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聊聊電影《金屬之聲》。
片名Sound of Metal (2019),別名靜寂的鼓手(臺)。
男主角魯本在一隻金屬樂隊中擔任鼓手,長年累月接觸高分貝聲響,患上突發性耳聾,聽力急劇下降,很快成為失聰人士。
魯本的設定很有意思,看起來他是在搖滾樂隊裡擔任鼓手,可實際上這隻搖滾樂隊也就魯本和女友兼主唱妹子露倆人。
相比那些一呼百應的搖滾巨星,魯本和露的樂隊還處於地下階段,一邊在到處巡演積攢人氣,另一邊在尋找大公司合作,試圖闖出點名氣。
他們的經濟情況也是捉襟見肘,住在一輛房車裡,四處漂泊尋找演出機會。
當世界突然沒了聲音,一切都靜了下來。
大家不妨想一想,或者試一試,關掉音箱耳機電話電視,帶上耳塞,是不是會有一種突然靜止的感覺。
搖滾演唱會里,主唱在調動氣氛時都會喊“Make some noise~”“躁起來~”就是這個道理。有了聲音,人們才會跟著活動起來,幹活做事才會有感覺。
聽到優秀宏大的音樂,你看著身邊的哈士奇和哈士奇看著你,都想著騎著對方上戰場。聽到舒緩輕柔的音樂,人們身心也會得到放鬆。聽到白噪音,又可以找到一絲慰藉。
偏偏魯本的設定是一名金屬樂隊鼓手,本身需要從事高分貝工作,極度需要躁起來。金屬樂本身就充滿這抗爭和不羈,從不會像命運低頭,一直覺得自己可以與之一戰,哪怕粉身碎骨也要試一試。
就是這樣環境下的魯本偏偏聾了。
彷彿命運和魯本開了一個玩笑,在魯本的躁動人生中按下暫停鍵。
物理學告訴我們,有質量就有慣性。生活也是如此,每個人都會按照自己熟悉的套路生活下去,不可能突然改變。
要讓一名躁動鼓手接受突然降臨的靜止生活,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金屬之聲》講的就是金屬樂鼓手從躁動生活突然進入寧靜生活的故事。
就像影片表現的那樣,魯本在突然失聰後,嘗試多種方式方法,試圖找到一種自己能夠適應的新生活方式。
魯本經歷了DABDA哀傷週期五個階段。《金屬之聲》表現了他否認、憤怒、妥協、抑鬱、接受過程。
魯本拒絕過,拒絕接受失聰事實,想要繼續參加巡演。
魯本憤怒過,向著周圍一切不順心的事情發洩情緒,砸壞了很多傢伙事兒。
魯本妥協過,尋求醫生醫治,按照露的意願去互助會生活,學習手語,和一群失聰人士生活。
魯本抑鬱過,看著露的巡演而鬱鬱寡歡,想要接受平靜卻寫不出來什麼字來。
最終,魯本接受了平靜。在接受治療後,再次回到喧囂生活,他才發現再也回不去了。
當生活遭遇重大變故時,一個人需要如何調整適應。
《金屬之聲》用一位最需要聽力的鼓手經歷失聰,來回答了這個問題。
“在房間坐著的那些下午,你有沒有感受到片刻的平靜?”影片用一種頗有禪意的方式給出答案。魯本一開始並不能理解這種尋求安寧的方式,認為只是形而上的故弄玄虛,但奮起反抗,試圖重新回去時才發現,其實適應新生活的答案早已給出。
躁動人生突然靜止,
老兵不死換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