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作者 / 無念

春節假期過半,今年春節檔你們看了幾部?最喜歡哪部呢?

早在春節檔前,我們就曾聊到過,今年春節檔影片在型別方面可謂是相當多元,其中涉及到“奇幻”型別元素的就佔了三部,分別是《刺殺小說家》、《侍神令》,以及《新神榜:哪吒重生》。

回顧過往的春節檔,奇幻片也幾乎從未缺席,其中不乏《美人魚》30億+、《捉妖記2》20億+這樣的超強選手。然而直到2019年,春節檔中唯一一部奇幻片《神探蒲松齡》,即便有成龍大哥坐陣,最終票房也不到兩億。到了今年,即便有三部奇幻片齊上陣,雖然整體評價都很不錯,但票房體量似乎並不及預期。

國產奇幻片賣不動了嗎?為什麼奇幻片數量不少但難出經典?我們到底還需要什麼樣的奇幻片?今天這篇文章,就跟大家聊一聊國產奇幻片的那些事兒。

什麼是“奇幻”?

在聊之前,我們有必要先來釐清幾個大家容易弄混的概念:科幻、魔幻、玄幻,以及奇幻。

首先是“科幻”,這個很好理解。“科幻”和“奇幻”之間的區別,在於是否有科學理論作為支撐。儘管都屬於“幻想片”的範疇,但科幻片明顯是基於科學理論研究作為基礎,儘管這其中有些科學理論尚不被學界認可,但只要是遵循一套可靠的邏輯架構,仍然可以被稱為是科幻片。相比而言,奇幻片的想象力則更加天馬行空、不受限制,也更容易脫離科學的理論框架去發散。

“奇幻”的英文是fantasy,當這個詞引入中國後,又與另一個詞產生了聯絡,即“魔幻”。顧名思義,魔,即魔法、魔力、魔術等。因而,“魔幻”多根植於西方的文化背景中,側重於具備某種人類行為的虛構形象,且往往具有常人不具備的超常能力,比如西方文化中傳統的魔鬼、巫師、法師、超能力者等等。

而“玄幻”一詞則最早出現於網路文學當中。作為近年來一種新興的網路文學文體,玄幻小說往往具有十分明晰的神秘色彩,結合了中國特色的傳統文化應運而生。有學者認為,“玄幻”是東方神話世界與當代科學技術發展的結合,相比“奇幻”,它的界定似乎要更為狹窄,二者之間最大的不同並不在於“幻”的表達,而是在於其產生的背景。

透過對比可以看出,奇幻片和科幻片同屬於“幻想片”的大範疇內,但前者的概念範圍更為寬泛,往往也包括了魔幻片、玄幻片等子型別。尤其是隨著型別電影的不斷髮展,不同型別之間的界限也趨於消弭融合,很多主打“魔幻”、“玄幻”元素的電影也都被統稱為奇幻片。

對於國產奇幻片而言,真正發軔是在進入21世紀以後,中國電影開始將“娛樂性導向”作為改革的主要方針。同時,隨著網際網路的逐漸興起,以及國內經濟科技水平的不斷髮展,電影也開始逐漸朝著型別化市場化的方向邁進。

2005年,《神話》、《無極》兩部奇幻大片的誕生,代表了某種新的嘗試,只不過在當時並未形成規模化的氣候;而且當時的技術發展尚不到位,在好萊塢電影的強勢壓制下,國內觀眾對於國產的奇幻大片普遍並不太看好。直到2008年,陳嘉上執導的《畫皮》以小博大,以 2.25 億的票房成績榮獲年度票房亞軍,讓人們看到了奇幻電影巨大的商業潛力。

在那之後,國產奇幻片開始不斷進入觀眾們的視野,並不斷重新整理票房紀錄。《狄仁傑之通天帝國》、《畫壁》、《白蛇傳說》、《四大名捕》、《畫皮2》……這些影片雖然大多數口碑都往往不盡如人意,但幾乎都取得了不錯的市場反饋,無一例外取得了億元以上的票房成績,這更展現了市場對於該型別的巨大需求。

2013-2014年,國產奇幻片生產進入平穩狀態,其中周星馳的《西遊·降魔篇》曾以12.47億的成績登頂過當年的票房冠軍,並引發了一陣《西遊記》電影改編的熱潮。2015年之後,國產電影市場發展蓬勃,奇幻片數量也呈現出井噴式的發展。據統計,2015-2017年間,共有16部真人奇幻片上映,其中《捉妖記》、《美人魚》的票房都是年度冠軍,口碑也得到了廣泛認可。

目前看來,國產的奇幻電影往往多基於傳統的神話志怪傳說改編,包括《西遊記》、《封神榜》、《山海經》、《聊齋志異》等等。近幾年,奇幻類IP的範圍不斷擴大,從傳統的文學作品延伸至當下的網路文學、遊戲、動漫等等。僅以今年春節檔的三部奇幻片為例,《刺殺小說家》改編自作家雙雪濤的同名短篇小說;《侍神令》改編自現象級遊戲《陰陽師》;《新神榜:哪吒重生》則是脫胎於《封神榜》中的故事和角色,將傳統的哪吒形象進行了解構和重述。

國產賣座奇幻片有怎樣的特點?

