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曹保平的第三部電影,本以為是一部小清新的電影,但看完之後之後才明白,遠遠沒有想的那麼簡單,作為黑色電影的先驅者,曹保平總是在用自己的方式解讀著人生。
《狗十三》正如它的名字一樣,電影主要講述的是一位13歲的少女李玩與一隻狗的故事,從少女得狗的喜悅至失狗的悲傷再到重逢狗的陌路,來探究少女內心的成長曆程。
在翻閱當時《狗十三》的電影海報,在上面寫著一句話:每一場成長都是兇殺案。
想象中的青春是陽光而充滿激情的,但影片中的女孩和狗糾纏在一起,回頭想想那條狗何嘗不是女孩的分身,李玩將內心的“自由”寄託在這隻狗身上,在青春期做著掙扎。
01男尊女卑從古代開始,古人便重男輕女,男子的地位遠高於女子,男子可以為官可以有三妻四妾,女子卻要墨守成規學習禮義廉恥,以丈夫為天不得拋頭露面。琴棋書畫是評價女子是否有才華的標準,男子哪怕是鄉野村夫也十分注重女子的才華。
這種男尊女卑的觀念到如今仍存在於不少人的腦海中,他們信奉傳統當其為祖宗的傳承,卻不知早已落後於新時代的潮流。影片中父親是一家之長,他說的話永遠代表著權威,在他的觀念中男子遠比女子重要,所以他對待李玩和李昭昭是完全不同的態度。
李玩因為找狗推倒了爺爺,便被父親捱打、斥責,同樣的事情發生在弟弟身上卻是截然不同的結果,弟弟打奶奶,父母卻在哄弟弟,多麼諷刺。男尊女卑的觀念從細節處顯現得恰到好處,這也正是導演在向仍保留傳統觀念的人們敲響的警鐘,從孩子的角度來看待父母的行為,無疑更加真實、客觀。
02沒有思想的孩子人們常把孩子比作祖國的花朵、社會的未來,他們青春稚嫩的臉龐代表著一切美好的存在,父母都希望子女成龍成鳳,殊不知古板迂腐的觀念正悄悄的改變著孩子的一生。
李玩有一顆聰明的頭腦,對於物理這門學科很有天賦,本想報物理興趣班卻因父親的插手認為英語能加分便改報英語,父母總是打著為孩子好的旗號做著專斷的決定。
當愛因斯坦走丟後,李玩悲痛欲絕四處找尋這唯一的夥伴,父親卻買了一條新狗告訴她找回來了,李玩仍不放棄找尋卻在一家人的勸阻和父親的暴力下欺騙自己這就是愛因斯坦,孩子的妥協在家長看來是聽話,但對孩子來說卻是思想的大洗禮。
最讓人印象深刻的便是父親讓李玩吃狗肉的場景,對於一個養狗愛狗的孩子來說,狗是她的夥伴,但從一次次的事件中她知道順從是父親最想要的,在她吃下狗肉時,對她來說是一次現實的鞭笞也是自我的成長。她所假裝的聽話、懂事,只有當夜深人靜之時,才能獨自在房間內放聲痛哭,此時的孩子像孩子卻早已不是孩子。
在不能表達思想的家庭中,只能察言觀色,順著所有人的喜好,成為人們口中的好孩子,行為的妥協背後是心裡一次次的叛逆和冷漠,當孩子的世界也充斥著大人的爾虞我詐時,童真是否已經不復存在。
導演以13歲孩子的成長為故事,並不是只想讓觀眾看到她的成長曆程,而是想告訴所有的父母,不要因為自己的專斷獨行,而讓孩子成為沒有思想的聽話機器,父母與子女之間應該要彼此尊重、相互溝通,兩者是平等的地位而不是壓迫的對立面。
03成長本就是一次兇殺案人們常說18歲的時候你便成為真正的大人了,可是大人到底是什麼樣的卻始終沒有老師講授這堂課。
成長不在於特定的時期,而是在於一次又一次的經歷,李玩從懵懂無知、表達自我的少女,變為了察言觀色、聽話懂事的小大人,這不是一夕之間的轉變,而是家庭將她一步步打造為這樣的形象。
懂事是每個孩子的枷鎖,一旦犯錯父母便會斥責說不懂事,可如果做的事真的是正確的,確實是父母做錯了,又何來不懂事一說。可見懂事是父母逃避責任的一種說辭,在她們心中自己永遠是正確的,孩子還小不懂得好壞。
就是這樣的思想將一個個天真可愛的孩子變成了逢人就會假笑,討長輩開心就會阿諛奉承的小大人,他們在大人面前封閉了自己的心,帶著陌生的面具扮演好好孩子的角色,卻又在獨自一人時放聲痛哭。
成長就是殺死曾經怯懦無知的自己,脫變成他人眼中懂事的樣子,血淋淋的過程成為了每個孩子內心的傷疤,也成為了成長曆程中的必經關卡。
其實光從電影本身來看,曹保平並沒有將劇中的大人描繪成邪惡之人,而是將其普通大人所做的事情用平淡的鏡頭描繪而出,每一次大人無意識的行為總是在默默地傷害著她,在這樣的傷害中李玩在逐漸長大,而李玩能夠做的只有不斷地聽話,並且是沒有任何思想的聽話,這種“聽話”在大人眼中才是真聽話。
一個簡單的故事,背後深藏的卻是無數家庭根深蒂固的教育問題,無疑是在每位父母的心上留下了一個疑問,讓他們去思考自己的做法對孩子的利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