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沒推。
因為講真,看了幾集,發現近幾年的港劇退步太多。
和現在世界一流大廠生產的電視劇比。
老套的題材和敘事,已經讓原本的港劇本色丟失殆盡。
人才外流北上和內地市場的大面積丟失,也讓港劇邊緣化成為既定事實。
然而,最近新出的一部劇令我眼前一亮。
事實證明,只要有想法,只要香港本土還有願意動腦子的年輕人。
“港劇已死”這種論調,聽聽就好。
嘆息橋
The Gutter
嚴格意義上講,這不算原汁原味的“HK製造”。
海報上大大的內地視訊門戶LOGO,其實一開始讓我非常擔心這部劇的品質。
因為搞不好,它就是下一個《心冤》。
但事實證明,我錯了。
一次性放出15集,觀眾看完很滿意。
上個月月底放出到現在,豆瓣評分幾乎沒怎麼變過。
更難能可貴的是,在這部大陸香港合拍的劇集中。
我找到了難得的設計感。
如果你看過這部劇,如果你喜歡抓著快門拍拍拍,那你一定不會對裡面的鏡頭語言過目即忘。
雖然從制式上而言,高清帶來的電視味兒依舊強烈。
但裡面的構圖,依舊能讓你感到導演並不是單純在完成一份合同。
一些取景,暴露了審美情趣。
很多看過這部劇的人,都不約而同提到一部名叫《瑪嘉烈與大衛 綠豆》的劇。
後來一查,發現導演是同一撥人。
氣質相通,就在所難免。
排除這些細節和背景,單說《嘆息橋》這部劇給我最深的印象,就在於它精妙的劇作結構。
實話,由香港班底加成,內地的合拍劇終於有了點兒檔次。
而編劇黃綺琳,絕對是當之無愧的幕後功臣。
港中大生物系出生的她,能寫出這麼靈巧而有意思的劇本,相當有才。
下面就來說說它怎麼個“精妙”法。
先講好,如果你是抱著看爽劇的心態來對待這部劇,那我建議你直接觸屏右滑。
因為,它一開始登場的節奏確實比較慢。
慢得我都一度懷疑,豆瓣評分是被人惡意灌水給刷上去的。
如果單從開篇的角度來看,《嘆息橋》第一集講的東西甚至顯得有些“莫名其妙”。
故事開頭,可以看到一個去比利時旅遊的港女Joyce,在遊玩期間遇到了畫師Thomas。
在畫師給女孩寫生期間,Joyce的錢包被當地小偷順走。
而那塊被她視若珍寶的表也不翼而飛。
為了表示自己不是真心賒賬,女孩表示一定會重新籌錢把寫生的錢付給Thomas。
但下一個鏡頭,你卻看到Thomas在轉賣這塊表。
這似乎在暗示,他的身份,不止畫師那麼簡單。
一般來說,故事應該順著這條線繼續往下講。
但這部劇不一樣的是,前面10分鐘交代完這場戲就沒了。
接下來,視角轉回到香港。
觀眾會認識一個“新角色”,他的名字也叫Thomas。
只不過和比利時那位小哥不同,這位已經是一家人氣餐廳的老闆。
雖然事業有成,但這位Thomas在生活裡並沒有太多朋友。
沒朋友就沒朋友,人家有可愛的女友相伴,日子倒也過得不算枯燥。
雖然兩人的關係很和諧。
但有時,Thomas注意到對方還是會揹著自己和一個人偷偷聯絡。
從一些細節判斷,他斷定這個人和女友的關係非同一般。
果然,在第一集的結尾,憋不住的Thomas決定以情人節為由突襲女友家,給對方驚喜。
不料,卻在現場撞見自己被綠。
在整個第一集中,除了Thomas家中的畫能讓你依稀能感覺到他和比利時那位是同一個人。
真正有用的資訊不多。
如果沒看後面的劇情,單憑首集這拉垮的節奏和不明所以的碎片化敘事。
一般人的確很容易拉閘。
有趣的是,當時在看這部劇的時候,一個偶然的巧合給了我追下去的動力。
所以,我實際的追劇節奏,是從第三集開始,然後再倒回到第二集。
等到回過頭來仔細回味前三集的內容,發現編劇的野心好大。
