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浪姐2》剛開播,張柏芝就因好狀態登上了熱搜。
40歲的她依然處於顏值巔峰,歲月似乎沒有在她臉上留下衰老的痕跡。
大家以為,經歷過破碎的原生家庭、“豔照門”、離婚又生子的張柏芝,應該顯露出歷經世事的滄桑感。
但是她坦蕩又自然,舉手投足還透露出少女感,和二十二年前的柳飄飄沒有什麼區別。
都說“相由心生”,如果說18歲的臉是父母賞的,那麼40歲的臉則是自己掙的。
她在節目中談到:“我四十歲之後,活出我自己的人生。我現在活得很快樂,能看到很多彩色的陽光。”
“回望人生的上半場,我到底擁有了什麼?一個演員的身份、三個孩子的媽媽、幾座漸漸褪色的獎盃……”
出道22年,經歷過人生大起大落。在節目中,她沒有設定競爭的壓力,會為別人舉手認可自己而感動,初評表演儘管分數不高,但她笑著說,只要舞臺上美就夠了。
步入不惑之年的張柏芝,內心平和有色彩,不抱怨、不執拗,活出了一種「認真卻不當真」的處事態度。
莊子說,對抗悲劇人生的唯一辦法,就是遊戲人生。
用一種「不當真」的遊戲心態去面對人生,我們的心靈才能獲得更寬廣的自由。
· 01 ·
在“不當真”的人生態度裡
我從來不是“受害者”
提到張柏芝的“黑歷史”,人們自然想到2008年的“豔照門”事件。
張柏芝的不雅照片被上傳到網路上,她在觀眾心中的“玉女”形象轟然倒塌,引發無數爭論。
隨之而來的,還有婚姻危機、事業停滯,承受了無數謾罵嘲諷,她只能用搬家來躲避媒體的追問。
事件發生時,她沒有訴苦、沒有抱怨和指責他人,只是11年後才在媒體面前回憶起這段往事。
在綜藝《女人30+》中,她說自己出道20多年來經歷過各種起伏,不是沒有做錯過事情,但她沒有後悔過。
“人生不能只想接受好的事情,做錯事就後悔。”
很多人認為豔照門事件中,女性們都是受害者。
作為受害者,她們應該去責怪拍照以及洩露照片的人,自己因此受到了極大的傷害。或者內心非常自責,覺得自己品德太差,才會做出這樣的事情。
陷入受害者情結的人,要麼從不檢討自己,要麼過度內疚自卑,其實這都沒有對自己負起責任。
我認為,真正有效的做法是,當人生再次面對這樣糟糕的狀況時,我如何有力量去應對。
豔照門事件發生後,張柏芝與謝霆鋒的婚姻也沒能攜手走下去,2012年遺憾以離婚收場。
每個人的人生劇本都會面對不一樣的考驗,老天爺再一次把功課放在了張柏芝面前。
就如當初她沒有把自己當做豔照門事件的受害者,這一次,張柏芝也沒有讓自己成為離婚事件的受害者。
離婚之後,她復出掙錢,同時找到了更適合自己的角色,成為一個不帶目的、一心一意為孩子著想的母親。
她用不當真的遊戲態度,把自己從受害者的角色中抽離出來。而那些遭受過的挫折、痛苦,最後都變成了滋養內在成長的養料。
不管經歷多少磨難,不過度向外索取,也不過度自我貶低,依然保持對他人的信任,對世界的興趣,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 02 ·
用付出愛的方式去獲得愛
在關係中療愈自己
張柏芝有一對非常不靠譜的父母,她的原生家庭可以用“糟糕”來形容。
父親張仁勇是個混黑道的大哥,江湖綽號叫“鬍鬚勇”,好賭成性又揮金如土。
母親名叫戴莎莉,是一箇中英混血,也是一個只想戀愛,不顧家庭的任性“女孩”。
這樣兩個沒有責任感的人組成的家庭,也必定爭吵不斷,分崩離析。
母親在懷張柏芝的時候,原本是準備打胎的,她的出生並不被期待。
13歲時,父母無法提供安穩的生活和經濟支援,張柏芝不得不開始打工。
長大後,她仍然對家人無限量供應生活費,幫他們還信用卡,整個家庭的團聚和諧,似乎都靠她花錢來維繫。
在《魯豫有約》節目中,她坦言自己要給父母和弟弟買房買車,負擔所有家人的開銷。
大家可能會問,她不覺得委屈和不公平嗎?
