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上映的電影《巴山夜雨》,稱得上是中國詩意電影代表作——它詩意的名字,奉之為詩化電影。
電影的感覺自不必多說,風格中透著一股清新,淡淡的,《巴山夜雨》就像一股清風拂面而過,它獲得第一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
當年,在露天廣場觀看《巴山夜雨》的時候,我處在比劇中小主人公——秋石的女兒小娟子大三歲的年齡。
她有一雙聰敏機靈的大眼睛,一出場,就帶著一種懷疑和犀利的眼神,這種眼神讓她最合適演小娟子。凡是看過《巴山夜雨》 的人,無一例外都會記住這個小蘿莉,忘不了她那雙大眼睛。
這是個生活無著,倍受艱辛的小女孩,為什麼要上船,沒有交代——故事就發生在這條船上。
小娟子的扮演者,是“中國橋樑之父”茅以升的孫女,茅為蕙,當年只有6歲。
一個6歲的孩子,把一個孓然尋父的孩子心靈,以精湛的表演,準確動人地表達了出來,簡直不能想象!
她是那麼有靈氣,表達得那麼富有層次,感人至深,當年憑藉《巴山夜雨》中“小娟子”獲得了金雞獎最佳女配角獎——堪稱無可指摘的昔日童星。
上了船的小娟子,唱著歌,一個艙一個艙地尋找爸爸,因為從未見過爸爸,即使爸爸秋石近在眼前,也是互不相識,就這樣靜靜對視。
此刻小娟子的眼神中寫滿了與年齡不相稱的剛毅與悲傷,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她豐富的內心活動。
導演真心愛大眼妹啊,女性角色的雙眼皮一個比一個水靈。除了唱歌,小女孩的臺詞很少,她基本不說話,全憑眼睛演戲,就憑這雙眼睛,小女孩的演技可以吊打很多當今的小鮮肉。
到了吃飯時間,小娟子飢腸轆轆,別人都進餐廳了,小女孩怎麼辦呢?
她去了後廚,想找點飯,但是她不能開口,那樣,無票上船兼流浪兒的身份就會暴露,她怎麼做的呢?
她見大師傅正做飯,立刻機靈地從門上取下毛巾,給大師傅擦擦汗。
——試問,這樣懂事的孩子,哪個成年人會不愛憐和喜歡呢?
大師傅對她有了好印象,當然不會把她當作流浪兒,還以為是哪個乘客的孩子來玩耍,就熱心介紹起自己的菜系。
——不過抱歉,我真沒看出來這口大盆裡的菜怎麼就成藝術品了!
小娟子只聽,不說話,但是她目不轉睛盯著菜看的貪婪眼神,終於讓大師傅明白,這孩子餓了!
於是趕緊盛碗菜,讓孩子嚐嚐。
這鏡頭精妙無比地解釋了,小女孩為什麼人見人愛,為什麼所有人都對她好,胖廚師給她做好吃的,就因為小娟子貴在樸實,充滿童真!
