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完了《銀河補習班》,在看這部電影之前我大概知道這部電影的豆瓣評分只有6.3,評價基本兩極分化,一方面評價刻意煽情,故事情境不合理,另一方面是感動,是對父母親情和教育觀念的反思共鳴,我一般不太因為評價而左右自己對一部電影的看法,票房近10億也無法說明一部電影的品質,所以當《銀河補習班》在視訊平臺上一上線,我就去看了,想知道這到底是一部什麼樣的片子,當然裡面還包含著對鄧超的期待,畢竟《烈日灼心》告訴了我們鄧超其實是一個好演員。這樣一部以父愛為主題,以教育觀念為切入點的電影,鄧超的表現應該不會太差才對。而事實證明了確實如此。
還是堅持自己影評不劇透的原則,只談談感受,不去聊具體的劇情。
總的來說,《銀河補習班》是一部內容大於形式的電影作品,恐怕這也是評價兩極分化的最大的原因,被感動的人是被內容感動了,而評價不好的人是因為形式出了問題。
《銀河補習班》裡有許多沒頭沒腦的地方,算是故事沒有交代清楚的地方,比如馬飛的缺根線,小高老師的愛情,馬皓文允許自己兒子不交作業,賣血給兒子買電腦,閆主任兒子精神失常,這些劇情都是突然就出現在了觀眾的面前,沒有任何鋪墊,觀眾在沒有任何的準備下就需要接受電影告訴我們的這些事實,著實有點兒難以接受。
雖然說電影的故事實際上是由攝影機來講述的,但攝影機必須隱形,故事的發展和事件的出現必須要由觀眾自行推導或者自己發現藏在劇情中的蛛絲馬跡,從而使劇情的推動的發展變得合理,而《銀河補習班》就讓我們觀眾發現了攝影機的存在,於是我們觀影的體驗和快感就被打破了,因為裡面的很多事件都是攝影機告訴觀眾的,而觀眾事先並不知道,但在邏輯上又和劇情的上下有著很密切的關係,當然你可以說觀眾可以腦補,但問題是腦補的地方多了,電影是製造的幻覺就沒有了。
舉幾個例子:
電影剛開始,馬飛在幼兒園歡迎佇列裡,做的動作和其他孩子都不一樣,正常老師都會覺得這個孩子搗亂,就會把他從歡迎佇列裡剔出去,但老師給馬飛下的定義是“缺根弦”。
7年時間消失,馬飛似乎並不知道自己父親進監獄的事,然後這股怨恨就瞬間消弭了。
根據實際情況,作文只有“白卷”“離題”“抄襲”三種情況才會被判零分,甚至只要寫出了正確的標題,都可以得2分,那麼在觀眾的這種傳統認知下,閆主任給馬飛的作文打了零分,就只能是為了賭約公報私仇了,但結果居然不是,又強行的拉到了傳統作品評分和新形勢的教育裡面來了。
閆主任的兒子發瘋的事件也毫無預兆,結果居然是考砸了一次,閆主任對自己兒子置之不理,導致兒子自殺,未遂於是瘋了,且不說全省高考狀元會不會在大學裡考砸這件事,父親對兒子置之不理就有點兒說不過去了吧。而且這件事是全電影最詭異的事件,事先半點兒徵兆都沒有,然後就通過馬皓文的口說明白了事情的來龍去脈,你不覺得很詭異麼?
小高老師的愛情沒有徵兆,大頭的背叛也沒有徵兆,甚至電影連推理過程就懶得表現了,就直接給結果。這些都是《銀河補習班》這部電影的形式上出現的問題。
《銀河補習班》裡面所包含的偉大的父愛和對傳統應試教育的思考是它的內容,但表現這個內容的形式有一些缺憾,但也許因為父愛太強烈,這種傳統應試教育和注重思考,方法的新式教育的衝擊太強,強到我們可以去忽略一些形式上的不完美。因此評價兩極分化的情況就出現了。
大家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