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至少我試過了”這句話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自願待著和曾經努力過,雖然最後的結果一樣,但無愧於心,這可能是看完這部電影最大的感受。

精神病院的病人都是有病的嗎?評判一個人是否有精神病的標準是什麼?當制度被打破,當思想得到啟蒙,生命不再是單一生命力表現之時,自由在此時凸顯出來,而當你“提問”之時,得到的回答是“道德”的約束。

《飛越瘋人院》於1975年在美國上映,很難想象在那個時候能夠拍出如此有深度的電影,而直到今天,依舊有人沉迷在“精神病院”中。這也是為何至今仍是人們心中的經典之作的原因。

正常人和精神病人相差多少?可能就差一個精神病院。

01自由

《飛越瘋人院》主要講述的是犯罪的罪犯麥克墨菲為了逃避監獄的管制,假裝精神失常避免強制勞動,被監獄送至精神病院,他在那裡自由自在,不斷挑釁護士長的權威,試圖幫助精神病人逃離這裡,最後卻被醫生人為地變成了真正的病人。

正常人能夠變成精神病人,壞境能夠改變一個人,也能毀掉一個人,自由是內心永遠無法抹去的“慾望”。

自由,是一個光亮、美好的詞彙,無數人為了它寧可以性命相搏。自由不僅包括身體的自由,也包括心靈的自由。影片中麥克墨菲厭煩了監獄的高牆牢籠和無休止的強制勞動,於是假裝成精神病人以逃脫法律的制裁,正因為他內心向往著自由,才會千方百計的試圖逃脫,去追尋自由。

當他進入到精神病院後,發現這裡與監獄並無區別,有著嚴格的管制,而病人們似乎都已習慣於在管制之下生活,沒人想過去對抗或者逃離。麥克墨菲作為一個精神正常的人自然看不過這古板、冷漠的體制,一次次與之對抗,並給其他病人傳播他們不是病人的思想,讓他們產生逃離的想法。

麥克墨菲在用自己的行動追求著自由,他對自由的渴望異常強烈,所以他會想方設法的激起他人對自由的渴望,以便一起衝破體制的束縛得到自由。可命運總是殘酷的,當管理者發現他是個另類時,便對他進行了外科手術,強行切除了腦蛋白質,讓他成為了真正的白痴。

值得欣慰的是,齊弗被他成功的說服,產生了爭取自由的想法,最終逃離了瘋人院,獲得了自由,由此可見,麥克墨菲的思想感染到了其他人,他成功的把自由印在了他人的心上。

02瘋子

影片選用瘋人院作為敘事背景地,自然是有其獨特的含義。人們日常提到瘋人院,都是避諱、害怕的,在他們看來瘋子沒有理智,不會同他人正常交流,有時還會做出一些危險舉動。

可沒人知道是怎樣定義一個人是否為真的瘋子,人們總是用自己規定出來的條條框框將瘋子和自然人劃出一條界限,若行為有異於常人便是瘋子。麥克墨菲明明是一個精神完全正常的人,卻硬生生地人為變成了瘋子,這難道不是一種專制,只要與當時環境下的人截然不同就會被當作瘋子,不允許任何不一樣的語言出現。

影片中護士長一直在逼問比利,並揚言威脅說要告訴他的媽媽,原本已經可以正常說話了的比利,被護士長一再的逼問下,口齒不清甚至不能說出一句完整地話,最後以割腕的方式了結了自己的生命。護士長的行為何嘗不瘋狂,她在別人有著巨大精神壓力的情況下,不斷逼問別人不想說的話。

瘋子只是一個理由,正因為這些人精神不正常,所以需要被強制的管制,逼迫他們吃不願吃的藥物、聽不想聽的歌曲,不能有自己的一點思想,如同只會行走的機器人,一切都要按照命令列事。這麼做的目的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管控欲和話語權,將自己當成主人肆意折磨著病人。

03人情社會

儘管麥克墨菲在進入瘋人院後有機會逃離,但他並沒有這樣做,他把周圍的並有當成好友,一起打牌賭博,一起溜出去到海上釣魚,他深知瘋人院有著沒有人情的管控機制,從相處中他能感受到病友單純的內心,他想要救贖這些困在體制中的人們。

於是麥克墨菲帶著他們去感受生活中不一樣的樂趣,去看看外面的世界,當你真正嘗試了不敢做的事,見到了不一樣的風景,找到了自己存在的意義,那麼心中對於自由的嚮往也會愈加強烈。世界始終具有人情味兒,麥克墨菲在與病友的相處中感受到了情感,所以寧願不逃走也要幫助其他人。

人情在那時候的美國或許寥寥無幾,人們都在現代管理體制下麻痺了思想,機械地服從者命令,灌輸著他人強制塞給的想法,已然失去了自我和對自由的嚮往。影片結尾處齊弗拿枕頭悶死了已經變成白痴的麥克墨菲,因為他知道如果墨菲還正常一定不想這樣活著,這也是墨菲所喚醒的人性。

最可怕的是習慣,習慣久而久之就會成為自然,我們生活在他人所規劃的牢籠當中,安逸讓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忘記了自由,當“鶴立雞群”的人出現時,我們總是難以接受,當能夠改變我們認知時,所謂的英雄就會出現,嘗試改變現狀,可能會有不一樣的收穫。

至少我曾經嘗試過,哪怕是失敗的。

透過瘋人院這一小場景折射出五、六十年代美國的社會全貌,以小見大的手法加上感人的故事情節,給我們帶來了更多的思考。

11
最新評論
  • 《海王》“黑蝠鱝”扮演者跳槽漫威 將主演漫威新劇《奇蹟人》
  • 從《唐探3》飽受差評,談一談大眾對廣告植入的接受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