但在並不完美的家庭環境中,張柏芝選擇看到的,是父母帶給她的溫情時刻。
2004年,張柏芝憑電影《忘不了》獲封金像獎影后時,父親鬍鬚勇說,以女兒為榮,會送禮物給女兒,還會親自煮凍蟹給女兒吃,當作是慰勞。
張柏芝在與謝霆鋒戀愛、結婚、離婚過程中,飽受情傷幾乎崩潰,母親戴莎莉也常常陪伴在她身邊,給予她很多支援和理解。
也許家人給予她的這些精神上的幫助,讓她心甘情願為自己的家人付出,同時也在逐漸得到父母愛的回饋。
2019年12月,張柏芝曬出與父親的合影,祝福她最愛的爸爸生日快樂。
幼年的她曾渴望有父母的庇護,有穩定的家庭,雖然這些父母並沒有為她提供過,但長大後的她,用自己的寬容和能力重新建立了與父母的親密關係。
成年以後,以更理性的態度,用旁觀者的角度去重新審視與父母的關係,是每個人的必修課。
如果你成為一個情緒成熟的人,看到父母的侷限性,就會意識到他們只是給你生命的人,但是他們沒有愛的能力,沒有辦法滿足你的需求。
童年的遺憾就讓它過去吧,父母的愛不是成年人的必需品,你有愛自己的能力。
心理學家羅傑斯曾說:“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在出生後就被很好的善待,但好在,即使你經歷過再糟糕的童年,受盡了折磨和虐待,都可以走出去透過另一個環境、另一個人重塑人生。”
當你完成與原生家庭的和解,就不會再用父母對待你的方式,去對待你自己的孩子。
張柏芝毫不掩飾對孩子的喜歡,一直在很享受媽媽這個角色帶給她的感覺。
她透過關愛和照顧自己的孩子,療愈了自己的“內在小孩”。當孩子得到了豐富而自由的愛時,自己也在不知不覺中獲得了療愈,實現了親子關係中的“雙向養育”。
當內在小孩被重新喚醒後,就容易煥發青春活力,對這個世界依然是充滿好奇的。
對於很多人來說, 接納自己的原生家庭,承認自己做錯過的事情,不後悔自己愛過的人,不讓自己陷入“受害者”的角色中。
承擔自己該負的責任,才更有力量去掌控自己的人生。
· 03 ·
做自己命運的主人
活出成功和幸福的人生
無論經歷過灰暗的童年,還是遭遇過社會的摧殘,我們都不要放棄追求幸福的腳步。有的人35歲就死了,只是到85歲才被埋葬。
她們因受夠了外界的刺激和壓力,就把自己的身體和心靈打包壓縮、冷凍,而後用一成不變的方式去生活。
這樣的生活是一種沉悶的安全,毫無生命力,時間久了就會覺得,人活著有什麼意義……
金庸說:“人生就是大鬧一場,然後悄然離去!”
原生家庭教育以及生活經歷,影響著我們的人生指令碼。但「認真卻不當真」的態度,可以指引人們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重新創作屬於自己的生命故事。
1、看見自己的人生指令碼
每個人都會在童年經驗的影響下形成自己的人生指令碼,之後會在潛意識裡去過自己指令碼的生活,並且驗證指令碼中的事件。
潛意識決定了你選擇什麼樣的生活,走向什麼樣的命運,決定你如何度過這一生。
想要改變自己的命運,首先需要知道自己的指令碼是什麼,哪些信念或事件限制了你的發展。
以旁觀者的角度,帶著不評判的態度,去梳理自己的人生經歷,是改變的第一步。
2、建立堅定的自我,不被外界影響
在成長路上,我們總會收到外界的各種評價和意見,但有時需要遮蔽外界不重要的聲音和事件,才有可能去建立堅定的自我。
對外在世界“不當真”,去追求自己認為重要的東西,才能在自己的內心世界遊刃有餘。
接納自己全部的人生經歷,完成自我整合,將過去的故事變成自己成長的寶貴經驗。
3、活在當下,享受生命的美好
不為過去後悔,不為未來焦慮,活在當下在最重要。
埋怨或內疚,都無助於個人成長,改變受害者模式,讓自己活得更有力量,才能真正掌握自己的命運。
從此刻開始,你的生命值得創造出更精彩的故事。
-End-
參考資料:
《好的愛情,要有敢要的底氣》張德芬著
《重啟人生:如何走出原生家庭陰影》金尚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