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迅的新戲開播在即,在等待的這幾個小時裡,我又刷了一遍她的《你好,之華》。
雖然是陳可辛+巖井俊二+周迅的重量級班底,但這部電影在豆瓣的評分是並不高的6.7。有人認為故事線混亂,有人認為原著的背景在中國水土不服。當印象中巖井俊二式的愛情與中國式的家庭群像交織在一起,相信很多人都有找不回《情書》情懷的悵然若失。
看慣了波瀾壯闊的大片和歡快鬧騰的喜劇,像《你好,之華》這樣的片子,能讓我們安靜下來,感受內心寂靜的喧譁。
01 周迅失去了靈氣。
我們看著周迅在演戲,可或許,是周迅用她的眼睛在替我們見證更多人的人生。
正如大衛·湯姆森在《如何看電影》裡所說,“電影能提供某種契機,讓我們看見事實。”
很喜歡周迅的這個角色,符合她的年紀。就像是《如懿傳》的後半部,於細節之處可見真章。
這一次,她不再眼波流轉充滿靈氣,但充滿靈氣的周迅,本身就不適合之華的人設。故事中的之華,無論年少還是中年,從來都不是古靈精怪或通透聰慧之人。
年少時的她,總是生活在姐姐的光環下,被拿來和姐姐比較,又總是比不過。
假裝鎮定地找藉口去尹川家;小心翼翼地藏起尹川寫給姐姐的情書,又被輕易地拆穿。
中年時的她,怕生,被之南的同學請到臺上發言,緊張得結巴。
三十多年前,尹川質問她為什麼要藏起給她姐姐的信,她說我沒找到機會給她。
三十多年後,丈夫質問她為什麼不跟姐姐的同學說她去世的事,她說沒有機會解釋。
你看,她連藉口都找得如此憋腳。
但這是不是很多人在生活中的真實樣子。
從一開始,之華,就只是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女孩子。
雖然片名叫做《你好,之華》。但誰都知道,故事真正的主角,是電影一開始就已經去世的姐姐,之南。說自己沒有機會把信交給姐姐,說自己沒有機會跟姐姐的同學解釋。其實她不過是執念於自己從來沒有機會收穫和姐姐一樣的經歷,沒有機會收到那一封信,信的對面是尹川,而信的開頭是“你好,之華”。
年少時意難平的遺憾,又在代姐姐出席那場同學聚會後的公交站出現,猝不及防。
這一次,她以丈夫為藉口,以寫信的方式與尹川聯絡,寫信的地址在圖書館。
尹川說,為什麼自始至終,你都那麼喜歡騙我。其實這一種欺騙,不過是她年少時愛而不得的喜歡,不過是後來的她對過往遺憾的自我補償。
02 中年秦昊的油膩
整部電影的畫面依然乾淨,如果說,最讓巖井俊二迷感受不到巖井俊二式唯美的點,估計就是秦昊所飾演的油膩中年尹川。
難道作家就該是這幅樣子的嗎?難道就不能是當時柏原崇式的嗎?
少年時代的尹川,又何嘗不是這樣的少年,只是,他停留在了三十多年前。
三十多年後,尹川不過是個不入流的所謂作家,為了謀生,奔走塵凡。
秦昊的內心仍惦念著過往,而外表的油膩和不堪,不過是生活帶來的困厄與迷茫,不過是很多少年成長後,躲不掉的樣子。
《情書》不忍揭開的現實,《你好,之華》毫不避諱的揭示。
列夫托爾斯泰:你不是我,怎知我走過的路,心中的苦與樂。
就像誰又料想得到,三中85級學生會主席,所有男生心目中的女神——袁之南,最終卻是這樣的結局。之南後來漸漸和之華疏遠,因為成年人的生活都不容易,心裡的酸,只能自己扛。
這就是生活之殤。大多數人身處其中,知其無可奈何,只能安之若命。
昏暗的小酒館裡,邋遢的張超對油膩的尹川說,難道你認為是我害死了之南?
最後逼死之南的,到底是張超,還是現實和過往的差距?
03 張超對校園的嚮往
張超說,我向往大學的生活,所以找了一份食堂的工作,你們上課的時候,我在切大白菜。
這未嘗不是對之南畢業典禮上發言內容的遙相呼應。
之南在畢業典禮發言:
我相信我們一定都會想起這個地方。
這個讓我們覺得自己夢想還有無限可能的地方。
這個讓我們所有人平等、尊貴、閃耀的地方。
巴赫金:世上尚未發生過任何總結性的事情,也無人說過針對世界,或關於世界的最終總結,這世界是開放自由的,所有一切仍有待將來,而且永遠如此”。
之所以說“後生可畏”,是因為於校園裡的我們來說,或許,唯有年少時,我們彼此尚未拉開真正的距離。因為無論現狀如何,未來仍舊可期。只是這無限的可能,未必都是勵志故事。順風順水的開端,也會有意外的黯然,如之南;平淡無奇的過去,尚可期安穩的結局,如之華。
對張超來說,嚮往的與其說是校園生活,不如說是校園給予每一個人的有所期待。
《情書》是年少時的愛情,而《你好,之華》是中年人對過往人生的回望。前者是詩和遠方,後者是無奈和不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