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檔電影正在熱映
許多觀眾被《你好,李煥英》中的
母女情打動,戳中淚點
時光流淌,歲月匆匆
我們有時會忘記
“媽媽不僅僅是媽媽,
她首先是她自己”。
為什麼成為了媽媽之後,卻沒了自我。影片中呈現的類似“喪偶式育兒”最近幾年也被多次提及,這種並不孤立存在的社會現象,可以說它本身,已經是一種社會現實,它存在於大量家庭中,區別只是程度的輕重。
有觀點說,男性們看這部電影,應當自省和反思,自己在家庭中是否缺位,是否讓自己的伴侶陷入喪偶式育兒的困境,自己是不是可以隨時被換掉,被換掉後更好?
我覺得反思倒不是壞事,很多男性也確實該當如此反思一番。
筆者認為“喪偶式育兒”不應該針對性別,在男性和女性中都存在,同樣只是比重的問題。相對來說,女性在生理上尤其生育後本能的母性使然,大部分的生活重點都放在了照顧年幼的子女上。在婚姻中,只是大部分容易妥協的女性比例偏多,當然也有一部分職場女性她們有著非常高的收入,反而在婚姻中,這類女性組建家庭更需要的是全職爸爸。在中國這樣的父系社會,想必男同胞為了面子肯定也不會接受做一位全職爸爸。所以問題又要再次回到女性身上。
有多少“喪偶式帶娃”媽媽的心聲:一個人帶娃,一個人給娃洗澡、做飯,輾轉各類培訓教育機構,最後帶娃回到家,孩子在車上睡著了,不得不一個人抱著孩子拎著東西爬樓。當女性生了小孩之後,她所有的價值都被母親的身份架空、抽乾。在媽媽這層新分身面前,女性之前所擁有的名牌大學學歷、才華、專業背景統統都將化為泡沫。
中國的女人活得像個男人,中國式的婚姻,喪偶式婚姻,單親式帶娃!
到底是什麼原因,把女性推入瞭如此相同的困境之中?
怪男人太蠢太壞太沒有責任?
好像也不能都這麼說,也有一些爸爸回家能主動幫助妻子照顧孩子,做些家務能體諒妻子的辛苦。這背後當然有中國的歷史原因,作為男權社會為主導的封建思想,如果一個妻子生不了兒子,等於斷了家族的香火,這是不孝。
即便是當今社會,生了男孩和生了女孩的家庭還是很微妙的,儘管嘴上心照不宣,但是來自爺爺奶奶他們的自豪感和優越感是無法掩藏的。從成長上來看男孩子比女孩子更加受保護和優待,家裡的男孩子永遠能在無理取鬧中更多的得到來自長輩的溺愛,所以很多男人都是被溺愛長大的男孩子,在他們眼裡,女性長輩的無條件付出都是理所應當的。
他們缺少對女性困境的共情,仍舊被傳統觀念束縛。所以在男權社會為主導的環境下,缺乏共情力也是當今的社會現象。
我做過一份社會問卷,有7成的女性是不願意在婚後成為全職媽媽的。在我們國家,一旦你因為帶孩子沒有掙錢,無論想要什麼買什麼都要伸手向老公要錢,時間久了難免不會受到白眼和冷落,而且婆媳同住的家庭非常多,不光要看老公的臉色,也要看婆婆的臉色。作為女性來講:經濟獨立和精神獨立是相互依存的。
作為夫妻雙方,關於“單親媽媽”喪偶式育兒,我覺得這是個考驗人性的選擇。彼此是否有共情的能力,能否接納對方創造的價值,男人認為自己賺錢養家,女人在家帶孩子怎麼了?但是如果從人工成本上看,妻子要幹保姆的活,要做教育的工作,回來後還要伺候老公照顧公婆,這樣的人力成本我覺得很難用金錢的價值去衡量。其次,彼此是否關注對方的精神成長問題,關於抑鬱症造成的悲劇新聞層出不窮,每每看到都令人心痛。所以我堅信,好的伴侶也必是定要精神共同成長的。
看到“李煥英”我哭了。作為女人作為媽媽,希望我們都做回自己,不再是“李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