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網上出現一個成龍探班《中國女排》劇組的花絮,裡面還疑似出現了郎平指導的身影。
不對,仔細看,原來是鞏俐飾演的郎平教練?
從外型表情到姿態,網友表示鞏俐簡直“郎平本平”,這可還不是拍攝狀態,只是自然狀態下的鞏俐啊!
如果說造型妝發是團隊的功勞,那麼這“彷彿本尊降臨”的高還原度又是怎樣做到的?
鞏皇演啥還原度不高?
在《中國女排》開機拍攝之前,鞏俐就經常出現在女排的訓練場和賽場上了,貼身跟蹤了女排隊伍十幾天。
郎平在指導女排隊員訓練的時候,鞏俐也大素顏穿著運動服,在旁邊認真記筆記。
她還隨隊到了中國VS捷克的奧運女排資格賽現場,官方蓋章:“目光一直沒有離開郎指導。”
排球教練,又是鞏俐從來沒有接觸過的演員職業。
她為這個角色準備了許多訓練計劃 : “因為會有一些技術上的難點,我不太懂排球,一旦拿到劇本後,排球就不能離手了,要和排球過日子。”
和角色一起“過日子”,體驗角色的生活、給自己的身體訓練出新的肌肉記憶。這種有意識的訓練,是鞏俐拍每一部戲的基本功課。
在9月份剛參加完威尼斯電影節的影片《蘭心大劇院》裡,鞏俐就飾演了一名女特工。為了劇本里的一個安裝手槍的鏡頭,鞏俐訓練到手皮都磨破了。
但是這個鏡頭在電影裡只用上了一點點。
大家都覺得好可惜,鞏俐自己卻覺得那個鏡頭要不要無所謂。
她相信觀眾能夠從前面的劇情和後面的槍戰看出來——她就是一個很熟練的女特工。
這些,不會因為沒有了某個鏡頭而白費的。
為了《蘭心大劇院》裡的女特工角色,鞏俐還跟著催眠老師上課、鍛鍊手臂肌肉、練習語言,把這個角色所需要的所有“硬體”,一件一件地安裝到自己身上。
等到把這些“硬體”安裝好,人物的立體性就慢慢顯現出來了。
除了技巧性的東西,鞏俐說,人物的行為邏輯她也必須捋順。
《邁阿密風雲》裡有一段鞏俐的感情戲,講到男女主在親熱之後,突然恢復到生意夥伴的模式,開始談生意了。
這種上一刻還在你儂我儂,下一刻就開始談生意的突兀轉折,鞏俐說自己是不太能接受的。
於是她特地去找了很多30、40歲有成就的商業女性,去了解她們的想法,將別人的觀點消化進自己的角色裡,最後才有了螢幕上自然流暢的演出。
演員是一個相對抽象的職業,導演不是學校老師,他們不一定會很具體地告訴你怎樣做表情動作,才能更好地呈現角色,更多時候只能靠演員自己的體驗和悟性。
體驗角色,大概就是鞏俐演啥像啥的必殺技。
1991年元旦前後,鞏俐某部港片剛殺青,張藝謀就讓她速去隴縣準備《秋菊打官司》的拍攝,於是她換上一身舊軍衣軍褲,揹著大棉衣就趕到陝北農村了。
到隴縣之後,鞏俐就一直以“農村孕婦秋菊”的身份留在村裡,扮演鞏俐丈夫的演員劉佩琦也和她“夫妻”相稱。一段時間下來,鄉親們全以為這是外地來的兩口子。
熱情的鄉親們還常常囑咐劉佩琦照顧好懷孕的妻子,別讓她拿重東西、出門包頭巾、走路小心……
不僅鄉親們不把她當大明星,鞏俐自己也不把自己當明星,不拍攝的時候,順手就給全劇組的人洗衣服,似乎已經完全代入了秋菊勤勞、樸實的人物設定裡了。
這樣的鞏皇,演啥還原度不高呢?
