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在電影院裡,這個中年人還是為觀眾奉上了一出大戲。
相信很多人都被電影《你好,李煥英》感動了。
這部總票房突破20億的電影助力沈騰,
一舉超越了此前的票房第一黃渤,
以目前185.1億的成績成為中國影史票房第一的演員。
硬漢吳京則以100億的票房,排在第三位。
雖然票房統計的標準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不過,可以確定的是,
這三個中年人硬生生地壓倒一眾鮮肉和花旦,成為春節檔的真正贏家。
甚至是國產電影的救星。
很多粉絲都稱讚:他們是真正優秀的中國電影人。
但百億演員,是大器晚成的揚眉吐氣,更是命運安排下的壓迫與抗爭。
他們曾踏足山巔,也曾陷入低谷,被人鄙夷看不到希望。
在如今的光鮮背後,三個人都有著一段心酸的過往。
尤其在這個流量盛行、顏值優先的時代,他們走的異常艱難。
沈騰出生於一個家境殷實的家庭,上面有一個姐姐沈娜。
父親對姐弟的規劃也很簡單:
女兒長相靚麗可以做個藝人,兒子從小機靈將來用功讀書,必成大器。
但可惜,規劃只成功了一半,沈娜一路開掛,成為了“中國三大女高音“之一。
而沈騰胸無大志,讀書散漫,讓父母腦袋直疼。
蜜罐里長大的孩子不知人間疾苦,餓壞了還想著吃泡麵,
為了讓沈騰有個鐵飯碗,中學讀完,父母強行為他報了軍校。
但沒想到歪打正著,沈騰不僅進了軍校,還做了班幹部,成為老師眼裡的好苗子。
老師對他說:“沈騰,你的喜劇天分已經夠了,這四年我要好好教你,你得踏踏實實地演戲。”
經過四年的打磨,沈騰透過面試加入了開心麻花。
雖然沈騰常常自詡“軍藝校草”,剛出道時也是個眉清目秀的小鮮肉。
但他從來沒享受到顏值帶來的紅利,在剛剛加入開心麻花時,
臺下的觀眾還沒有臺上的演員人數多。
有一次演出,只賣出去了七張門票,劇場經理勸他們,“只要你們現在停演,我們就免了你們的場租費。”
於是全團冒著大雪在劇場門口等觀眾,一邊退票,一邊道歉,同時報銷觀眾來往的路費。
2012年的春晚,沈騰迎來了事業的轉機,但這也是他最快樂又最悲傷的一年。
在此之前,觀眾不知道他叫沈騰,在此之後,觀眾認為他就叫郝建。
“我不能一輩子陪郝健到老。”
沈騰迫切地想突破角色帶來的枷鎖,他索性從自己身上下手,
完全拋棄了個人形象,成為一個“不要臉”的演員。
他想著:只要能逗觀眾一笑,演什麼臉都是一樣,最好觀眾記不住臉。
2015年,沈騰主演的電影《夏洛特煩惱》取得15億票房的佳績,堪稱業界奇蹟。
他終於褪去了“郝建”的標籤,但馬上又被打上了“夏洛”的標籤。
觀眾不想從沈騰的笑點中走出來,沈騰卻一直想要從角色中走出來。
《夏洛特煩惱》之後的整整3年,他沒有接任何一部男主角的戲。
一直到《西虹市首富》,觀眾終於記住了沈騰。
去年的春節檔,沈騰主演的《瘋狂的外星人》、《飛馳人生》大獲全勝,今年的春節檔,再次被沈騰霸佔。
現在,只要是沈騰主演的電影,觀眾都願意掏錢進電影院看。
和愛演小人物的沈騰不同,另一位百億演員黃渤,一直是一個小人物。
1993年,19歲的黃渤和朋友組成了藍色風沙組合,成為一名歌手。
但受制於長相,黃渤的演藝範圍僅限於歌廳。
他在歌廳唱了7年歌,又去做了7年的舞蹈教師,看不到演藝之路的起色,也看不到明天的伙食費。
在他一事無成、四處遊蕩時,已經成名的好朋友高虎拉了他一把,
在高虎的大力推薦下,黃渤結識了管虎,參演了電影《上車,走吧》。
在電影中,黃渤飾演的角色因為說著一口發音搞笑的方言,而時常自卑。
電影外,黃渤在高虎的支援下考進了北京電影學院配音系,開始“大聲說話”。
2005年黃渤憑藉《瘋狂的石頭》真正進入了影視圈,
但沒有長相和資歷,想要在後浪推前浪的熒幕上留下名字,就要更拼命。
拍攝《瘋狂的賽車》時,他每天騎車狂奔,一跑就是好幾個小時,好幾次脫水。
拍攝《鬥牛》時,他每天都要在嘴唇抹上乾裂膠,卸妝時臉都疼到不能碰。
一直到《泰囧》、《西遊·降魔篇》、《黃金大劫案》、《101次求婚》、《廚子·戲子·痞子》、《親愛的》再到《一出好戲》。
他從小人物,成長為票房的頂樑柱,2013年也被媒體稱為“黃渤年”。
有人說黃渤很幸運,遇到了高虎、管虎、甯浩等一幫貴人相助。
