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你為什麼要攀登珠穆朗瑪峰?”

“因為山就在那裡!”

1923年,當英國的登山探險家馬洛裡面對《紐約時報》採訪時,他留下這樣一句驚世名言。

然而,壯志豪情的他最終還是沒能征服珠穆朗瑪峰,這座充滿了神祕氣息和嚴峻挑戰的世界第一峰。1924年,馬洛裡在攀登珠峰的過程中失聯,並從此杳無音訊,即便後來進行了大規模搜尋,也依舊沒有尋找到他的遺骸。

在馬洛裡之後,英國人又先後多次對珠峰北坡發起挑戰,但均以失敗告終,反而是南坡成為了世界上首次登頂成功的必經之路,以至於英國人後來得出結論:北坡是無法實現登頂的。

然而,僅僅數年之後,在1960年5月25日凌晨4點20分,成立時間不足5年、隊員平均年齡24歲的中國登山隊就成功挑戰了從北坡登頂珠峰。三名隊員的這一次勝利登頂標誌著人類完成了歷史上第一次從北坡登頂的壯舉。

而這就是電影《攀登者》前半段所敘述的第一次三人登頂故事歷史原型。電影裡,蘇聯教授的一封信不僅明確了國際社會的這一質疑,同時也將中國登山隊那段塵封已久的記憶以另一種形式進行了呈現。

新中國成立後,無論是工業、農業,還是科技、教育以及文化上都面臨著百廢待興的局面,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之下,中國的體育運動事業發展更是艱難而又緩慢。

很多的常規體育運動專案都面臨著發展困境與危機,更不用說登山這種需要極強的專業素質和科學裝備支撐的現代化運動了。

而蘇聯的體育運動普及較早,在登山運動上更是人才濟濟,但是因為蘇聯境內缺乏高山,他們就逐漸將目光投向了擁有世界眾多知名高山的鄰國中國。

在蘇聯的主動援助與訓練下,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批現代登山運動員產生了。兩個國家通過登山這項體育活動更加緊密的聯絡到了一起。

1960年原本是中蘇兩國計劃聯合登頂珠峰的時間,但是由於兩國關係的迅速破裂,中蘇合作攀登珠峰的計劃最終化為泡影,同時與蘇聯親近的鄰國印度卻突然宣佈將在1960年登頂珠峰。

尼泊爾更是在中尼領土問題談判中,多次質疑中國在喜馬拉雅山地區的領土主權,多次放話“你們從未登上的土地,又怎麼能說是你們自己的呢?”

這時正值國家三年自然災害最嚴重的時期,可為了國家的榮譽和領土權益,為了實現人類從來沒有過的壯舉,為了打破英國人絕不可能實現的預言,去創造屬於中國的歷史。中國登山隊在人員、技術和裝備都極度匱乏的情況下,發起了第一次向珠峰頂衝擊。

然而,從珠峰北坡這樣一個從來沒有人成功過的路線登頂珠峰註定是要付出慘痛代價的。

中國登山隊連續三次登頂珠峰都因為氣象、地質和損失原因不得不後撤。可國家榮譽和利益的維護卻等不得眾人的失敗,最終在人員和裝備都極度匱乏的情況之下,中國登山隊發起第四次登頂珠峰的衝擊。

就像電影前半段所展現的那樣,原來的老隊長因為登山過程中一直奮勇當先,走在最前方開路,導致了體力的過快消耗,無法繼續向前。最終三名登山突擊隊員只能在人員、資訊和裝備都極度匱乏的情況下發起向第二臺階的最後挑戰。

但是面對著高達二十餘米的懸崖峭壁,三個人在沒有梯子的情況下數度遭遇失敗。直到最後,曲松林(也就是真實事件中的屈銀華)毅然脫下了登山釘靴用人梯的方式,站在隊員的肩膀之上成功突破了第二臺階,並在上面留下了為後來成功珠峰登山起到巨大作用的鋼錐。

三人這一次的成功來之不易,卻因為缺乏有效的影像資料而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質疑,同時曲松林更是為之付出了10個腳指頭和1根手指頭的代價。

“自己的成功不需要別人來證明!”當上級領導看到三人失落和沮喪的神情,鏗鏘有力的說出了這一句話語。

是啊!自己的路本就應該自己去走,即便再艱難,再痛苦,也一定要堅持走下去,因為這是屬於我們自己的路,屬於我們中國人自己的路。

表面上看,這部電影完完全全講的是登山運動,然而電影人物所蘊含的精神與信念卻表現出了一代中國兒女用生命與鮮血締造共和國不朽豐碑的偉大歲月。

在電影中,身為攝影師的曲松林依舊為自己當年沒能守好攝影機而恨憾不已。時隔多年以後,當他再度與曾經的戰友方五洲重逢,他心中的怨氣和缺憾構成了影片的第一個矛盾轉折,同時也為他後來不顧一切的衝動決策埋下了伏筆。

