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喜劇電影一直是春節檔的香餑餑,今年的兩部熱門影片都是喜劇片,《唐人街探案3》和《你好,李煥英》。

《唐人街探案3》繼口碑全面崩潰後,票房也被《你好,李煥英》反超。以至於現在但凡對《唐探3》有一兩句褒獎,都會被人扣上“恰飯”的帽子。

實事求是地講,《唐探3》確實算不上一部好電影。

喜歡它的人千篇一律,無非是那些陳詞濫調;不喜歡它的人“百家爭鳴”。

有一部分聲音是因為電影裡的一些笑料涉嫌對女性的歧視和侮辱,比如,唐仁看到一身正裝的小林醬,卻脫口而出“好胸”;再比如,醫院電梯裡毆打無辜的女護士。

唐仁看到小林醬說“好胸”,它就是不符合邏輯。

醫院裡被毆打的女護士,被打之後就再也沒有露面,這從電影的完整度上來講,就有問題了。說白了就是沒有圓回來。

至於這些橋段是否有侮辱女性的意思呢?那就見仁見智了。

首先我們應該對喜劇有個簡單的認識,什麼是喜劇?

喜劇在沒有成為一種藝術形式之前,有一個稱呼,叫“笑話”。

笑話是啥?大家肯定聽過這麼一句話——你就是個笑話

笑話多多少少都含有嘲諷、譏笑的意思。

喜劇的最初發展就是對小部分人的嘲笑或譏諷從而引起大部分人的鬨堂大笑。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都是這樣,比如,趙本山的小品中經常會有對殘疾人士的調侃或者戲謔。

同樣中國傳統藝術裡的相聲也是這樣,只不過他們會找一個代表人物,通常是捧哏。

但所調侃的內容,其實沒有多大區別。

隨著時間的發展,我們意識到這樣的笑話對於殘疾人士很不友好,於是我們把物件轉移到了女性、或者一些帶有明顯特徵的男性,比如胖、矮、老等等。

比如,有一年賈玲和瞿穎表演了一個小品《女神和女漢子》,就是典型的這種型別。

到了今天,大家覺得這些人群也不應該拿出來被調侃。

因為今天的價值觀要求我們應該照顧那些弱勢群體,當然包括殘障人士、女性,還有個別有特徵的人群,比如醜、胖,甚至單身。

那還有誰可以被調侃?基本上沒有了。

有人說,喜劇不一定非要拿弱勢群體開涮,也可以諷刺既得利益者啊!

暫且不說我們國家沒有這樣的土壤,就算是有,既得利益者的特徵很不明顯

喜劇人當然可以調侃既得利益者,甚至調侃總統,可事實上,既得利益者裡只有特朗普有這樣的“殊榮”,其他的既得利益者,你又能調侃他們什麼呢?

你想象一下,奧巴馬有什麼特點,拜登有什麼特點,比爾·蓋茨有什麼特點,馬雲有什麼特點。你想不出來,因為你只能看到他們在媒體前光鮮亮麗的樣子

他們私底下是什麼樣,你不知道,即使偶有傳聞,但那個肯定不能拿來作為調侃的材料。

比如,你可以在一個喜劇節目或者喜劇電影中調侃拜登鍊銅嗎?

那估計等待你的只有律師函了!

也因為這樣的因素,近些年的好萊塢,也缺乏真正能讓人捧腹的喜劇電影。

2000年左右,大家的道德觀沒有那麼強烈,好萊塢依舊可以出現像《美國派》那樣的性喜劇。

這樣的喜劇放在今天簡直不敢想象。

當我們在既得利益者這條線索中找不到合適的出路,又迫於道德觀壓力,無法肆無忌憚,那喜劇自然就會走下坡路。

如此一來,另外一個問題就出現了。

藝術作品,或者我們把喜劇稱為文娛作品,文娛作品是否一定要與道德觀相匹配呢?

藝術作品肯定是不需要的,如果小眾藝術都要和現實的道德觀相符合,那我們就只能去看樣板戲了,全世界超過一大半的瑰寶都要被釘在恥辱的十字架上。

那文娛作品呢?

文娛作品相較於藝術作品,受眾面廣,接受門檻低,你不需要有多少文化水平,甚至於不識字也沒關係,大家都可以欣賞並且理解它。

亦或者如果文娛作品不受道德價值觀的約束又會是什麼樣的光景?我們的社會發展又會有哪些影響呢?

還是以“毆打女護士”為例,很多網友認為如果這是一部現實主義題材電影,這是完全可以出現的,退一萬步講,只要不是閤家歡喜劇,都可以。

順著這個思路,我想喜劇的出路大概只有分級了,或者說讓喜劇成為附屬於某一群體的小眾文化。

比如,有專屬男生的喜劇,那個場合,可以肆無忌憚地講黃色笑話;

有女生心儀的喜劇,也可以對男性360度的吐槽;

當然還有適合小孩看的喜劇,《熊出沒》、《喜羊羊》之類的。

但如此一來,大眾喜劇是不是就會退出歷史舞臺呢?

這又有誰知道呢!

6
最新評論
  • 《海王》“黑蝠鱝”扮演者跳槽漫威 將主演漫威新劇《奇蹟人》
  • 德雲社沒法再低調下去了,實力不允許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