透過梳理國產奇幻片的發展脈絡,不難看出,奇幻片在國內往往具有很廣闊的市場群體。我們總結了目前國產奇幻型別片票房前25名的作品,並得出了以下的一些規律。

透過表格可以發現最直觀的一點,也是上面剛剛提到的,國產奇幻片大多數都改編自傳統的神話故事或民間傳說。

表格裡光是出自《西遊記》這個IP的,25部裡就佔了7部,既有真人片也有動畫片;出自《封神榜》的有兩部,分別是冠軍《哪吒之魔童降世》,以及去年國慶檔的《姜子牙》。

《妖貓傳》改編自日本作家夢枕貘的魔幻系列小說《沙門空海之大唐鬼宴》;《白蛇:緣起》取材自民間傳說《白蛇傳》;《大魚海棠》的創意源自《莊子·逍遙遊》,融合了《山海經》、《搜神記》中的傳統元素。

另外,系列IP的續作往往同樣具有比較強大的市場號召力。比如著名的《捉妖記》系列,在第一部取得巨大的市場反響後,第二部在口碑遇到滑鐵盧的情況下,同樣取得了超過20億的票房。08年的《畫皮》取材自《聊齋志異》,引發現象級關注,四年後的第二部更是在此基礎上實現大幅飛躍。徐克的《狄仁傑》系列是建立在狄仁傑這個人物IP的基礎上,經過多年的觀眾培養,同樣積累了豐富的市場經驗。

從型別細分上來看,奇幻片也多和其他型別進行融合。

國產奇幻片的冠軍是餃子的《哪吒之魔童降世》,這是一部動畫片。在國內,動畫片仍然算是一個相對小眾的型別,有比較明顯的受眾群體。不過,本片成功突破了這層群體壁壘,實現了巨大的成功。

此外,《姜子牙》、《大聖歸來》、《大魚海棠》、《白蛇:緣起》等都是動畫片,再加上如今正在公映的《新神榜:哪吒重生》,以及未來將與觀眾們見面的《西遊記之再世妖王》、《白蛇2:青蛇劫起》、《深海》等一系列作品,都表明了國產奇幻型別動畫片仍具備廣闊的市場前景。

還有另一類奇幻片,如《超時空同居》、《我在時間盡頭等你》等,這些其實從主型別上來看,應劃分至愛情片範疇,但劇情裡涉及到奇幻的元素,比如平行時空、時空穿越等概念。相比上面提到的奇幻片,這類影片往往並不依靠宏大的視效場面取勝,反而突出其文字自有的愛情、喜劇等元素,奇幻只是作為推動情節發展的一個助力點存在。

最後,從文字和敘事的層面來看,傳統的神話傳說和民間故事中,由於觀眾對故事過於熟稔,且原價值觀過於陳舊,因而很難再引起如今觀眾的共情。因此,如何透過顛覆性的解讀和複雜的人物塑造,讓這些經典故事在當下語境中重新煥發生機,這成了創作者們必須考慮的問題。

《哪吒之魔童降世》之所以能夠成功,與其對於原著的顛覆有巨大的關係。影片將原著裡“神將”身份存在的哪吒,改編成一個被誤解被歧視、具有反叛精神的個體的成長故事,以個體觀照現實,透過“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主題昇華喚醒大眾共鳴。同樣的,《白蛇:緣起》將白蛇與許仙的前世因緣娓娓道來,增加了人妖相戀的合理性元素,也與當下泛化的愛情觀相吻合。

而在《畫皮》中,文字豐富了狐妖小唯的身世背景,讓她“小三”的身份“合理化”,同時也讓觀眾們對她產生了一定的同情;而影片最後王生對於家庭的迴歸,原配夫人為愛所做的犧牲,以及狐妖作為“小三”形象的退出,這些表達也都貼合了當下人們的戀愛觀,讓一個奇幻故事產生了某種現實的觀照意義。

我們為什麼需要奇幻片?

