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電影國慶檔非常熱烈,聽說去電影院看電影都需要帶好幾包紙巾。
國慶假期沒出門,在家找了一天一家老小浩浩蕩蕩去看電影,特意找了一部感覺不需要太耗紙的——《中國機長》。
《中國機長》整部片看下來,可以說難得的非常剋制理智。全片沒有狗血的劇情,沒有硬塞的角色,沒有奇葩的套路。它不像一部傳統意義上的英雄主義影片,而是比較忠實的還原了一個機長應該說是一群航空人的一天。
即便這樣,有那麼幾個瞬間,還是看溼了眼眶。
充分的準備工作
以前想當然的認為航班上的機長、機師、空姐空少,手術室裡的主刀醫生、護士、麻醉師都是一個固定的團隊,大家長期配合,彼此熟悉,相互信任,共同完成一個又一個任務,守護乘客和患者的安全。
前一陣看了一本書,叫做《清單革命》。裡面提到這些團隊其實都是臨時組合,所以開始合作前,大家要互相自我介紹,互相認識。
機長、副駕駛、第二機長、男姐等一干空姐,好幾個都是初次合作。
傳統的工作可能以為同事們都是抬頭不見低頭見,其實像航空公司這種飛來飛去的雲同事,還有我們網際網路、新媒體、旅遊行業的“雲”同事們,都是一年見不著幾回,有時候只有年會上才能見到認識許久的老同事
他們聚在一起開會,分析當天的航線、天氣、可能遇到的情況。
袁泉飾演的男姐帶領空姐們熟悉萬一遇到情況,應該如何進行應對的標準動作與話術。
這些標準動作與話術,有些空姐直到退休也沒有用上。天天唸叨他們有用嗎?
這東西大概就像安全帶和保險一樣,平時沒啥感覺,直到用著的時候才知道它有多有用。
這還沒完,上了飛機,正式起飛前他們又進行了一輪例行公事般的清單檢查:
機長體檢、駕駛艙儀表檢查、繞機檢查、艙門檢查、行李艙、緊急撤離燈檢查……就連地板都要用專門的長杆鏡頭掃視。
副駕駛口頭描述,機長一一確認。他們認真的樣子,就像是路邊貼膜的。
儘管這麼認真,到了天上他們還是會開啟巡航系統,然後舒服的喝個咖啡,睡一覺。
出事後的反應
在所有出行方式中,我一直認為飛機是最安全的一種。從大資料來看,航空事故引起的傷亡也是所有交通事故上網中最少的。
有人跟我說,你經常飛來飛去,不擔心嗎?其實這有什麼好擔心的,經常開車和坐車的風險才最大。我乘飛機的原則是隻要它敢起飛,我就敢坐。因為航空公司的安全意識遠比我們普通人要高得多。
飛行員工作中的很重要的一部分,是通過定期的模擬機飛行,來模擬可能遇到的各種極端情況。他們做足了數不清次數的反覆練習,以抵禦那微乎其微可能會遇到的致命時刻。
不知應該算幸運還是不幸。微乎其微的致命時刻被這個機組碰上了。
機長的反應是專業的,記錄儀記下了在儀表盤失靈後他進行的幾十個標準手動操作。
副駕駛在受傷嚴重的情況下,也協助機長進行了標準操作。
就連那個“備用”的副機長,在回到駕駛室後也沒有一句廢話,該幹嘛幹嘛。
至於正常人在零下三四十度,而且缺氧的環境中,能不能保持清醒?我只想說,普通人肯定做不到,但是我們不要低估專業訓練的力量。
在東北零下二三十度的冬天都會有一群愛好冬泳的人,在最冷的時候赤身裸體跳進冰冷的水裡。
幾年前,我12月份去東北風景名勝鏡泊湖。那裡有個出名的吊水樓瀑布。那時候室外氣溫零下30度左右,瀑布都已經凍成了冰瀑。
中國瀑布跳水第1人狄煥然,僅穿一條短褲,就從瀑布上面,跳進瀑布下面的水裡。而旁邊觀看他跳水的我們穿著最厚的羽絨服,最厚的靴子,依然瑟瑟發抖。
片中的機長,堅持洗冷水澡,練長時間憋氣。終於在千鈞一髮之刻派上了用場。
空姐不是花瓶
個人經歷過的最嚴重一次氣流顛簸是去香格里拉時的飛機上,下意識的緊了緊安全帶,握好了扶手。兩位空姐從中間的走道經過,一邊迅速蹲下,手扶兩旁的扶手。一邊笑著跟我們說:“沒事的,不用擔心。雲南這邊的氣流就是比較大。今天這都是輕的。要麼雲南為什麼簡稱滇呢,就是顛來顛去呀。”
別說被空姐這麼鎮定的一聊,頓時不那麼擔心了。還覺得旅程特別有意思。
《中國機長》裡,袁泉飾演的乘務長在電影裡表現非常驚豔。
當時飛機遇險,顛簸越來越厲害,機艙內行李箱亂飛,旅客們信心崩潰。乘務長雖已披頭散髮,面容略顯憔悴,眼中卻充滿勇敢和堅定,對因恐懼而情緒幾近崩潰準備衝進駕駛艙的乘客表現出自己的權威:“就算讓你進了駕駛室,你會開飛機嗎?!”
她含著淚對大家說:
“從飛行員到乘務員,我們每一個人都經歷了日復一日的訓練,就是為了保證大家的安全。這也是我們這些人為什麼在這架飛機上的意義,請相信我們的機長,我們會一起回去!”
飛機之外的專業力量
飛機上是驚險的。在飛機能正常返航也絕不是機組成員單獨的功勞。民航的地勤、塔臺,空軍,消防,醫療等等,都在適當的時間做了他們應該做的事情。
每一架飛機的每一次順利起飛與降落,都是千百名人員協同合作的結果,包括機上免費餐食的生產人員乃至負責安裝探測雷達與防撞系統的工程師。
航空人可能是安全意識最強的一群人,據說飛行員最愛開的汽車是富豪。因為所有汽車中,富豪是最安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