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磕磕巴巴地走過了牛年春節,對於形如枯槁、心如死灰的我來說,Waiting for death is a long process.
我依然看了《你好,李煥英》。
在周圍的一片歡笑中我沒有笑,在一片的抽泣聲中我沒有哭。我如同劇中人看沈騰在臺上那段表演一樣面無表情地看完了這部電影。
回來之後內心卻翻江倒海,連續幾天徹夜難眠。
我堅持著什麼也不說,不寫。
可是,昨天吃晚飯的時候,孩子問我:“你覺得這部影片不怎麼樣嗎?”
“我覺得很好啊!基本上是一個滿分的作品了。”
“沒見你有什麼反應嘛。”
就因為這一句話,我又一整夜地輾轉反側,凌晨3點實在忍不住,又悄悄爬起來敲電腦了。
二
要談《你好,李煥英》實在不是三言兩語可以結束的。它的成功首先在於它選擇到了一個 “黃金切入點”。以普通人的視角,反映了真實歷史背景下的,普通老百姓真實生活中的真實情感。因此,足以引起廣泛的情感共鳴。
這就牽涉到一個“美學邏輯”的問題。就藝術作品而言,故事的情節必須有其矛盾發展的必然性,人物性格則是矛盾運動自然結果。無論你的“表現手法”多麼高明,假如你只是“概念化”地演繹情節、捏造人物,那都是“不真實”的,你只是“強加於人”而無法引起廣泛共鳴充其量只能在“相同利益的小圈子”中引起“轟動”。這就是所謂的“小眾化”。
我可以舉出無數的例子來說明這一點,為不牽涉到具體作家與作品,只是簡單地說一下。比方說,假如你寫了一個以基督教為信仰的爺爺僅僅因為孫子要他改名字就一口咬斷了孫子的手指頭,那就不合“美學邏輯”了。一般情況下,無論從信仰的角度、親情的角度還是一般人性的角度,一個“爺爺”都不會去咬斷孫子手指頭的。這得多大的“深仇大恨”啊!再比如,讓一個“高知女性”爬在地上去咬一個廚子吊在竹竿上的饅頭,無論是情節還是人性都是違背“美學邏輯”的。諸如此類借“文學藝術”一味地傳達自己某種“概念”而無視“美學邏輯”的作品就叫作“不真實”。
三
要談《你好,李煥英》可以說是千頭萬緒,我這幾天聯想到了太多的關於“文學”問題。思來想去,不得不先談談“文化”的概念。
何謂“文化”?
文化是對人類全部活動的抽象,然後再以文字或聲像加以固化的形式。在這個“固化”的過程中,必定融入了“固化者”的個人情感、見識。
說到這裡不得不佩服我們的老祖宗的聰明智慧。漢字的“文”最初是紋身“紋”的象形,“化”則是正立和倒立兩個人形的會意,指“變化”。因“文”而使“變化”就是文化的基本意義。
變化基本的含義就是“運動”。而人類社會運動的原動力是利益。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立的利益訴求,在一個家庭之中,成員之間是有矛盾衝突的,而家庭的共同利益卻把家人緊緊地聯絡在一起。從社會的層面看,利益鬥爭總是以利益集團的形式存在的。家庭的利益,宗族的利益、單位的利益、地域的利益、民族的利益直至人類的共同利益。同在地球上,說到底人類共同的利益才是最根本、最長遠的利益。
利益是人類社會運動的原動力,人及其社會都在這個運動中變化著。文化的意義便是促使其積極“變化”。然而變化是有方向的,一種方向是使人類社會發展得越來越好,另一種就是越來越差。總的來說,促使人類團結的方向就是發展的好的方向,反之則是不好的方向。促使“變化的方向性”決定著“文化”的性質。
四
這就牽涉到了哲學。
促使不同方向變化的文化都有其相應的哲學。
好的哲學的基本特徵就是有效地解決問題,使利益互惠,人性積極,人類團結。
不好的哲學也有其基本特徵,那就是似是而非,空談道理而不解決任何問題,促使私利絕對化、人性墮落、社會混亂。
回到《你好,李煥英》上。這部以普通人的身段,普通人的視角反映老百姓生活、普通人情感的影片卻也蘊涵著深刻的“哲學”大道理。比如忠實地反映了冷特、王琴、沈光林這些小人物在利益糾葛中的個性特點。歌頌著人們透過努力實現自身價值、友好環境的精神。我當時就在想,為什麼某些所謂的“文學大咖”卻寫不出這樣栩栩如生的人物及感人的故事呢?就是因為他們打骨子裡沒有把自己當作“凡人”看,以凡人之身強把自己擺在了一個 “非凡人”的不適當位置上,以一己之私去judge歷史和時代,概念化地詮釋人物和事件,甚而至於企圖以此來改造社會。這樣的作品何談藝術?
這部影片引起了我的很多深層次思考,比如沈光林這個“廠長兒子”,可以理所當然地當“廣播員”,後來可以去做“駐深辦主任”(儘管他拒絕了),這些細節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不公”現象。影片似乎是“蜻蜓點水”其實涉及到“重大社會問題”。我曾經就此和文友辯論過。有人以此來證明“公有制企業的不合理性”——“普遍地走後門”導致“社會不公”從而證明私有化的合理性。我反駁說:私有化之後兒子及家人都可以隨心所欲且合理合法地擔任企業任何重要職務、消費企業財產就是“社會公平”了?
可見社會改革並不是可以簡單化、概念化的。有大咖以一種居高臨下、大氣凜然的姿態侈談“法律”。殊不知自古以來,任何法律都是某種“利益”的代表。在奴隸社會買賣奴隸是合法的。在封建社會地租剝削是合法的。最近,一場大規模冬季風暴讓美國得克薩斯州陷入數百萬居民遭遇斷電的困境。得州的一位市長卻“強硬”批評那些尋求政府幫助的人。最終市長辭職,申明自己是“作為公民發言”。其實他的言論只是表明了資本主義弱肉強食、適者生存的“合法性”。無可否認,法律都有其“利益屬性”,只是其代表利益的半徑大小有所分別罷了。利益半徑越大,真理性越強。
每個人為了美好前途而奮鬥、抗爭是無可非議的。而當我們在看待歷史與現實大事件時,就得學會用利益分析的方法,辯證的方法分析事物後面的錯綜複雜的因果關係。現實究竟發生了什麼?為什麼會發生的原因,如何解決以及由此引起的發展趨勢。千萬不要簡單化、情緒化、概念化地看問題。
五
言歸正傳,我寫這篇文章的主題是想談我們的文化自信。
我們的文化自信不僅僅是因為我們悠久的文化傳統,豐富的文化經典,更在於當前我們老百姓的文化鑑賞力及文化創造力的普及與提升。
賈玲作為一個文化新人,她的處女作就達到了如此的高度,實在是可喜可賀!可以作為青年學習的榜樣。
金盃銀盃不如百姓口碑,老百姓說好才是真的好!這就是人民文學的道理。
2021年2月19日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