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是世界的一面鏡子。
前段時間,豆瓣評分8.9分的電影《心靈奇旅》上映。趁著春節假期,我和妻子也一同走進電影院,享受了一段奇妙的心靈旅程。
本片講述了一名爵士樂鋼琴師不幸遭遇意外,在彌留之際,靈魂來到了一個叫“生之來處”的地方。在這裡,他負責教導一位不願投胎的靈魂“22”。他們兩人在經歷了一系列啼笑皆非的事情後,最終找回了自己,並重新開啟了各自新的人生。
一部好的電影,不僅能給觀眾帶來情感上的宣洩,還會在釋放情緒的同時,引發人們有關生活與生命意義的思考。
影片透過細膩飽滿的人物塑造,幽默風趣的語言風格,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給觀眾帶來極大的視聽享受。而影片裡兩位主角的心路歷程,也讓觀眾在爆笑之餘,重新開始思考起那個常常被我們忽視的問題:我們究竟為什麼而活?
每個人的回答或許都不一樣,我們在心底慢慢形成最終答案的同時,那些電影情節所帶來的思考和感悟,已經悄然流入了心間。
01 用愛去擁抱生活電影中有一個奇特的設定,每一個靈魂來到地球前,都必須尋找到那朵能照亮自己生命的“火花”,這是生而為人的必要條件。
如果把“火花”僅僅看成一種天賦,或許並沒有理解導演所要表達的深意。“火花”所代表的,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愛的能力”。
我們降生到這個世界上,都是帶著“愛的能力”來的,嬰兒期的我們自然而然地愛著這個世界、愛著一切的新奇與未知。
讓一名孩子茁壯地成長的最好方式,就是讓他在愛裡自由地探索。
有些事物,能激發我們生命的“火花”。如果有幸,我們接觸到了這些事物,我們會迸發出超乎尋常的熱情與執著。
很多時候,我們沒有這種運氣,無法從事我們夢寐以求的工作。這樣的我們,難道只能是虛度年日、碌碌無為嗎?我們的人生就沒有意義了嗎?
22在理髮時提出了一個問題:“他們說你天生要做某事,但你怎麼知道那是什麼東西呢?如果你選錯了,選到了其他的東西怎麼辦?”
理髮師回答:“我不會自欺欺人,但我依舊熱愛這份工作,因為我可以遇見像你一樣有趣的人,我能讓顧客開心,讓他們英俊。”
或許,這就是答案,如果生活虧待了你,繼續擁抱生活依舊是我們最好的選擇。
夢想成為獸醫的理髮師,由於經濟困難,不得不成為一名剃頭匠。但他並沒有因此而自暴自棄,他熱愛自己的職業,善待每一位顧客,顧客們寧願排隊也要讓他理髮。透過與來來往往的客人聊天,透過理髮讓客人煥然一新,看到客人開心的神態,他也過得很開心,這份熱愛就是他生命的“火花”。
無論我們經歷過怎樣的際遇、從事什麼樣的職業、追尋什麼樣的夢想,只要我們用心去感悟,用愛的能力去擁抱生活,都可以從中找到快樂,找到自己的價值,找到生命的意義。
02 人生的意義在於感受在電影中,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設定,每一個沉浸在自己世界中的人們,都會進入到心流之海。
投入地做一件事,可以讓我們的靈魂從乏味可陳的世界中短暫的超脫出來。這種狀態被義大利心理學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稱之為心流狀態。
在心流狀態下,我們會有高度的興奮和充實感。藝術家、作家、運動員會經常體驗到心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肯定有過類似的體驗,比如在寫作、畫畫、下棋、打遊戲的時候,我們忘記了時間、忘記了吃飯、忘記了喝水、忘記了上洗手間,這個時候的我們就處在心流之中。
投入可以讓我們擺脫現實的無趣,在方寸之間獲得自由。一旦投入進去,解題不會無聊,工作不會無聊,閱讀不會無聊,跑步不會無聊,連做家務都不會無聊。進入狀態後,拖個地板都能獨自舞上一曲華爾茲。
但這些忘我的靈魂只是心流之海的一部分,除此以外,還有一些滿身漆黑、面目模糊的怪獸,他們是一群迷失了自我的靈魂。
當我們太過執著於目標,忘記了初心,忽略與生活的聯結,曾經的執著就會轉為執念,把自己迷失在追求目標的道路上。
我們從小受到的教育就是要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標,要為實現一個又一個新的目標而不停地奮鬥。小時候,要贏在起跑線,要做一個追求卓越的好學生;長大後,做一名好員工,要不斷拼搏,要當領導,要掙大錢;在家裡,要忙前忙後,要揹負家庭的責任,要做一個好妻子、好丈夫、好父母。
但我們自己呢?我們究竟從什麼時候開始,把享受生活、關注自我感受變成一件微不足道、甚至帶有羞恥感的事?這些目標真的是我們想要的嗎?
當鋼琴師喬終於完成了他的演出夢,他興奮地問樂隊老大:我們接下來要做什麼?
