述。
但凡商業片就有商品定位,有定位就有核心的目標受眾,雖說在國內《唐探》這類影片似乎總被認為是全家共賞老少皆宜,但其核心圈層還是20歲上下的年輕人,其他觀眾頂多算是非核心外圍受眾。而影片製作誠意的一切出發點和迴歸線也正是影片的核心群體,可以說影片水準是完全照顧到了這個群體的主體觀影需求。
到這裡不得不提一提郭敬明的電影,雖然我完全不是郭敬明的目標受眾,但記得多年前看過《小時代》之後,我是真覺得郭對自己的核心讀者/影迷算是盡心盡力了,體現出了生意人對顧客的基本尊重。單就這一點來說,個人認為可以吊打同期的韓寒。至少《小時代》我能從觀摩商業製作的角度看完,《後會無期》看到一半卻實在沒法再繼續,只想起一句不中聽的話:當BZ還要立牌坊,而且是沒當好也要立。
然,對核心群體的尊重並不代表能夠照顧到所有人的審美。我們沒有電影分級制,沒法針對各年齡層精準的製作發行產品,也更談不上在細分領域的精耕細作。而站在片方角度,不分級本就是審查制度重壓下難得的利好,所以也很難再有自我細分的意願(雖然近年市場競爭日趨激烈,也顯現出了些許苗頭,但也僅止於苗頭)。
於是就有了在某些審查嚴格,另一些方面卻寬鬆得有些無序的奇妙景象:在《唐探3》裡能看到血霧飛濺的畫面,但這依然不妨礙影片老少皆宜的題材屬性;原本針對青年學生群體的影片,卻成了從小學生到大學教授的雅俗共賞。如此種種,口碑不撕裂才叫一個奇怪。
在這樣的大前提下,再從劇本質量、劇情邏輯等技術角度探討《唐探》的優劣也就不那麼重要了。畢竟,國產電影劇本質量的普遍低下早已是共識。於片方來說,票房已大賣,IP已穩固,邏輯已自洽,其它的也都不算事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