但其實,千里馬不是因為它遇到了伯樂才成為千里馬,
而是他本身就是千里馬。
就像他說的,“這個時代不會阻止你自己閃耀,但你也覆蓋不了任何人的光輝”。
19歲開始演出,26歲首次觸影,35歲榮獲金馬影帝,他熬了16年的歲月,才換來了成功的瞬間。
如果說黃渤的成名之路是小人物的逆襲,那吳京的成名之路則是血與淚的戰鬥。
吳京出生於武術世家,6歲就開始習武的他,被灌輸了這樣一個理念:
任何一條路都沒有捷徑可走,每一拳每一腳都必須實打實。
14歲那年,吳京練武傷到腰神經,造成下肢癱瘓,
醫生都說他這輩子都站不起來了。
但吳京不信邪,受傷的三個月裡,他忍著劇痛反覆鍛鍊,無數次站立嘗試,終於重新站了起來。
越是受挫,越要強大,何況14歲的吳京正做著一個功夫夢。
從小看成龍、李連杰電影長大的他,一直幻想成為功夫明星,演繹屬於自己的功夫電影。
21歲那年,吳京出演了《小李飛刀》中的阿飛,向功夫夢邁出了第一步,但隨後的十多年裡,他一直不溫不火。
他嘗試過去香港發展,在《殺破狼》45秒的鏡頭裡,
甄子丹朝他打斷了四根木棍,但他只能說一句臺詞。
那場戲下來,吳京幻想的功夫夢也就此破碎。
沒有人能夠為他打造出一個時代,他決定自己創造一個。
重返大陸的吳京決定涉足一向“費力不討好”的軍旅題材。
為了拍好戰狼系列,他到解放軍部隊接受18個月的實戰訓練,不顧家人反對把自己的房子抵押。
都說決定一個人成為什麼樣的人,不是能力,而是選擇。
於是我們看到了,《戰狼2》上映後屢破紀錄,最終以56億票房收官,成為國產電影的里程牌。
當所有投資人都不看好科幻片的時候,吳京又帶著資金拍攝《流浪地球》,
再創42億+的票房神話,也同時開創了兩個類目的影片類目。
遙想前年,吳京主演電影的累計票房已突破100億,沈騰排在第二,黃渤距離“百億影帝”的頭銜近在咫尺。
而僅僅兩年過去,排名就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也難免讓人們比較:誰的票房含金量最高?
以作品型別來看,吳京出演的都是主旋律工業大片,影片場面大多有強烈的衝擊力,再加上家國情懷的共鳴,天生就有成為爆款的潛質。
而黃渤和沈騰出演的喜劇影片,受到大環境的影響,關注百姓民生的現實題材喜劇片也是票房的寵兒。
不過百億票房是由演員和影片相互成就的,觀眾在乎演員的質量,也在乎影片的質量。
吳京大火後出演的《祖宗十八代》,最終收穫1.69億的票房。
而沈騰多次還人情的客串,也讓不少觀眾反感。
所以票房含金量的背後,是一個演員挑劇本的含金量,也是觀眾對社會和生活的共鳴度,這才是探究資料的意義。
清華大學影視傳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鴻指出:
商業性已經不是中國電影的唯一追求,關注人、關注現實、關注中國、關注價值,已經成為中國電影人的自覺,這是電影產業化改革帶來的最喜人的進步。
隨著近年來,中國本土文化的優勢更加凸顯,好的題材也將不斷湧現,
是時勢造英雄的機遇也是大浪淘沙的考驗。
而放在他們身上,則是:
“不夠標準,多少錢都砸不動。”
不過話說回來,無論排名如何變化,吳京的熱血、黃渤的荒誕、沈騰的風趣,誰也搶不了誰的風頭。
這些鮮明的個性,源自經年累月的捶打,成為他們每個人堅持和忍耐的結果。
陳道明曾這樣定義演員這個職業:一個戲子,一生只做這一件事,做到極致,就是高階。
在這個人人都渴望成功的時代裡,太多人總覺得別人的成績是隨隨便便得來的,
每天都在幻想著月入五六位數,忘記了“一分耕耘一分收穫”這簡簡單單的道理。
人,不需要活出太多的樣子。認真做一件事,便會解釋所有的事。
就像他們三人一樣,天下沒有那麼多的一夜成名,更沒有毫無準備的大器晚成,有的只是十年磨一劍的厚積薄發。
也許有的人一開始一馬當先,但漸漸就慢了下來甚至停下了腳步;
也許有的人起步跑得很慢、掉了隊,但他一直在慢慢追著,逐漸超越了前方的人,最終率先一步到達了終點。
但沒有誰比誰早一步,更沒有誰比誰晚一步,
有的只是踏踏實實地走好當下的每一步。
當把一件事做到極致時,本身就價值“百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