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大年初一票房就破10億,《唐人街探案3》大有壟斷之勢,可是至少我們可以看得出來口碑卻不斷下滑,片子的總體質量不算太高,高票房主要還是延續前面兩部的餘光。

同期上映的還有《你好,李煥英》,截止目前為止票房就高達19億,可以說是春節期間殺出的一匹“黑馬”,導演賈玲也成為中國電影票房歷史上最高的女導演。

中國電影史從來都不缺乏奇蹟,現如今中國票房史最高的是《戰狼2》,可是也有不一樣的聲音,有的網友說中國票房最高的不是《戰狼2》而是1982年張鑫炎執導的《少林寺》,當年的票房高達1.6個億,可是票價卻只有1毛錢。

李連杰後來回憶道:《少林寺》在農村非常火,據說農村的磚塊才幾分錢,那些農民為了看《少林寺》,把廁所裡面的磚給給拔下來,兩塊磚能夠換一張電影票。

《少林寺》的票房不僅在內地創下了歷史新高,大陸的電影跑到了香港,在當年也創下了1616萬港幣的記錄,這應該是當時香港功夫片最賣座的記錄。在日本,40億日元票房,在韓國也有51億韓元的票房記錄。

中國的電影也處在高速發展的時期,電影的表現形式變得多樣的同時,電影的盈利方式也是多樣化。

衡量一部電影的好壞可以從很多角度去看,其中一個離不開的因素就是票房,電影準確地來講就是一樁昂貴的“生意”,有小成本大票房,也有大票房低預算,可不管怎麼講?票房始終是衡量電影的重要指標。

中國電影票最早出現是在乾隆年間,當年對外打仗的時候,因為行軍途中沒有什麼娛樂活動?

一些士兵開始自導自演地娛樂,這些業餘選手之間就稱之為票友,而戰爭結束過後,票友們聚集在一起,彙集的地方就叫做“票房”。後來清朝算是沒落了,這些能夠唱戲的子弟們外出給人們唱戲來去補貼家用,這才有了票房這一詞。

電影的主要盈利就是票房,票房裡面還分為可分賬和不可分賬的票房。

不可分賬的票房:

電影基金:電影資金就是用來扶持電影行業的專項資金,按照國務院頒佈的《電影管理條例》,這筆錢主要由財政部和廣電總局聯合管理,這筆錢不是我們理解的證券投資基金,而是扶持電影事業的特別基金,大概佔票房的5%左右。

營業稅:顧名思義就是稅收,佔票房的3.3%左右,因為拍攝電影的多半是公司,所以稅收是必須的。

可分賬的票房:

電影院線佔比50%左右,這筆錢是電影院線收取的,另外電影出品方還有37%左右的收入,宣傳公司佔比8%左右。

總體來說票房的分紅和業務息息相關,電影準確來說也是一個產業鏈,產業鏈還分為上游和下游。

產業鏈的上游就是製片商,製片商包括主創團隊(導演 編劇 演員),製片人是影視劇的生產者,負責劇本的核算和統籌,也是整個劇組裡面權力最高的人,他自己有權力去選擇什麼樣的導演和演員?另外一種就是出品人,出品人其實就是整部電影的“金主”,因為電影需要花費成本,成本主要由出品人提供,因為很多公司其實不是專門拍電影出身的,所以他們想拍一部電影必須找到專門的電影公司,這些電影公司就是製片人,製片人的主要業務就是專門拍電影。

電影製作完成之後就是電影的發行,因為即使有好的電影,可是沒有推廣的話電影依然只是普通的藝術品,電影的製片方可以有效地獲取其中總票房的34%左右,電影發行成功之後就是登陸各大院線了,這個屬於電影產業鏈的下游,登陸院線之後然後再到影院去放映,這個期間影院獲利高達48%,其中分成4%左右。

看了那麼多終於知道整個電影是如何賺錢的?

