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火線》劇照
01喜歡看八九十年代香港老電影的朋友,應該對香港電影中的越南元素不陌生,這些元素包括但不限於越南戰爭、越南黑幫、越南殺手、越南難民等等。
比較近的電影有《導火線》,劇中渣哥、湯尼、阿虎三兄弟就是越南黑幫,他們性格乖張殘暴,嗜血能打,尤其是鄒兆龍飾演的湯尼,殺氣逼人,令人膽寒。
遠的就很多了,比如《賭神》中的冷酷保鏢龍武,就是前南越特種兵,《英雄本色3:夕陽之歌》的背景是統一前的越南,發哥飾演的小馬哥也是越南華僑,《愛人同志》講述的則是劉德華飾演的香港記者到越南公幹,邂逅女翻譯官阮紅的故事,《喋血街頭》則是細榮(李子雄飾)、阿B(梁朝偉飾)、輝仔(張學友飾)三人兄弟到越南走私殺人的故事。
《導火線》劇照
當然,其中最有名的還是許鞍華導演的“越南三部曲”——《獅子山下:來客》、《胡越的故事》、《投奔怒海》。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香港電影中的越南及越南人的形象往往是負面的,戰亂、犯罪、貧窮,悲情,一色的灰暗基調。
為什麼香港拍了這麼多和越南相關的電影,為什麼香港電影中的越南是這種形象?
要回答這些問題,需要了解一段往事——從1975年到2000年,超過20萬越南難民湧入香港,這些越南難民對香港社會造成了很大沖擊。藝術是對現實的反映,電影所反映的,其實是香港社會對當年越南及越南難民的印象、態度以及感情。
言歸正傳,來談談那些年湧入香港的越南難民潮。
《投奔怒海》劇照
021975年4月30日上午10時,北越軍隊的1輛59式坦克,率先衝破西貢政府總統府鐵門,士兵隨後跟進,佔領了象徵南越政權的總統府。至此,北越統一南越。
前一天,也就是4月29日下午2點,美軍啟動了“常風行動”,即趕在北越軍隊佔領西貢之前,運用直升機和其他飛機將美國在越公民、南越軍政高層及其家屬以及其他西方國家公民,撤離出來。
北越坦克衝入總統府
從29日下午到30日上午,“常風行動”總共撤離了7000人,堪稱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直升機撤執行動。期間,為了能讓更多南越直升機降落,“中途島號”航母將擠在甲板上的大量直升機推下海,以騰出更大的救人空間。
“常風行動”是美國在越南的最後撤離行動,在此之間,南越政權已經兵敗如山倒,社會精英階層紛紛坐船和飛機離開了越南。據統計,隨著南越政權的崩潰,前後有超過13萬越南人逃往美國。
然而,這僅僅是越南難民潮的開始。
從1945年北越建立政權到1975年越南統一,南北越分裂了整整30年。期間,兩個政權爭戰不休,國仇家恨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疊加,現在,北越勝利了,,南越作為失敗者,將會面臨怎樣的懲罰和清算?
高階官員和將領有美國接盤,有錢有勢的人可以移民,剩下的人,包括中下級官員、軍官、士兵,以及支援和同情南越政權的普通老百姓,該何去何從?
最後到撤離
出於恐懼,這些人只能想方設法逃離。
事實證明,這些人的選擇是對的。
北越統一之後,對南越進行了社會改革,經濟上消滅私有制,沒收個人財產,政治上將與南越政權有關係的人以及異己分子,投入集中營勞改,大約有16萬人被虐殺於集中營。
越南經過長期的戰爭,經濟已經崩潰,消滅私有制之後,大量企業主、僱工、商販、手工業者破產,生計無著,此外,農業稅也有大幅度提升。
貧窮、飢餓與恐懼,驅使大量越南人背井離鄉,向國外逃難。
之後,越南為統一印支,向高棉和寮國發動了戰爭,為了支撐戰爭,越南政府動用各種手段籌集戰爭經費和物資,導致民不聊生。戰爭行為又遭致了國際社會的制裁,許多國家停止了對越南的經濟援助,越南經濟雪上加霜。當時,拿國家工資的人,每月的工資(包括實物),只能維持10~15天的生活。可想而知老百姓過得什麼日子。
逃離西貢的人群
1977年越南政府掀起的大規模排斥華人運動,這個就不展開了。只說一個數據,到1980年,被越南從海路驅逐出境的華僑、華人已超過100萬。
總之,越南政府的一系列神操作,致使整個國家陷入困頓和混亂,大量人因貧困和恐懼而逃離越南。
如此多的民眾以難民的身份離開越南,越南政府是什麼態度呢?
