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電影帶給我們的快樂不光是影院的那兩個小時,從選角階段到拍攝期再到宣傳期,還有藍光發售後釋出的花絮片段,都能成為我們的快樂源泉。
特效就像一顆現實寶石,天衣無縫,無處不在,無所不能。
2016年喬恩·費儒執導的《奇幻森林》上映,視覺效果驚人,栩栩如生的動物自然不用說了,除了小演員以及他站的地方外基本上都是電腦製作的畫面。
導演有時就會親自上陣演動物,給“毛克利”點感覺:
這才是真正的Blue Man Group(藍人秀):
《奇幻森林》還使用了很多假動物玩偶,演員一定是因為看習慣了才能做到不笑場的……
說起動物玩偶就不得不提《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老虎:
經典對比圖:
《權力的遊戲》裡的“掃把龍“:
龍媽的這份慈愛,讓人想起《銀河護衛隊》的火箭浣熊:
可以看出Drax的化妝也是相當厲害的。
Groot笑得我頭都掉了:
還有《侏羅紀世界》萌萌的迅猛龍,讓人移不開眼:
《暮光之城》裡的大“狼”:
另一部“動物園”電影《神奇動物在哪裡》,則要把本來不存在的動物做得跟真的似的。
呼風喚雨的雷鳥:
基本只有人是真人:
除了製作各種或真實或幻想的動物外,特效還能把演員變大變小變老變年輕,孿生胖兄弟拍攝時是這樣:
泰坦巨人滅霸:
沒加特效反而有點萌?
《復聯3》告訴我們,總是摸別人頭是遲早會被摸回來的:
因為觀眾對“人”的熟悉程度遠超過動物,稍有出錯就會產生違和感,這也對特效師提出了更高要求。
小傷口可以用化妝和道具解決,但《黑暗騎士》中雙面人這種級別的燒傷靠的就是特效了。
最戳我笑點的還是《美女與野獸》裡的大表哥:
類人生物大多是全身特效,比如《復聯1》裡的齊塔瑞人:
《加勒比海盜2:聚魂棺》裡戴維·瓊斯和他的海鮮船員:
《瘋狂的麥克斯》因為大量採用實景拍攝好評如潮,其實最終呈現的效果也少不了特效的幫忙:
這麼誇張的自然現象,當然得依靠特效的魔法。
沙漠是真的,但地形有所改變,而且沙子變得更“黃”了。
《了不起的蓋茨比》中的紙醉金迷都是綠幕和藍幕,所以小李的這個表情包:
應該是這樣的:
如果電影中某個場景看起來讓你產生“如果是真的肯定很貴”的想法,那不用說,一定是特效:
《斯巴達300勇士》:
現在也不需要請那麼多群眾演員了,遠處的人群交給特效就好,《300勇士:帝國崛起》:
《權力的遊戲》也經常用特效製作人群和背景:
藍幕:二丫你想要什麼,我給你變。
這樣做還有一個原因:如果不能一次性拍完一個場景,後期剪輯時窗外景色就不是連續的,無法銜接。
《行屍走肉》的這個經典畫面也是電腦製作的:
既然特效這麼萬能,為什麼經常能看到“特效不如實拍”的觀點?有一個原因是爛特效由於“爛”會格外突出,被觀眾注意到並廣為傳播,而好的特效是和電影融為一體的。
巨石飾演的蠍子王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面部和強森幾乎沒有關係:
《我是傳奇》裡的喪屍,看起來就像CG動畫版的《生化危機》,達不到電影標準的照片級真實(photoreal):
至於那些沒有下限的“P圖包子”、“摳圖拍攝”,不提也罷。
雖然特效在電影製作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但特效公司的日子卻越來越不好過,成本上漲、超長工時、缺少工會、劣幣驅逐良幣等等問題,導致2003年至2013年期間21家特效公司接連倒閉。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特效公司Rythem & Hue在獲得奧斯卡最佳特效獎的11天前破產,紀錄片《少年派後的日子》(Life After Pi)揭示了這家公司背後的故事和心酸:堅守在這一行的很多人都是用愛發電,已經賺不到什麼錢了。
最後,感謝這些偉大的幕後藝術家,他們是真正的造夢師,擴寬了我們生活的邊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