同時曲松林與方五洲的這段戲份更是深度描摹出了兩個壯志未酬的勇士與英雄在面對使命和生命面前的艱難抉擇,展現出人性的光輝,從另一個層面謳歌了中國老一代運動員那種永不服輸,永不言敗的奮鬥拼搏精神。

這一次登山行動之後,中國登山隊再一次衝擊珠峰已經是十餘年之後了。

第一次登頂珠峰勝利因為缺乏有效的證據,雖然當年的登頂隊員在山頂留下了物證——五星紅旗包裹的毛主席像,但是由於國外登山隊始終沒有發現這些物品,所以國際社會長期以來並不承認中國的首次登頂。

影片的敘事重心便是放在這時隔多年以後的二次登頂上。電影區別於以往同類型電影中,對各時間段人物行動進行割裂敘事的傳統手法,主創團隊在電影程序中,設定了新老兩批運動員對登山精神與執著信念的傳承過程。兩代人同樣不服輸,同樣勇敢奉獻的愛國情懷引人淚目。

第二次衝擊珠峰北坡的行動同樣充滿艱辛與曲折,兩次突擊都先後因為氣象和人員傷亡而不得不宣告中止。最終更是一度錯過了當年度登頂的最佳視窗期。

《攀登者》中,中國登山隊在接連遭遇失敗挫折之後,一度決議放棄當年的登山計劃,但是在氣象組科研人員徐櫻的堅持下,中國登山隊還是在同年發起了向珠峰的最後一次衝擊。

為什麼非要在同一年實現登頂呢?涉及到人命關天,再熱血的夢想和願望不也應該做出讓步?很多觀眾看到這裡時,或許心中會有一定的疑惑和不解。但是如果放到當時的歷史背景之下,或許就能有更深刻的理解。

歷經了多年沉淪的中國登山隊最終在1972年才復建成功,原本的計劃是通過幾年的紮實訓練,在1976年再次衝擊珠峰北坡。

但是日本女性登山運動家田部井淳子準備於1975年登山的計劃卻打亂了中國登山隊的原有部署。如果田部井淳子成功登頂,她將會成為世界歷史上首個登頂珠峰的女性登山運動家。為了搶在日本之前奪得這一殊榮,中國隊作出了提前進行登頂珠峰的決定。

為了奪得先機,中國隊不惜一切率先發起了兩次衝擊珠峰北坡的行動,這才有了電影中登山隊的兩次相繼失敗挫折。

最終在5月16日,田部井淳子率先登上了珠峰,創下了新的歷史記錄。為了不甘人後,同時也是相信當時氣象組人員的科學預測,中國登山隊在田部井淳子登頂之後迅速準備了下一次的衝頂。

雖然這最後一次成功登頂珠峰並沒有為中國奪得首位女性登山運動家登頂珠峰的殊榮,但是同樣意義非凡,不僅實現了九人登頂的世界紀錄,同時更首次對珠峰高度進行了準確測量。

從曲松林,方五洲以及李國樑等中國兩代人堅持不懈的拼搏與努力中,我們可以看到,電影中所要攀登的並不僅僅只是面前的高山,所要攀登的同樣還有心中那座象徵著壯志豪情,承載了無數激情與渴望的山峰 。

毛主席曾經在他的詞中這樣寫到“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倘若連世界第一的山峰,我們都能夠留下屬於我們自己的足跡,那在這個世界上又有什麼困難是我們所不能克服的呢?

在開拓攀登珠峰的這條路上,無數先輩志士付出了鮮血乃至生命的代價才換得了今天為數千人成功實現登頂提供了保障的“中國梯”。

回望歷史,在新中國建設和發展的過程之中,同樣是無數的先輩秉承艱苦創業,不怕犧牲的奮鬥精神,不斷創造一個又一個奇蹟,才換來今天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發展與進步離不開個人的努力和奉獻,只有每一個人都齊心協力,矢志不渝,這個國家才會有希望和未來!當曾經創下過不朽偉業的先輩一個個逝去,今天的我們是否應該捫心自問,是否還保持著他們當年的初心?是否還擁有他們當年大無畏的氣魄和勇氣?今天的我們是否值得他們當年的犧牲與奉獻?

許多人對《攀登者》這部電影非議不斷,諸片中吳京與章子怡的感情戲份更是被直接質疑,如而且在某些網站上,它的評分也是不盡人意。

但是在我看來,雖然它有不盡人意之處,可它依然會是獻給祖國七十週年生日的一份動人禮物,因為這部電影傳遞著一個時代,幾代人的熱血與激情!​

  • 《海王》“黑蝠鱝”扮演者跳槽漫威 將主演漫威新劇《奇蹟人》
  • 黃渤出演奧運冠軍教頭陳忠和遭遇質疑,網友吐槽不如換程前來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