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枝裕和,一個獲得過戛納影展最高榮譽——金棕櫚獎的日本導演。
追溯到上一個獲此殊榮的日本導演,就要回到21年前。
再往前的話,那就是黑澤明時代的事情了。
總之,是枝裕和代表日本當下,他的作品被媒體評價為是“柔軟生活的繭”。
是枝裕和說,「電影是經由和世界的相遇所誕生的」
的確,是枝裕和的鏡頭下沒有特效,大場面,沒有狗血劇情,超級英雄和反派。
相反,不管怎麼樣巨集大的主題,他最終都能迴歸生活。
這樣一個大導演,拍美食能拍出一種撫慰人心的力量。
《小偷家族》——“名不正言不順”的可樂餅《小偷家族》把鏡頭對準被社會排擠的邊緣人。
他們是實實在在的底層人物——比如偷超市商品的,騙老人退休經的,參與色情產業的,拐賣兒童的,還有殺人的。
像是這樣一群人,會像是平時熒幕中那些,滿臉寫著討人厭嗎?
《小偷家族》不是這樣。
用導演的話說:“電影不是用來審判人的,導演不是神也不是法官。”
這話怎麼理解?
哪怕是罪犯,他們也是被生活欺負的遍體鱗傷的人,被家人拋棄,被母親虐待,他們聚在一起,也都是為了生活。
沒有人生下來就是大壞蛋。
比如劇中有位被拐賣的女孩,這本是一件十惡不赦的事情。但我們看到了不一樣的一面。
這個女孩的原生家庭本就不幸福,父母虐待她,將她丟在一旁,不管不顧。被拐賣之後的那個家,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她第一次感受到家庭的溫暖。
這種情況下,道德批判顯得無力。
平凡瑣碎,倒顯得動人。
男孩和父親從超市偷了碗裝泡麵,回家路上用僅用的幾塊零錢買可樂餅。
盛夏夜裡,一邊喝汽水,一邊玩打嗝的遊戲。
雪夜裡,吃一頓獨創的專屬料理——可樂餅泡麵。
明明是再普通不過的食物,大概是因為人與人的羈絆。有了一種特別的美味和溫暖。
在這個“家”中,妹妹是抱來的,哥哥是撿來的,姐姐中途借宿的,媽媽不是媽媽,爸爸是媽媽的“情人”,而奶奶只是一個空巢老人,每月領著前夫和小三的安慰金。
可樂餅就像這個家,不是什麼珍貴的食材,聽起來也只是普通路邊攤的那種油炸食品,“名不正言不順”但是,當他們之間有了諒解和接納。就能吞噬過往的一切。
所以,電影的最後一幕。
小女孩獨自站在陽臺,是枝裕和做了怎麼樣的處理?
一束光灑在她的頭頂。
是枝裕和的細節,總能處處打動你。每一個真誠的小細節,都能記好久好久,讓心癢癢。
《海街日記》——一日三餐,最迷人的日常講道理,是枝裕和的大部分電影都不適合去電影院看。
《海街日記》就是這樣的片子。
四個姐妹守著一間鎌倉靠海的老房子,經歷四季流轉。用食物記錄下一個個生活的溫情瞬間。
講起來劇情非常簡單。
不過,看的過程你肯定不會覺得膩。
畢竟,(有那麼多好看的小姐姐)充滿日風的建築,愜意的海邊,還有看了就流口水的各種食物。
炸天羅婦,是日本一道著名的料理。
蘸上醬汁趁熱吃,酥脆可口。
沙丁魚泡飯出現過好多次。
大概是日本沿海一帶最常見的食物吧。
咖哩飯,小火熬煮,咕嘟咕嘟的冒著泡。
一邊吃著,一邊聊起父親,姐妹之間的隔閡也解開了。
青梅成熟的季節,小妹爬上樹摘下果子。
姐姐們給她釀青梅酒喝。
一日三餐,是最甜美的時刻。
和喜歡的人一起吃飯,不管吃什麼都是美味。
無論是炎炎夏日的一口冰西瓜,還是冬天灶臺上冒著熱氣的燉肉,又或者只是普普通通的可樂餅,加上泡麵,那就是米其林廚師都做不出來的人間美味。
溫暖又美味,也只有是枝裕和才能拍出《海街日記》這樣簡單又治癒的電影了吧!
《步履不停》——慢一點也沒關係大部分時候,食物是很好的開場白。就像我們見面第一句:“吃了嗎?”
莫名有一種親切感。
於是,在電影《步履不停》中,一片黑暗和削蘿蔔的嚓嚓聲,兩個女人的對話響起:
“蘿蔔真是個好東西”
“蘿蔔不管水煮或燒烤,甚至直接啃都好吃。”
“蘿蔔還能烤?”
“烤一下去澀味,然後和紅蘿蔔一起加麻油炒。”
這是故事的開始,一下子拉近了和觀眾的距離。
故事的展開,從餐桌開始。
幾個人圍著一道炸玉米餅,回憶起偷鄰居玉米的糗事情。大家都笑了。
男主卻因為聽到了“純平”這個名字,面露不悅。
原來,純平是家中長子。
而男主則是永遠被“比下去”的次子,雖然哥哥已經去世,但他依舊一次次被家人拿來比較。
老父親一句“帶著孩子再婚”,引出了男主重組家庭的矛盾點。
最瑣碎的家常,也在一次次的餐桌中轉移了矛盾。
母親抱怨時,女兒撒嬌說:“吃西瓜啦!”
老人家想念長子,沉浸在悲傷中。
為了重打精神,片刻後起身:“難得熱鬧,我去做點零嘴。”
像無數次我們的日常,不管遇到什麼,走錯了多少路,都不至於淪落。
因為你總能從冰箱裡翻出母親做的咖哩飯,就著你最愛的果汁,大快朵頤。
什麼都能過去。
就像電影名字——“步履不停”
不管是快樂,還是悲傷,你唯一能做的,就是將他們揉進生活。
細細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