總體來說,拍電影是一項高風險同時也是高收益的產業,在很多人看來電影的票房和口碑息息相關,其實這倒不一定,歷史上不少口碑和票房相反的電影比比皆是,有些電影拍出了奧斯卡級別,但是票房卻“兵敗滑鐵盧”。

比如說周星馳有名的《大話西遊》,兩部電影的總投資是6000萬港元,而票房的成績卻只有4500萬港元,當年上映的時候這部電影幾乎被“罵慘”了,可是這部電影奠定了周星馳“後現代結構大師”的地位。

還有另外一種觀點就是票房的好壞有時候取決於演員的選擇?只要演員選的好,票房也一定會高?其實這種理論有點狹隘。

王家衛當年拍《阿飛正傳》的時候,投資成本高達4000萬港幣,而票房成績卻只有900萬,裡面其實不乏像張國榮 張曼玉 梁朝偉等這樣的大明星,這部片上映的時候還是香港的聖誕檔,我相信很多人看這部電影的時候幾乎都不知道在講什麼東西?

可是這部電影卻成為了永恆的經典,並且王家衛靠這部電影拿獎拿到手軟,8項提名 4個大獎,張國榮也憑藉這部電影奪得了第一個香港金像獎的最佳男主角。

王家衛拍片子多半都是文藝片,有很多劇情讓觀眾難以揣摩?臺詞也是十分晦澀難懂,即使有張國榮這樣的大咖“坐鎮”,遇上王家衛這樣的導演,票房也難免會大跌。

影響票房的因素實在是太多了,題材和劇本絕對是其中的一個方面,當年詹姆斯 卡梅隆拍攝《泰坦尼克號》的時候,原本讓很多人以為卡梅隆耗資拍攝的好像只是一部科幻片,可是當我們發現除了電影本身科技強大之外,影片還著重表現富家女和窮小子的愛情故事,卡梅隆的題材恰到好處的把科幻和愛情結合在了一起。

還有就是主創團隊很重要,如果像張藝謀和馮小剛這樣的大腕撐場的話,相比票房多多少少也有保障,特別是主演也可以撐起票房的半壁江山,比如楊冪的《孤島驚魂》,開創了粉絲電影的先河。1970年代,李小龍憑藉《精武門》和《猛龍過江》奪得香港電影記錄榜,全片當然離不開李小龍本人對於功夫片的理念,就連當時老闆鄒文懷也要聽他的,李小龍就是這些電影的靈魂人物。李小龍的口碑還影響了後來成龍 李連杰他們的電影。

電影的市場環境也很重要,王家衛拍《阿飛正傳》的時候,成龍和李連杰拍攝的功夫片在香港大放異彩,還有就是周潤發 王晶系列的賭片成為香港最賣座的符號,就連吳宇森的系列的江湖片在香港也有一席之位,80 90年代賀歲檔也都是以喜劇題材為主,真正能夠靠文藝片奪得票房的很少,市場環境根本就不允許票房大賣,何況王家衛還面臨強敵四鄰的局面?

最重要的還是觀眾,馮小剛曾說過這樣一句話“:為什麼我們的電影都是爛電影?那是因為垃圾觀眾多。”聽起來有點不可思議,但是有一定的道理。電影畢竟是少數人創作的產物,觀眾的口味也重要。

為什麼這些人喜歡看小鮮肉?電影不就是迎合了觀眾的口味嗎?審美價值很重要。

陳凱歌當年拍攝《無極》的時候,這部電影製作成本很高,主演幾乎集結了亞洲知名的演員,可是出來的時候口碑卻表現很差勁。原因在於當年拍攝《霸王別姬》的時候,陳凱歌電影的輝煌早就在觀眾心中烙下了印記,近幾年拍的《妖貓傳》也不出名,票房也不佳。

還有一點原因就是90年代沒有網際網路,無法將這種爛口碑傳播開來,06年的時候網際網路已經很發達了,根本就無法改變普羅大眾的評判,很多好的電影反而不被推上熒幕,差的電影卻大行其道,網際網路電影成了一把“雙刃劍”。

7
最新評論
  • 《大奉打更人》結局: 許七安的最終歸宿
  • 《唐探3》喜劇穿插歷史與倫理,透析人性的善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