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可以說讓劉燁的兒子諾一刷了屏
原來是24日的時候,有網友在機場偶遇了剛從法國回來的劉燁一家;
劉燁的妻子安娜帶著諾一和霓娜正在接受入境檢查;
因為妻子安娜是法國人,諾一和霓娜又是混血,帶著口罩,所以工作人員便把三人都當做了“外國人”,結果把擁有一顆愛國心的諾一惹急了,急忙大喊:我是中國人!
此話一出,獲贊無數。
前段時間,就在全國人民都為武漢捏一把汗的時候,娛樂圈卻有很多的明星打著拍戲的名義,“出國避風頭”,這一舉動可以說是深深地刺痛著我們的神經。
所以當局勢好轉,明星紛紛回國的時候,都被罵的“狗血淋頭”
那為什麼同樣是從國外回來的劉燁一家,卻能夠得到網友的諸多好評呢?
原因就是劉燁的兒子諾一的這一舉動,並不是心血來潮,而是將“我是中國人”這句話深深地刻在了他的心裡。
之前就有網友在國外的時候碰到諾一,諾一不僅中文說的非常順暢,還一口一個:“法餐不好吃,中國人就應該吃中餐。”
其可愛萌萌的舉動惹得人忍不住大笑,並稱贊他的覺悟很高。
劉燁還在社交平臺上晒過兒子諾一升國旗的照片,小諾一擔任護旗手,站在國旗旁邊,滿臉嚴肅,挺胸抬頭,因為用力過猛肩膀抬得老高,畫面有點搞笑。爸爸劉燁特此拍照留念,替兒子感到自豪,大家都稱讚他是愛國小天使,只有父母優秀的教育才能培養出這樣的孩子。
相比年幼卻愛國的諾一,另一名年近70的老演員就有些相形見絀了。
3月19日,演員黃秋生在網上怒斥鍾南山,直言“這個科學家的觀點不科學,流於片面。科學家的責任在於尋找真實,不在於玩弄言辭,這是科學問題,更是人格問題。”
此言一出,不少網友怒了
鍾院士挺著八十多歲的年齡還在一線奮鬥,你一個演員有什麼資格質疑他的人格?
那請問你做出了什麼貢獻?
......
一時間,黃秋生被輿論深裹。時至今日,他也嚇得一句話不敢說。
一個是10歲的孩童,一個是六十多歲的老頭,差距竟如此之大。
而諾一之所以這麼優秀,也得益於劉燁的苦心教育。
也許很多人會認為劉燁的教育方式有些大大咧咧,但其實劉燁對於孩子教育的這方面一直言傳身教,教導兒女們正確的價值觀,這也是小諾一能讓這麼多網友們喜歡的原因。
有邊界的自由
在家裡,諾一有時候會把東西扔到人身上,安娜的方式是反覆耐心的講道理,而他卻很直接,就是非常嚴厲的禁止。
劉燁在很多訪談中曾經提到過,他覺得父親在家庭中的角色,應該是權威。
一個家庭其實也是個小小的組織,在組織中,不可能所有人都是完全平等的,人群需要秩序,而秩序的根本,就是權威的存在,要有值得敬服的東西。不要小看劉燁這種父親的威嚴,他的存在其實是讓妻兒有了強大的後盾,限制了小部分自由的同時,收穫的是滿滿的安全感。
自我發揮空間
在保證大原則的前提下,劉燁不大管諾一具體在做什麼;
因為他覺得,只要不出什麼大事,孩子喜歡什麼就讓他去,鼓勵,不限制。多少科學家、文學家、藝術家,就是從小玩出來的,如果父母時時處處盯著,擔心這擔心那,哪兒有孩子發揮的空間?
培養獨立判斷
安娜常跟孩子說,不要完全的相信老師,老師也有可能犯錯誤,你要有自己的判斷。在《爸爸去哪兒》中,霓娜哭了,諾一先是替妹妹擋住拍攝者,並且給出理由:“不要拍她,她哭了”。
之後詢問妹妹:“你想媽媽了嗎?”然後根據情況做出判斷:“明天,再過三天,我們就可以見到媽媽了。”
整個過程思路清晰,先排除干擾,然後找出問題的根源,再根據原因解決問題。雖然還不到5歲,但是諾一幾乎已經具備了一個成年人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了。
除此之外,母親安娜還常會帶著一雙兒女去貧困山區慰問老人與孩子。
值得說明的是,他們並未“高高在上”,諾一和霓娜也穿的破破舊舊,在送溫暖的同時也注重“體驗感”。
在這份“節儉”教育下,諾一很懂得體諒別人的感受,也很能換位思考。
最好的家庭教育,就是孩子與家長共同成長、共同收穫。通過劉燁的經歷,家長們對於孩子的教育問題應該多學習思考了解,而不是一味地將問題放在孩子身上。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更好的地成長
做父母的,養育孩子都是希望讓孩子幸福、快樂,將來能夠自強自立,但孩子怎麼才能一輩子幸福是和家長的教育方法息息相關的。如果使用的教育方法不當,願望再好也可能無法實現
實際上,很多家長在養育孩子的時候並沒有系統的,或者說是有意識地學習過怎麼帶孩子,很多人是稀裡糊塗就當上了父母,於是教育子女的方式要麼是憑本能,憑感覺,要麼是原來父母是怎麼教我的,我就怎麼教孩子。
實際上有些教育方式不但是無益的,甚至是有害的,如果我們一直使用有害的方式教育孩子,孩子將很難超越平凡,實現夢想。
而樊登先生推薦的這本書《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就教給大家一種經過驗證了的教育方法,您願意學習嗎?
這本書講述用情感引導的方法與孩子溝通,讓他們知道如何辨認情感,並且以恰當的方式來表達。通過引導,父母可以根據孩子的發展階段來幫助他們認知情感和表達自我。
都說夫妻間,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親子之間何嘗不是,孩子真正看重的是和我們在一起的快樂時光,而許多父母都未必明白這一點。如果我們都不明白孩子們最需要的是什麼,給孩子買那麼多的玩具和學習用品又有什麼用呢?
因此,應該拋棄那些玩具和電視節目,回到與孩子的親密關係本身了。
做回孩子最好的玩具,就是滿足孩子最重要的需要——情感需要。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快樂、友善、堅強、自立且有責任感的孩子。
有溫度、有方法、才能有未來。
68元3本書,能夠幫助孩子建立積極的人格,提升孩子與他人交往的能力,培養孩子的社會適應能力等等,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