坦白來說,國產奇幻片型別的票房上限的確很高,但這些影片的質量也確實存在良莠不齊的現象。

僅以表格裡列出來的25部作品為例,其中豆瓣評分在6分以下的作品就有10部;而在這些評價不及格的作品中,光是《西遊記》IP衍生出的作品就有5部,佔了一半。這也從某個側面證明了觀眾們對於這種家喻戶曉的故事感到一絲疲倦,如果改編作品難出新意,自然也很滿足大家的期待。

不僅如此,前幾年,在奇幻片型別剛剛進入市場,並處在不斷摸索發展的階段時,該型別幾乎成了一個穩賺不陪的買賣。然而近幾年,隨著觀眾們對於所謂大場面大特效進入審美疲勞的倦怠期,有些故事無聊、口碑較差的奇幻片也變成了賠錢生意,不再受到市場的青睞。比如《爵跡》、《阿修羅》、《神探蒲松齡》等等。

僅以2020這一年來看,大多數奇幻片,或者是包含奇幻元素的影片,都離不開口碑“撲街”的下場,包括《如果聲音不記得》、《月半愛麗絲》、《赤狐書生》等。而在疫情的衝擊下,還有一批重視效的奇幻大片紛紛“院轉網”,如《冷血狂宴》、《征途》、《怪物先生》等。

如果奇幻片變得既不叫好,又不賣座,我們為什麼還需要花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去做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情呢?

情報君認為,面對這個問題,需要辯證地去看待。

首先,奇幻片是證明一個國家電影市場工業化發展水平的剛需。

有觀點認為,檢驗一個國家電影工業的三大型別片,分別是軍事(戰爭)片、科幻片以及奇幻片。好萊塢之所以引領全球,就在於它在這幾個領域每每發起技術或視覺的革命。反觀我們國家電影行業的市場化發展,在經歷了多年的探索和經驗的積累後,正是透過這類影片實現工業化的進步,無論是《八佰》,還是《流浪地球》,都從不同的型別角度給國產片樹立了某種標杆意義。

而從奇幻片的型別來看,從《畫皮2》到《捉妖記》,再到《美人魚》,同樣證明了國產奇幻片所具備的市場意義。大製作大場面的商業型別片能夠不斷抬升國內市場的票房體量,同時大片也是最適合熱門檔期的存在。只有體量上去了,電影市場才有可能誕生出更為細分和多元的選擇。所以,儘管這些作品可能口碑平平,甚至不盡人意,但它們具備的商業價值仍然是十分巨大的。

退一步講,奇幻片由於特效場面較多,製作週期也往往較長,這從某種程度上也是在試探國內電影工業化的發展道路。早年間,國產大片經常由於“五毛特效”遭人吐槽,而經過了多年的摸索發展,從《尋龍訣》到如今的《刺殺小說家》、《侍神令》,國內特效也早已摘掉了曾經簡陋的帽子,甚至可以和好萊塢相抗衡相媲美,這都是工業化發展成熟的成果。

其次,觀眾們也始終需要奇幻片,尤其是在一個娛樂性導向的市場來看,這類“大餐”仍然是多數觀眾前往影院的首選。

雖然近幾年奇幻片整體形勢不如前幾年繁榮,但與其說陷入某種瓶頸,倒不如說該型別的發展逐漸進入了冷靜期。這種冷靜期主要體現在兩個層面,一是市場和資本的冷靜,二是觀眾的冷靜。

從資本的角度來看,投資方在面對專案時更加冷靜了,畢竟成本越高風險越大,燒錢越多並不意味著就有相應的回報。失敗的案例要儘量避免,成功的案例才值得學習,所以我們可以從過往成功的專案中總結出一套經驗:熱門IP打底+知名卡司加盟+黃金班底助陣+合適檔期宣發+頂級特效加持,成功的奇幻片往往是以上幾點的集合,缺一不可。

而從觀眾的角度來看,在面對選擇時也更謹慎了。如今的觀眾們早已不僅僅滿足於“奇觀”場面的呈現,相比較而言,一個精彩的故事+普世的價值情感才更能獲得觀眾的認可;同時,觀眾審美的變遷,口味的轉變,也從某個側面表明了創作者的創作觀念也需要不斷精進。“五毛特效”該被唾棄,但花花綠綠、浮誇笨重的場景設定和美學風格同樣應當被摒棄。

總之,國產的奇幻片發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更需要我們多方的共同努力。期待未來湧現出更多市場口碑雙豐收的奇幻片,不僅抬升票房天花板,也能為國產電影工業化發展持續助力。

參考資料:

1.彭婉穎:《國產奇幻電影創作流變與特點研究》

2.朱怡淼:《新世紀中國奇幻電影對中國傳統故事的改編》

3.曾念群:《中國奇幻電影的十年得失與未來》

7
  • 《海王》“黑蝠鱝”扮演者跳槽漫威 將主演漫威新劇《奇蹟人》
  • 結婚7年被寵成公主,與李鍾碩搭檔再翻紅,李寶英究竟有何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