支援、鼓勵。
越南政府把難民當成一種生意。早期,只要把房產交給國家,然後再交幾兩或十幾兩黃金,就可以合法離境,當然也可以賄賂邊防士兵,偷渡出境,甚至有軍隊的人收錢後,用船隻運輸難民出境。1979年,通過難民生意,越南政府賺了1.5億美金。
之後越南政府將難民貿易制度化了,每人交2000~3000美金,或者交5盎司黃金,就可以辦理出境手續。
南越戰俘
沒錢?沒錢可以找海外的親戚,讓他們匯款。
一般而言,但凡有點海外關係的人,都會想方設法湊齊錢走人。
通過這個辦法,越南政府將大量“無用的”普通人輸送到了國外,甩掉了吃飯的大包袱,還搞到了不少黃金、美元。
整個70、80年代,越南難民都是令各收容國頭疼的問題,國際社會曾多次找越南政府談判,要求其停止輸送難民,但都遭到了拒絕。
以上,便是越南難民潮的背景。
海上的越南難民
02收容越南難民的國家,主要有美國、法國、英國、德國、加拿大、澳洲、紐西蘭,以及越南周邊國家和地區,包括中國、泰國、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以及香港地區。
南越是美國的盟友,美國對南越的覆滅,負有道義上的責任,因此美國收納了大量越南難民和後續移民。
法國曾是印支的宗主國,前後共吸納了15萬越南和高棉難民,已故前法國總統希拉剋還從難民中收養過一個越南女孩。
英國追隨美國,加拿大、澳洲、紐西蘭追隨英國。
聯邦德國則更主動,甚至派船來接收難民,約有4萬越南難民成為了聯邦德國公民。
1975年5月4日,一艘搭載3000多名越南難民的丹麥船隻“長春號”抵達香港,當天正值英國女王攜菲利普親王訪問香港,為了營造良好形象和氣氛,香港接收了全部難民,由此拉開了越南難民湧入香港的序幕。
一個國家發生動亂,首當其衝的是其鄰國。越南難民大量湧現,周邊國家苦不堪言。向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新加坡等,自認為沒有接收難民的義務,因此經常以各種理由拒絕難民進入,尤其是馬來西亞,聲稱要在海灘上架起機槍,趕走這些“廢物和渣滓”。
由於這些國家禁止難民進入,期間發生了很多人道主義災難,不少難民死於飢餓、暴晒、翻船以及海盜。
1979年7月,聯合國難民署為解決印支難民問題,召集了65個國家在日內瓦開會。會議作了三項有影響力的決議:要求越南政府遏制其人民大量無序離境;確立香港、馬來西亞、印尼、泰國、菲律賓、新加坡等為印支難民“第一收容港”,給予難民臨時庇護,所有費用由聯合國難民署承擔;西方國家隨後從“第一收容所港”接收走難民。
值得一提的是,把香港定為“第一收容港”,完全是英國的意思——慷他人之慨,香港多承擔一點,英國就可以少承擔一點。
20世紀60年代以來,香港經濟開始騰飛,到70、80年代,香港已經比較富裕。越南難民到香港後,住在開放式難民營,出去可以很輕鬆地找到工作,獲得可觀的收入。1979年,越南人均年收入230盾,摺合75美元,而同一時期香港普通工人日工資接近10美元。也就是說,在香港幹8天就等於在越南幹1年。
除了高收入之外,香港對越南難民比較寬容,難民營中甚至設有醫療、教育、托兒等服務,比較人性化。另一方面,香港本來就是一個移民城市,對難民,尤其是包含很多華人在內的越南難民(1978年華人難民佔60~70%,1979年達80%),有較大的同情心,其包容程度是其他地方難以企及的。
最後一點就是,從越南北部到香港,只有500英里,路程不遠,坐個帆船也能過去,成本低,最主要的是航線很安全,沒有海盜(當時,泰國海盜很猖獗)。香港是國際化港口,亞太地區海空交通樞紐,難民到了香港後,可以坐船或飛機直飛歐美。
