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電影根據真實人物經歷改編的,描寫的是二戰背景、冷戰背景下德國藝術家的生存狀態和追尋藝術自由的故事,導演從歷史大局出發,探討政權、政治對於藝術和人性的影響。有人將其與電影《竊聽風暴》相提並論,都是探討揭露德國曆史對於精英人物的影響,但個人認為它與《竊聽風暴》相比還是膚淺了不少

電影用三個多小時的時長檢視了德國三個時期的歷史,按時間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

1.二戰期間,一個充滿了藝術氣息、喜歡頹廢藝術風格的女孩被當做了精神病,因“安樂死計劃”被作為種族優生論的犧牲品送進了毒氣室。女孩是藝術家庫爾特·巴納特(Kurt Barnert) 的姨媽,他在當時還只是一個孩子。

2.東德時期,庫爾特·巴納特作為“藝術家”天天刷牆,描畫著被稱之為社會現實主義的革命題材畫作,但機械性太強,壓抑藝術個性,逼得藝術家出逃到了西德。引人思考:藝術領域思維僵化,無法創新,造成這一切禁錮的根源到底是什麼?

3.西德時期,東西德後來構築了柏林牆,藝術家在西德重新求學,試圖領悟了藝術的真諦。他仍然深受著童年經歷的納粹時期及東德政權的陰影和創傷所折磨,這反而成為他創作的靈感來源,他透過臨摹當年的照片並做模糊處理,打破了在攝影之後繪畫已死的說法。藝術作品還是要先感動自己,才有可能去感動別人。

對於庫爾特·巴納特的作品的評價:貼近歷史,但又與歷史拉開一定的距離。根據他答記者問的情況:他的作品不是要重複,不是為了歷史而歷史,否則大家可以去看照片本身,他的作品的主角沒有特定意義。男主演湯姆·希林的氣質,是非常很接近藝術家氣質的,顯得十分憂鬱而又透著高貴。

關於藝術教育的重要性,這裡補充一個段子:在1914年維也納的平民窟裡,一位25歲的青年,雙親早已去世,他很有藝術抱負,喜歡畫畫,但卻沒能考入藝術學校學習,最終只能靠賣畫為生,前途十分渺茫。後來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他選擇了從軍,但奧地利軍隊覺得他體能不好,於是他加入了德國軍隊,德國戰敗之後他進入了德國工人黨臥底,結果發現他們的觀點與自己的觀點不謀而合,倡導一種叫做“法西斯主義”的思想。這個青年人叫阿道夫·希特勒,所以接收藝術教育十分重要,如果當年希特勒接收了正規的藝術教育,歷史也許會被改寫,可能會增加一個藝術家,減少一個戰爭狂。

5
最新評論
  • 《大奉打更人》結局: 許七安的最終歸宿
  • 《賈玲傳》一首小詩,讓我們重新認識這個奇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