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丑年春晚一結束,關於相聲的話題在網路上熱議起來。對郭德綱及德雲社一眾演員在熒屏上的表演貶褒不一,參與爭論的網友各持己見,一時難分勝負。筆者作為吃瓜群眾無意捲入戰團,不過這倒使我想起35年前與郭德綱的師傅侯躍文及其搭檔石富寬聊相聲的往事……
1985年吉林省曲協面向全國舉辦相聲"十大笑星"評選,侯躍文和石富寬雙雙入選,在同年12月初飛到長春參加頒獎大會。其間,我曾與他們在一起聊相聲。 那年,侯躍文和石富寬,一個37歲,一個36歲,年齡與我們年輕的共和國相彷彿。鬼使神差,他們選擇了相聲表演這條艱難的藝術道路,攜手並肩20年,成了一對親如兄弟的好搭檔。在步入中年之際,他們雙雙獲得了吉林人民給予的崇高的榮譽稱號:笑星。
我早就聽說侯躍文考演員的軼事:1963年,中國鐵路文工團說唱團招收相聲演員的訊息一傳出,應考者接踵而來。"主考官"一邊用挑剔的目光審視著"毛遂"們做小品,一邊失望地搖著頭。忽然,他的眼睛一亮,盯住了一個表演落落大方的少年。說學逗唱,頗有根基!他當場拍板:錄取!不料這少年卻道:"我是來玩的,我不考!"主考奇怪地問。"為什麼?""我爸爸不讓。""你爸爸是誰?" "侯寶林。"怪不得,原來是相聲藝術大師的小公子!獨具彗眼的主考這才明白他小小年紀何以能有如此身手。真是棵好苗子啊!主考愛才心切,幾經奔波,很快把這少年——當時只有16歲的侯躍文調到團裡來。從此,侯躍文成為一名專業相聲演員。
侯躍文與石富寬在探討藝術
侯躍文出身相聲世家,耳濡目染,從小就酷愛相聲藝術。早在12歲時,他就作為北京西城區工人業餘曲藝隊的"特邀演員",開始登上舞臺。當上專業演員,侯躍文如魚得水。經過20幾年的藝術實踐,他已為廣大觀眾所熟悉和喜愛,並初步形成了瀟灑流暢、莊諧並重的表演風格。在演出之餘,侯躍文自己及與人合作創作了相聲作品40餘篇,大部分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和地方電臺發表了,有的還灌了唱片,拍成了電影。對於他取得的優異成就,中央和各級文化部門多次給予獎勵。現在他又被評為全國相聲演員"十大笑星"之一。昨天的小苗今日開放出絢麗的花朵,可喜可賀!
在接受我的祝賀之後,侯躍文一指坐在身邊的石富寬說:"紅花還得綠葉扶,如果沒有他的默契合作,我也是孤掌難鳴、不會成功的。"
石富寬憨厚地笑了:"兩個人一臺戲,總要有個主次。我是'捧哏的',就該配合'逗哏的'把'包袱'抖響。"石富寬天資聰慧,從小迷上曲藝藝術。巧了!他也是12歲登上舞臺。他曾拜著名快板書表演藝術家高風山為師,能說一口漂亮的快板,改說相聲後,一直給侯躍文當配角。他的捧哏,深沉穩重,恰到好處,注意給主角留有餘地。談到兩個人的合作,石富寬欣慰地說:"我們同臺10多年,從沒紅過臉,團結搞得非常好。當然,在研究業務時也有過爭執,但那是為了工作。這種爭執使我們之間的關係更加密切了。""的確,"侯躍文接過話頭說,"他不像某些配角演員那樣,不負責任地在臺上拼命爭吵,喧賓奪主,而是處處從演出要求出發。他給自己立了很高的標竿。"
晉代傅玄《何當行》一詩云:"同聲自相應,同心自相知。"石富寬嚴肅認真的態度,精采豐富的表演技巧和甘當"綠葉"的可貴精神早已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聽了他們這番話,我深深以為,石富寬作為配角能名列十大笑星之中,是當之無愧的。
侯躍文和石富寬在舞臺上是好搭檔,在相聲創作中也是珠聯璧合。他們誰有新的創作設想,就找對方在一起磋商。寫作時一起推敲,表演時共同琢磨。自然,他們不會放棄向侯寶林先生諸教這一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並且從中獲益匪淺。提到侯老先生,我開玩笑說:"你們深得他的真傳,應該說是侯派藝術的正宗了?"侯躍文用同樣口吻笑答:"算是正宗吧,可不算'武林高手'!我父親說過,要真正掌握相聲藝術,得具備'五家'的條件呢!五家即指文學家、藝術家、政治家、雜家、外交家。"
談到這次當選為"笑星"的心情,他們很坦率地表示十分高興。不過他們認為"這已成為歷史",明年迎接他們的還有更大的兩次較量:2月文化部要舉辦相聲大賽,6月,中央電視臺等單位要舉辦邀請賽。聽了他們透露的"最新資訊",我衷心預祝他們能馬到成功,金榜題名,爭取"三連冠"!經過多年努力,他們攜手在相聲表演藝術上取得了更大的成就,成為著名的藝術家。
2007年6月23日,侯耀文因突發心源性心臟病在北京病逝,享年59歲。
侯耀文當選十大笑星時,郭德綱才12歲。後來,他門下的28位弟子,現在當屬郭德綱名氣最大,爭議也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