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逆風的小草
"為了勝利,向我開炮"——著名抗美援朝影片《英雄兒女》經典臺詞
王成是電影《英雄兒女》中一個感動了幾代人的著名英雄,電影中他那句“為了勝利,向我開炮”的經典臺詞充滿大無畏的犧牲精神,至今讓人聽了也是熱血沸騰。
1964年拍攝的電影《英雄兒女》主要講述抗美援朝期間,我軍某團堅守無名高地說敵軍展開激烈戰鬥,從醫院回部隊的普通戰士王成主動請纓上戰場,戰鬥中不幸壯烈犧牲。
王成妹妹在政委王文清的鼓勵下以哥哥為榜樣,在戰場上不畏生死,救護戰士,最後她和養父王復標、親生父親王文清得以在戰場上相認團圓。
電影中還有一句話:“在中國人民志願軍裡有千千萬萬個王成。”正是有了這千千萬萬英雄兒女的真實事蹟,創作者們才能濃縮出“王成”的典型英雄形象。
著名英雄王成的“前世今生”《英雄兒女》直根據著名作家巴金的小說《團圓》改編,《團圓》中王成只是一個類似於配角的人物,對他的描述也只有一句話:“只是王成沒能回來,他勇敢地在山頭犧牲了。”
在小說中,王成只是一名普通的志願軍戰士,1961年在將小說改編成電影劇本的過程中,導演武兆堤和編劇毛峰為了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就對這個“配角”進行重新塑造。
楊根思是一位老英雄,早在解放戰爭時期,他就是華東戰場上屢立戰功的爆破英雄。在抗美援朝的戰場上,楊根思曾率領一個連守衛長津湖畔小高嶺陣地。
面對敵人的瘋狂進攻,堅守陣地的連隊最後只剩下了楊根思一個人。
楊根思老英雄雖然沒有喊出“為了勝利,向我開炮”,但他是王成人物形象的靈魂,電影中王成手持爆破筒撲向敵人的壯烈場面就是根據“楊根思緊抱炸藥包和敵人同歸於盡”的真實結局設計出來的。
蔣慶泉是戰場上第一次喊出“向我開炮”的志願軍戰士。
1953年4月,陸軍23軍67師201團步行機員蔣慶泉及戰友,在北韓石峴洞北山遭到強敵圍攻。絕境中,他向步話機高喊“向我的碉堡頂開炮!”
在戰場上,敵人離蔣慶泉50米的時候,他呼叫炮火打50米;到30米的時候,蔣慶泉呼叫炮火打30米;到10米沒法打的時候,蔣慶泉最後喊出了向我開炮!
蔣慶泉的事蹟被23軍戰地記者洪爐寫成了通訊稿《頑強的聲音》,此篇通訊稿因故未能公開發表,1953年7月23軍73師217團的步行機員於樹昌也在戰鬥中呼喚炮火,與敵同歸於盡,洪爐以於樹昌為主角又寫了一篇通訊稿《向我開炮》。
電影在改編的時候,用“向我開炮”的情節突出了本是配角的王成,並根據另一位烈士楊根思的事蹟設計了王成手持爆破筒撲向敵人的壯烈結局。
王成英雄原型之一蔣慶泉坎坷命運王成的另外兩位原型楊根思、於樹昌都已經犧牲,蔣慶泉是唯一還活著的老戰士,今年已經92歲了,蔣慶泉在戰場上喊出“向我的碉堡頂開炮”時,是抱著必死的決心。
蔣慶泉的事蹟被戰地記者寫成通訊稿《頑強的聲音——記步話機員蔣慶泉》,23軍也準備宣傳他的英雄事蹟,這時部隊卻接到通知停止宣傳,原因是蔣慶泉被炸暈了,被美軍俘虜,當時的規定是不準宣傳被俘人員。
後來,以於樹昌為主角的通訊稿《向我開炮》得以廣泛宣傳,而最早發現的英雄蔣慶泉卻被埋沒了!蔣慶泉並不知道這些,後來他作為“歸來人員”退伍回鄉,半個多世紀以來一直默默生活在遼西平原的鄉村裡。
曾經被俘的經歷一直壓在蔣慶泉的心裡,成了他一輩子都無法解開的心結,那種屈辱感一直折磨著他,讓他也對眼前得到的一切感到知足。
英雄遲暮,無怨無悔據蔣慶泉的家人講,蔣老回國後對以往的經歷很少提及,唯一一次異常是1966年,他看了人生中僅有的一次電影《英雄兒女》後,回家後整整哭了一晚。“我一看王成撩衣服的動作怎麼跟我那麼像。”
2000年以來,洪爐撰寫《關於王成原型》、《“向我開炮”的又一軼聞》、《呼喚“王成”:“你在哪裡?——向我開炮”英雄故事後面的故事》等文章,尋找從沒見過面的蔣慶泉。
2004年,洪爐在央視《電影傳奇》節目中說《向我開炮》的原型叫蔣慶泉。隨後家人詢問蔣慶泉,他說是媒體在炒作,不承認自己的故事。
2008年,時隔55年後,陸洪坤與蔣慶泉通過網帖聯絡上,並在江蘇見面。
2010年,洪爐來到錦州,與蔣慶泉見面。此後蔣慶泉的故事開始為媒體所知。
“不幸陷囹圄,戰俘名聲壞”,58年後,講起這段被俘經歷,額頭上還有彈片印記的蔣慶泉仍激動不已。對於曾經被俘的經歷,他心裡一直無法原諒自己,成了他心裡一生的恥辱。
蔣慶泉現在和二兒子住在一起,二兒子是一個老實巴交的人,通過家裡微薄的土地收入和大哥一起贍養年邁的父母。
蔣慶泉對目前的生活感到知足,他常說:“比起那些千千萬萬犧牲在戰場上的戰友們,我能活著,過上今天的日子已經很不錯了。”
結語今天的幸福來之不易,那是無數像蔣慶泉一樣的英烈的鮮血換來的,我們除了心存敬畏,更不應該忘記他們,正如電影《英雄兒女》編劇毛烽老人說的那樣:“在抗美援朝戰場上像電影裡王成那樣的英雄戰士成千上萬,時間會磨滅很多東西,但我們會永遠記住那些最可愛的人。”(圖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