老大淡淡地回答道:我們明晚還回來這裡,把今天的內容再演奏一遍。
他愣住了,怔怔地說道:我這一輩子都在等待今晚這一刻,我還以為我的感受會有所不同。
老大旋即給他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一隻年輕的魚一直在尋覓一種叫“海洋”的東西,年長的魚告訴它,你現在就在海洋裡。年輕的魚卻回答,我只是在水裡,而我想要的是海洋。
故事到這裡戛然而止,留下主人公怔怔出神。
這就回到我們最初的問題:我們為什麼而活?人生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影片給出了導演心中的答案:人生的意義,在於感受。感受食物留在口中的芳香,感受漏過樹枝的陽光,感受綻放在夜晚的煙花,感受拂過腳面的海浪,感受地鐵上的擁擠,感受美麗的夕陽。
有時候我們走上了一條和初心截然不同的路,但那些不經意間的小確幸,卻是在告訴我們,浩瀚無邊的海洋或許並不在遠方,人生的意義就藏在我們身邊,只需要我們用心去感受。
03 願孩子一生勇敢,心中有光影片中,兩位主人公喬和22之間的關係,就像是我們與孩子之間的關係。
最開始,喬之所以想幫助22找到“火花”,是出於自己的目標——回到地球。但22似乎什麼都不愛,一切都不憧憬,她調皮搗蛋、早熟厭世,曾經教導她的導師都被氣了個半死。
許多家長教育孩子,也是為了彌補自己未曾實現的夢想。但這樣的教育並沒有用,家長灌輸給孩子的那些東西,並不是孩子他自己想要的,孩子會用各種各樣的手段來對抗權威,讓家長精疲力竭。
後來,喬和22達成了一致意見,喬幫助22找到“火花”,拼湊出完整的“地球通行證”;22把“地球通行證”交給喬,自己則可以永遠留在“生之來處”。
22主動在萬物殿嘗試了各種各樣的方法,但都沒有成功。一次機緣巧合,喬和22一併跌落人間,22卻意外附身到了喬的肉身中。
藉著喬的肉身,22吃著街邊飄著香氣的披薩,聽著地鐵站的街頭藝人表演,和理髮店的大哥閒聊,感受著地鐵疾馳帶來的熱風,看著喬的媽媽裁剪衣服……當秋日楓樹種子飄落到手中時,一種前所未有的感覺在22心中升起。突然間,她找到了她生命的“火花”。
就算孩子有了自我學習的動力,有時僅僅靠學校的教育是不行的,更多的需要孩子在生活中親自去探索和實踐。
我們現目前的學校教育,過於注重紙面上的標準化題目,缺乏對真實世界的學習。在高考之前,周圍的世界什麼樣,時代面臨哪些問題,需要我們做什麼,孩子不知道,父母和老師也不重視。
不把眼光擴大,不關注知識和生活的關聯,結果就是,孩子可以在各種競賽中領先,但卻對今後的職業選擇茫然無措,面對下一時代的紛繁複雜,孩子找不到自己的定位,也不知道自己的人生價值。
所以說,學校之外的生活教育也非常重要。
當22一臉期待地對喬傾訴:或許我的“火花”就是看天空,或者走路,我真的很擅長走路。
喬卻對此嗤之以鼻:這些都算不上什麼人生目標,只是老年的日常生活而已。
22非常受傷,她變成了眾多迷失的靈魂中的一個,她把自己封閉起來,被無數壓抑、批判的聲音所包圍:“你做的事毫無意義”“你居然沒有目標?你在浪費人生!”“你做得不夠好,你不值得被愛!”“你一點存在的價值也沒有!”
孩子是需要被肯定的,當孩子總是被他人否定,他們就容易鑽入牛角尖裡,把自己和世界隔離。
不要鄙薄孩子的任何的發展方向,只要他有熱情和持續挖掘的動力,在未來社會就有可能成功。
不要用老的觀念去預測未來的社會發展,人類進入資訊時代才短短的半個世紀,人類社會已經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隨著物質生活的極大提高,人類對於個性化的需求也會愈趨強烈。
未來的職業環境,將會是一種多元化、多樣化的態勢,任何一個方向的個性化都有可能成功,最怕就是毫無個性的平庸。孩子如果喜歡娛樂,也有娛樂腦洞,那就不是缺點,而是天賦。
最後,22在喬的開導下終於走出了陰影,決定開始自己新的人生。但當地球近在眼前,22卻有些害怕。
喬告訴22:沒關係,我會陪伴著你。
22說:你不可能一直陪著我。
喬回答:我知道,但我會盡我所能!
我們不可能陪伴孩子一生,他們終將離我們而去。孩子的未來有無限可能,抓得太緊只會扼殺未來的可能性。作為父母,我們是孩子的堅強後盾,我們能做到的,就是放手,並鼓勵他們自己去拼搏、去奮鬥,然後目送著他們遠行。
電影已結束,而生活仍將繼續,接下來的人生,你準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