包括連船上的民警也到處找她,把睡在倉庫地板上的她,抱到自己房間,看護著她,給她蓋被子,拿自己女兒的衣服給她穿。
我們也都看出來了,民警就是《今天我休息》裡的馬天民,20年過去了,仲星火最經典的形象還是民警。
這是個善良正直,富於幽默感,有責任心、有警惕性,忠於職守,善於思考,洞察世事,細心而謹慎的好警察。他同情詩人秋石,主動照顧和保護小娟子,後來也獲得了小娟子的信任。
小娟子的父親,作為詩人的秋石,在這個電影裡是一個矛盾體:言語溫和而思想激進,境遇苦難卻沒有那些零零碎碎的怨念,而是寫出了蒲公英那樣輕盈的詩句。
——這才叫知識分子,具備經歷苦難的睿智與凌然傲骨,懷有悲憫情懷與社會責任。
片中,以回憶的形式插播了一段秋石觀看妻子演繹詩中神女的片段——演員趙靜古裝出鏡,翩翩起舞……
劇中女演員的顏值都很亮眼,她們都有那個時代不事雕琢的美和樸素,那個時代的女演員普遍都是淡妝,表現樸素大方的女性形象!所以格外好看。
小娟子的媽媽是劇中唯一微笑著的女子。這段神女峰到神女的疊化設計,很有意思。
這首插曲《但願人生常聚少離分》非常好聽:
巴山雨,巴山雲,千里川江霧中行;帆似白鷗舟如梭,古往今來多少人。淺淺月,淡淡星,淺淡星月明古今;神女夜夜難入夢,素手無力撩紗巾。整飄帶,擺羅裙,日日夜夜守江濱,含情迎送天下客,但願人生常聚少離分。
這段插曲配合著劇中人的舞蹈,拍得極有詩意,那種古典美感,讓人心醉神迷。
這段舞蹈可以用一個成語“詩情畫意”來描述,有一種非常浪漫的意境。
這就是中國式的詩詞意境,音樂效果製作與場景結合得非常完美。
舞蹈最後,演員手臂慢慢合攏,紗巾緩緩落下,復罩全身,重新恢復神女峰的形象,整個過程精妙絕倫。
秋石那被連累的妻子,生病和臨死的畫面處理成唯美而精緻:女兒陪伴在身邊,在吟詠著父親的詩篇,安靜地閤眼而去——直到最後仍然在微笑。
她教女兒的這支歌——對我來說,不用教,聽一遍就會了:
我是一顆蒲公英的種子, 誰也不知道我的快樂和悲傷。 爸爸媽媽給我一把小傘, 讓我在遼闊的天地間飛翔……”
當年我依稀而又真切地記住了這首歌,雖然內心懵懂,卻似乎全然領會了歌中那交織著哀傷與希望的心緒——如今在電影裡得以重溫。
這幅《蒲公英》版畫,由畫家吳凡1958年創作;一個小女孩將蒲公英的種子吹向天空,畫面簡潔但韻味和想象的空間很大,稚氣天真但引人無限遐想,一種清新美好的感覺躍然紙上,此畫被認為最能體現中國藝術的神韻和意境的作品。
蒲公英,應該是亂世人之命運的極佳象徵。
這首兒歌非常催淚。當最後父女相認的時候,小娟子面對從未謀面的爸爸,唱著這歌,慢慢迎向前去。
——此刻你就能明白小女孩存在的意義了,以親情和童謠來控訴,有摧心裂肝之效果。
這段父女依靠童謠相認的場景,悲情而有詩意,曾讓多少人淚目。非常老套的父女重聚,電影的意境為那個時代所特有,但絕對能把人看哭——包括40年後再看,也不例外。
這船上的船長政委民警廚師全員好人!眾人合力,替小娟子找到了爸爸。
小娟子一喊爸爸,煮飯的大叔立刻掩面而泣——也只有那個時代的演員們才能演好這樣的影片,它真實地表現那個時代,已經無法再超越了。
這說明當時的人民已經普遍有所覺悟:普通人民之間相互關心、相互幫助的質樸和真誠,正是這種蘊藏在人民心底的美德和力量,使該片具有了清新的詩意。
秋石和女兒的重逢可能確實有點過於巧合了,僅僅上船才一天之內啊。
可是看看現在的中國電影,太多裝過頭了,居然幾乎沒有人願意認認真真地講清楚一個故事。至少這個電影讓尚是孩子的我看明白了。
小娟子吹散蒲公英帶有80年代電影特有的古拙感,它復刻了前面的那幅繪畫,蒲公英飄蕩藍天,自由飛翔,這是人們對未來的希望。
結尾很唯美——這是導演的童話,他表示自己相信童話,因為這個時代需要希望。
這部78分鐘的電影不長,但是很細膩。像是從生活中抽象出來的藝術,那些頷首,含淚,擁抱,一個個深沉的凝望,像鍍了光,美得不屬於我們這個時代。還有那長江、鳥、花等的記憶,樸實無華的鏡頭運用,都格外美好,這些使21世紀的中國電影相形見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