香港的以上便利和好處,使得越南難民奔走相告,吸引了大量難民湧入。
帆船上的越南難民
04香港成為越南難民“第一收容港”之後,大量難民湧入香港,這些人整天呆在難民營無所事事,不僅嚴重影響難民營治安,還造成了較大的財政壓力(聯合國難民署答應支付,但前期都是港英當局墊付)。
而此時,香港製造業特別繁榮,缺乏勞動力,如果把難民放出來,讓他們自食其力,既可以解決財政問題,也可以彌補勞動力短缺。
於是,1979年8月,港英當局開始對難民營實行開放式管理,即在規定的時間內,難民可以出入香港其他地區,自由尋找工作。難民營的管理工作,也移交給了紅十字會和志願者機構。
這段時光,是越南難民在香港最好的日子。不僅可以出去掙錢,可以享受醫療、教育、托兒、養老等服務,相比香港市民,越南難民甚至看病都不用怎麼排隊。
自己過上好日子了,也會想到還在越南受苦受累的親戚父老。香港人好、錢多,速來,口口相傳,越來越多的越南人心中都種下了“香港夢”。從1979年到1982年,香港共接收了9萬多名越南難民。
然而,這種寬容的難民政策,終於在1982年走到頭了。
問題,用腳也能想到。
香港人多地狹,上十萬湧入,而且湧入的人越來越多,導致人地矛盾更加緊張。
大量廉價勞動力湧入,攪亂了當地勞動力市場。做同樣的事,香港工人一天要10美元,越南難民一天只要2美元,結果大量工作崗位被難民搶走,本地人肯定不滿。
治安問題,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有勤勞肯幹的越南人,也有好逸惡勞、惹是生非的越南人,後者不僅不幹活,還經常鬧事要福利,甚至發生刑事犯罪,威脅難民營周邊居民的生活,激起民憤。
另外,隨著難民越來越多,西方國家接收難民的熱情,也被消磨的差不多了,香港本來只是中轉站,是難民臨時庇護所,如果沒有最終接手的人,滯留在香港的難民會激增,滯留時間也會延長,搞不好這些人就不走了。
相比最初的那些難民,後來的難民或多或少有點名不副實——很多人只是單純的想過去討個好生活,類似於偷渡。
與此同時,同為“第一收容港”,印尼、馬來這些國家,不僅對難民入境設定限制條件,還採取各種措施,讓第三國把難民接收走,而香港的難民被接收走的比例最低。香港民眾認為這種做法不公平。
為限制難民入境,1982年,港英當局將難民營從開放式管理改為禁閉式管理:1982年7月2日之後到達香港的越南難民,或者1982年12月31日後在香港出生的難民子女,必須住在禁閉式難民營內,不得外出自由活動。但是,難民營內照常提供醫療、教育等服務。
禁閉式難民營其實類似於監獄,沒有私人空間,環境比較惡劣,各種髒亂差,經常發生傳染病,只是比較監獄更自由一點,時間長了,這種環境會讓人出現心理問題,對現狀不滿,對未來絕望,焦慮、壓抑、消沉、迷茫···
難民營內生育率奇高
那些年富力強的難民,每天衣食無憂,無所事事,過剩的精力,除了用來生孩子之外(難民營嬰兒出生率猛增),就是各種鬧事,打架、搶劫、強姦等暴力案件層出不窮,以1987年為例,難民營犯罪率竟高達86.2%。
也有不少人逃出難民營,加入了香港黑幫,在麻雀館、賭場、色情場所當馬仔。
05禁閉式難民營沒能剎住越南難民入港。人,還在不斷湧入,擠佔香港的資源。
當時,香港平均每年得拿出1億港元來安置難民,每個難民每年花費為3.5萬港元,每人每天約95港元,同一時期,香港老人的公援金(類似於低保)只有50~60港元。
這種情況,誰都不會平衡,香港對越南難民的態度,始於同情,終於厭惡。
至於“第一收容港”,那是英國人搞出來的,根本沒經過香港人同意,現在英國都對難民不上心(英國每年接收的難民只有幾十到幾百人不等),香港又有什麼義務接納那麼多難民?