“不瘋魔不成活”,角色還原的最高境界
要是把“還原度”分級設定,我想可以分為三個等級。
初級的,就是形神氣質似,甚至直接撞臉人物原型……有這樣的先天條件,就算一聲不吭立在那,已經贏了三分。
電影《中國機長》裡,歐豪飾演那位擋風玻璃脫落後,半截身體被吸出窗外的副駕駛徐瑞辰,從身高到長相,兩人幾乎是複製黏貼的存在。
飾演英雄機長的張涵予,雖然沒有從外型上還原人物,但卻從精氣神上覆刻了機長的威嚴。
據說他穿著機長的衣服在劇組出現,乘務組都會下意識地站起來。
其實張涵予也有過“撞臉”原型的體驗,在《建黨偉業》裡,他飾演過宋教仁。
拍攝宋教仁遇刺,在沙發彌留的一場戲,無論是表情、動作還是儀態,張涵予都將歷史上最經典的“遇刺”照片複製出來。
這種先天優勢,也為一些演員帶來千載難逢的好機會。
梁家輝就是剛入行就被大導演李翰祥相中,在《火燒圓明園》和《垂簾聽政》裡飾演咸豐帝,因為他的外型氣質和咸豐畫像簡直太像了。
當時梁家輝的演技還沒現在那麼純熟,演“咸豐病重咳嗽”的一場戲,完全是聽從導演的擺佈。李翰祥讓他“坐歪點”,他就坐歪點,李翰祥提醒他“咳兩聲”他就咳兩聲。
神還原加上演員天賦,梁家輝出道就拿下了金像獎影帝。
外型氣質的相似是先天條件,屬於“初級還原”,而中級還原,是可以用“整容級演技”搭救外型上的不足的。
《我不是藥神》裡,曾經被人蓋章“諧星”的王傳君就轉型飾演了一位悲情的癌症病人。
為了更接近病人的狀態,王傳君每天跳繩8000個減重,讓自己瘦得雙頰內陷,臉容枯槁,一點也看不出《愛情公寓》裡關穀神奇的影子。
導演文牧野說,拍攝角色臨終一幕時,王傳君還特意住進病房,兩夜不睡覺,就為了讓自己出現“脫相”的效果,呈現呂受益彌留之際,奄奄一息的狀態。
更高階的還原模式,不僅是得天獨厚的外型氣質、爐火純青的演技,還能通過沉浸式體驗,裡裡外外揣摩角色的言行舉止。
回看過去的影視劇,許多經典的角色,都有過“沉浸式”的學習體驗。
早在87版《紅樓夢》時,劇組就為海選脫穎而出的新人在北京圓明園舉行了“紅樓學習班”。
學習班除了練身段、背臺詞,還會安排琴棋書畫的課程,讓女孩們真切感受“大觀園才女”的基本修養。
當“沉浸式體驗”到達最高境界,人物甚至會和角色產生感應和共鳴。
張國榮為了演好《霸王別姬》裡的程蝶衣,提前3個月到北京做資料蒐集,仔細看梅宅佈置,買下梅蘭芳相關書籍認真研究,鑽研京劇表演的程式術語。
京劇老師張曼玲對他評價很高,她說:“國榮不走,定是京劇圈的人了。”
除了外型和本領,張國榮覺得他和程蝶衣更像的,是他們在舞臺表演時那種“著了魔一樣”的感覺。
正是這樣的藝術共鳴,讓張國榮和“不瘋魔不成活”的程蝶衣如同前世今生。戲裡的他彷彿不是在演別人,而是一種自我的表達。
後來黃磊在演徐志摩時,也有過相似的“瘋魔”體驗。
在《人間四月天》裡,黃磊一襲長衫,斯文儒雅,無論是外型還是詩人的氣質,都將徐志摩精準復刻。
因為讀了大量志摩的詩,黃磊說,在演徐志摩的時候,心裡一直有一種和他“隔空對話”的感覺。
周迅的林徽因還原度也很高
對於他來說,徐志摩像是一位素未謀面,但卻心靈相通的朋友、兄長,每次途經浙江,他都會特意去徐志摩的墓前看看,打掃一下,他甚至分享過一個奇遇。
那時,他在英國劍橋拍完《人間四月天》最後一場戲,晚上躺在草坪上喝酒,喝著喝著,他看到一條船沿著康河向他飄來,停在了他面前,他於是大喊一聲“志摩來了”,向船跑過去。
黃磊說,那一瞬間他崩潰了,瘋狂掉眼淚,他偏執地相信,志摩來看他來了。
-
1 #
-
2 #
鞏俐那個真的是像極了
-
3 #
為什麼要一個奶奶來演郎平,難道中國沒有演員了嗎?
-
4 #
可能這就是把演員當職業的演員吧
-
5 #
這才是一個藝術家該有的態度
-
6 #
除了國籍鞏俐沒有黑點!
-
7 #
這是現在的流量沒法比的。
-
8 #
外國人總是教我們如何愛國,比如說x卿
我是高中語文老師,一直以來堅決禁止學生在寫作中引用演藝圈的事例,尤其娛樂圈更是深惡痛絕。但唯一例外的是藝術家的事例可以引用。以上這些演員,就演技和敬業精神來說,可以稱得上是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