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一部講述美國機長的英雄故事影片上映,叫做《薩利機長》。2019年國慶,一部講述中國航空英雄隊伍的影片上映,叫做《中國機長》。
在《中國機長》上映的這段時間裡,總不乏有各種聲音在將兩部電影進行比較,其中最多的就是借《薩利機長》來批判《中國機長》的聲音尤其之多。在這裡我想說:《中國機長》不是中國的《薩利機長》。
首先,我先講述一下《薩利機長》的大致內容。2009年1月15日,前美國空軍飛行員切斯利·薩利·薩倫伯格(湯姆·漢克斯飾)執飛全美航空1549號航班,從紐約飛往北卡羅來納州。這架空中客車A320-214飛機起飛爬升過程中遭加拿大黑雁撞擊,導致兩具引擎同時熄火,飛機完全失去動力。切斯利·薩倫伯格確認無法到達任何附近機場後,決定於哈德遜河河面進行迫降,最後155名乘客和機組人員全部生還,薩利機長成為最大的英雄。
這部由大導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執導,湯姆·漢克斯、艾倫·艾克哈特領銜主演的經典影片固然是優秀的,但是我們必須弄懂它與《中國機長》之間的巨大差異。
《中國機長》作為一部在國慶檔上映的影片,必然是貫穿著主旋律的愛國色彩於其中。影片以“敬畏生命,敬畏職責,敬畏規章”為主題,雖以中國機長為名,但講述的絕不只是機長一人的英雄故事。
影片中的人物主要是機長副機長,乘務員空姐以及飛機工作人員背後的家人等,由好幾條人物線組成的一個驚險的空中危機。中國電影向來與歐美不同,我們不會過於渲染影片中的個人英雄主義,我們更多的是從各個小我中展現大主題。
為了在千鈞一髮的時刻將飛機成功降落於地面,有機長冷靜的抉擇,沉穩的操作,也有乘務員們對乘客們的安撫與密切的配合,更有無數人們背後的小家給予的溫暖和期望與各個部門對飛機的密切關注與幫助。
所以當電影結束,觀眾的感慨絕不僅限於對機長專業能力的讚歎,更是激發了我們對於自己身在中國的一份響噹噹的自豪感,以及被關懷被重視的溫暖與安全感。這正是電影想給我們傳達的思想,這也是《中國機長》生在中國的意義。
而《薩利機長》這部土生土長於美國的影片,從標題就可以看出它濃濃的美國特色。它是一部徹頭徹尾的傳記片,是對薩利機長英雄事蹟的闡述。
當然,它的成功也不僅限於此,導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很好的掌握了電影的節奏,並在電影最後的法庭情節中闡釋了更深一步的對人的思考,它的意義更多的在於對人性的挖掘與對機長個人的讚美,還遠遠沒有達到愛國主義的層面。
所以,這兩部優秀影片之間的比較是要在了解主題差異的基礎之上進行的。筆者認為,在中國的主旋律主題與現實主義題材結合得越來越好,越來越叫座又叫好的現在,我們作為客觀的觀眾,應該給中國電影更多的鼓勵,找到更多的共情,那麼中國的電影發展一定會走的更好。
最後,我想用袁泉在影片中的一段話結尾:從飛行員到乘務員,我們每一個都經歷了日復一日的訓練,就是為了能保證大家的安全,這也是我們這些人為什麼在這架飛機上的意義,我們需要你們的信任,需要你們的配合,需要你們給我們信心,我們也是兒子,女兒,爸爸,媽媽,我們的家人也在等著我們,我們會一起回去,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