1988年6月16日,港英當局再次調整了難民政策:凡來港的越南人,將被預設為非法入境者,由相關機構對其進行甄別,符合難民條件的,進入禁閉式難民營,不符合條件的,一律監禁,等待被遣返。
強制遣返政策,遭到了越南當局和一些“聖母機構”的譴責。
越南當局要通過輸出難民掙錢,每年能榨好幾億美元,強制遣返,不是斷人財路麼。
“聖母機構”則認為,這些難民被遣返後,會遭到本國政府的報復(越南當局確實恐嚇過難民),引發人道主義危機。
在這種情況下,英、越、港三方展開談判,結果是:越南當局承諾,對自願遣返者不進行迫害;港英當局停止強制遣返。
剩下的工作,就是怎麼勸說那些難民同意自願遣返,宣傳,宣傳越南當局洗心革面搞建設,宣傳回去給安家費,宣傳聯合國難民署監察難民回國後的安全和待遇。
自願遣返計劃有效果,但效果有限,大部分出來的人已經對越南絕望,一心想去歐美混,豈是幾句話能勸動的?這樣,難民問題仍然無法徹底解決。
為此,港英政府不斷在國際社會奔走,與相關國家協商,尋找解決方案。
港英當局丟擲了兩個選擇:要麼香港單方面取消“第一收容港”地位,要麼國際社會同意港英政府“有序遣返政策”——分批次將滯留在香港的非難民進行遣返。
此時,東歐劇變,蘇聯行將就木,越南已從高棉撤軍,中越關係實現正常化,孤立的越南開始尋求融入國際社會,專心搞經濟建設,在難民問題上變得比較好說話。
1991年,英國終於與越南達成了全面遣返協議。
此後,越南難民就像擠牙膏一樣,或自願遣返,或有序遣返,到1997年的時候,滯留香港的越南難民還有1000多人,第二年,香港取消“第一收容港”政策,2000年6月1日,香港關閉了最後一個難民營——望后石難民營,滯留在香港的1000多難民,因各種原因無法被遣返,最終獲准留港。
至此,越南難民問題,終於劃上了完美的句號。
【參考資料】
暨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香港安置越南難民政策研究》
李若建:《香港的越南難民與船民》
陳肖英:《論香港越南難民和船民的緣起》
符強、白錦程:《越南難民問題初探》
-
1 #
-
2 #
越南的苦難都是人禍
-
3 #
其實一個統一的越南並不符合中國的利益,美軍撤離的太快了
-
4 #
誰好誰壞已經一目了然
-
5 #
最後1000人,勝利了
-
6 #
現在香港的款亂象一部分就是這些人搞的
-
7 #
尼克松總統72年訪華後中越關係就大不如前了,越南統一後排華是順理成章的事
-
8 #
越南統一是最大的錯誤!
-
9 #
相當一部分是華僑,來了幫助一下
-
10 #
收納別國難民,就是禍端開始,堅決抵制無原則的收納難民。
-
11 #
我這裡兩個還有安置越南歸僑的華僑農場
-
12 #
不得不說老美對南越那是真不錯
-
13 #
統一的周邊國家,不利於中國
-
14 #
跑去美國的都發了財
越南難民都可以包容為什麼內地去香港就要被嫌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