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小時候很喜歡看電影,直到85年的時候家裡才買了一臺國產的黑白電視機,好像是熊貓牌的。而在此之前電影幾乎是唯一的文化娛樂途徑。電影的內容也比較單一,當時的國產電影好像以戰爭題材居多。
《地道戰》,《地雷戰》,《南征北戰》,什麼《高山下的花環》,《遠方的呼喚》,《開槍為他送行》能記得住的幾乎都是八一電影製片廠的。而國外的電影很少,現在還能記住的好像只有《大蓬車》,《橋》,《流浪者》,還有高倉健的《追捕》。有些電影對於我來說因為年齡太小是看不懂的,所以只有反應戰爭的片子才是我的最愛。當然那個流浪者的主題曲好像留下的印象非常深,以至於很長一段時間我都在唱那首歌“阿巴拉古·····”。
每當放電影的時候我和小夥伴們都會早早地搬起家裡的長條凳子去找一個自認為最好的位置佔好,然後一邊在大人們的呵斥聲中嘻樂追跑,一邊滿好奇的看著放電影的師傅架設幕布,擺放機器,那個時候應該是我童年中最快樂的日子。
小時候的生活是快樂的,特別是看電影的時候。記得有一次村裡又來了放電影的,然而這一次父親和母親卻沒有讓我去看,說是我的年齡太小了,怕被嚇到了,印象中是《畫皮》這部電影,據說很恐怖,直到現在好象也沒有真正的看這部電影,而《畫皮》可能是第一部恐怖片吧。
後來家裡有了電視機,越來越多的電影也就出現在了電視機上,戰爭題材的電影也逐漸被各類形勢的電影和電視劇所淹沒,比如日本的電視劇《阿信》,《從大西洋引來的人》,《射鵰英雄傳》,《霍元甲》,還有《媽媽再愛我一次》好象這是一部臺灣的電影,因為當時已經上了初中,我在電影院看了兩次。一次是哥哥單位發的票,一次是所在學校的包場。這部電影好象是當年最讓人感動的一部電影,也是收穫眼淚最多的一部電影,直到《泰坦尼克》的上映都沒有被打破過。女生們都哭得希臘化啦,而我們這群熊孩子則伴隨著場內微弱的光亮向哭泣的人加以嘲笑,是啊小時候就是這樣的頑皮。
《媽媽再愛我一次》
以前的《正大劇場》是小學時每週都要看的節目,記得有一部美國電影叫《費城實驗》也是在《正大綜藝》後面的《正大劇場》播出的,那是一部科幻電影。因為這部電影是分兩個週六播的,而我只有機會看了上半部,而下半部的內容直到現在我還沒有看過。前些年在網上找過這部電影,但沒找到完整版的,只能說是遺憾了。
記不清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好象八一廠和其它廠的電影開始在記憶裡消失了,初中的時候基本上都被港臺片所替代,小馬哥,周潤發代替了傳統意義中的英雄,周圍的小夥伴們都在效仿,閒著的時候嘴裡叼個火柴,臉上帶著一副吊兒浪當的微笑。
發哥的賭神系列中的造型幾乎成了那個時代年輕人的偶像,大背頭再穿上一件白色的風衣成就了一個經典的造型。
發哥的《賭神》
星爺在《逃學威龍》
而星爺的《光學威龍》系列也開始了他獨特的詼諧幽默引著學生一代的競相模仿。而早期的大廠電影好象只能在學校包場的時候才能看看了,記得有一部《烈火金剛》就是初中時學校包場在電影院裡看到的,印象中這可能是第一部抗日神劇了。
國產電影當時在做什麼直到現在我也沒弄明白,去電影院看的幾乎沒有也可能是太少了,而值 得自己掏錢的電影就更少了,到現在能記住的好象只有一部電影了,應該是掏錢買票看的《離婚合同》,是著名的相聲表演藝術家馮鞏老師的作品。整部電影透著小人物的無耐的詼諧幽默,直到現在還記得。
馮鞏《離婚合同》
從高中以後起就很少去電影院了,一方面是因為實在是沒什麼可看,另一方面是VCD的和網路同樣可以窩在家裡就可以把電影看了。一度風靡的港臺片現如今也盡顯沒落,很長一段時間電影院好像只是情侶的交流場所。
電視劇也是一樣的枯燥,一部《鄉村愛情故事》拍到了第十季,把家長裡短這樣乏味的內容拍了這麼多年,想想看這是些怎樣的導演和觀眾啊。以前看《皇城根》還能記住裡面的王志文和許穎,《過把癮》裡的王志文和江珊,可現在呢,什麼都沒有。
本來15分鐘的小品拍成一部長達90分鐘的電影,可以說現在的電影一直在做的都是加法,加上一些小孩都能看到吐的曖昧,一些網路流傳的段子,一些讓人作嘔的宮鬥,硬生生的15分鐘的表演象老太太的裹腳布一樣拉扯到了90分鐘再往觀眾的眼睛裡塞。
以前的戰爭題材也沒有勇氣看得下去了,從褲襠裡藏雷到神奇的槍鬥術,真不知道下一次會給我們帶來什麼,唉,不忍下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