果然,在成為餐廳老闆前,Thomas的確在歐洲生活過一段時間。
而這段時期,他也的確不是以畫畫為生。
相反,合夥行竊遊客才是他的主業。
陰差陽錯,後來他又撞見了此前聯合同夥偷竊過的Joyce。
這位Joyce不是別人,正是Thomas返港後結實的那位女友。
後來因為某種原因,二人自比利時一別後便再未見面。
這一別,就相隔二十年。
和首集一樣,在簡單交代Thomas的過往後,故事再次調換視角。
不過這次是把Joyce當主角。
從後來一些劇情可以看出,她的確揹著Thomas在和一個公務猿交往。
相比有品位懂情趣的Thomas,Ken的不解風情和幼稚經常令Joyce感到崩潰。
正當她為要不要甩掉男友而猶豫不決時。
和Thomas的時隔多年的意外重逢,堅定了她分手的決心。
然而戲劇化的是,就在她剛踢掉Ken不久,Joyce的爸爸就因為身患絕症暈倒。
第一個接她求助電話的不是Thomas,而是Ken。
這件事對Joyce的打擊很大,她看出了前者的自私後,只得再次轉投Ken的懷抱。
爾後不久,就出現了第一集結尾的那一幕。
關於這個Ken,第二集對其做了充分交代。
一三集那些關於比利時的閃回橋段,全都用到了Ken的過往中。
通過這段回憶,觀眾會發現Ken在和Joyce認識以前,是一個十足的媽寶男。
他母親的控制慾,強勢到近乎變態。
在這種環境成長起來的Ken,自小就培養出一種討好型人格。
這種人格對其隨後的成長施加的影響是方方面面的。
職場上,面試官嫌她不夠獨立;
情場上,女友嫌她不夠主動。
就是這樣一個看似老實呆板的人,身上卻埋藏諸多疑點。
比如在第四集,一個新角色忽然竄出來告訴Thomas,Ken是自己的父親。
這段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究竟從何而來,資訊量極大。
而第三集中,Joyce收到的那份針對自己的匿名辱罵信,也證實了背後有更深的隱情等待觀眾發現。
毫無疑問,這個隱情,直接指向Ken的過去。
最有意思的還不是這些懸念的設定,而是每集中埋下的諸多“邏輯悖論”。
仔細對比前後兩集,你就能發現這些刻意為之的細節背後,或許隱藏著更幽暗的真相。
比如,在以Joyce為主線的第三集中。
從她的立場來看,自己和Ken的初識不過是友人撮合的結果。
以老實人形象出現的Ken,在此過程中一直表現得很被動。
而到了以Ken為主線的第二集中,友人角色缺席。
二人直接以更自然的狀態交換了聯絡方式。
此外,在一些情侶爭吵和挽回的戲份上,兩集在同一情境的處理上也有明顯差異。
簡單講,就是對Ken前後不一的性格描寫,讓人摸不透這個人的真實情況。
▲主動搬走&被要求離開,孰假孰真?
因為是站在不同的立場看待同一件事。
編劇利用這種記憶碎片式的段落,表現了情感世界中人們評判彼此的失實和誤差。
畢竟,你相信什麼,看到的就是什麼。
站在自己的立場看對方的缺點,永遠都不可能找到自己的問題。
這個意義上而言,這種巧妙而隱晦的劇作手法,又讓《嘆息橋》多了一絲黑色幽默的成分。
以至於,途中我總是能想起老彭的《志明與春嬌》和《出埃及記》。
如果你是港劇愛好者,這部劇,放心大膽追。
但要小心,因為據追完的人評測。
內容過分真實。
如果你沒有戀人,那就更沒理由錯過。
打打疫苗,口嗨口嗨“呵,*人”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是做一個直面慘淡現實的王者,還是做一個逃避現實的青銅。
也許看完這部劇,你就會有眉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