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似乎所有當紅的明星都很喜歡在網上曬娃~

就像周杰倫每次上熱搜不是因為他終於又出了什麼新專輯,而是因為曾經酷到沒朋友的周董如今也變成了女兒奴、妻管嚴,每次曬老婆、兒女對網友們都是一次甜蜜暴擊。

明星們曬得多了,自然就讓人覺得別有用心,他們也的確憑自家寶寶的亮眼表現引領了一時的網路熱度,收穫了一眾吃瓜網友的目光。他們也是優寶撰稿靈感的源泉。

但我們依然能從中感受到絲絲幸福的味道,所以這份瓜優寶吃定了~我們總在強調家庭幸福,這份幸福感又從何而來呢?

“孩子懂事、家人和睦”、“婚姻美滿、衣食無缺”、“分工明確、精神富足”……解釋還有很多,但這些都只說出了結果,卻沒有說出如何才能做到的過程。

家庭幸福從何而來?

在最新一屆上海白玉蘭頒獎晚會中,孫儷攜作品《安家》入圍最佳女主角獎,最後惜敗,空手而歸,心中難免沮喪。

但卻被自家的“三個活寶”徹底治癒。

鄧超帶著兩個孩子盛裝等待,等等妹妹還精心準備一封信送給媽媽。

因為不知道頒獎結果,等等細心設立了兩個預案:一個是媽媽得獎的,一個是媽媽沒得的,一張放在左口袋,一張放在右口袋,到時候見機行事。

孫儷一上車,等等還“殷勤”地給媽媽倒開水,安慰媽媽。

鄧超更不用說,特地買了一束白玉蘭花送給妻子,鼓勵她:“等你回家,我的女主角。”

網友稱讚道:這是什麼神仙家庭,儀式感太足了!

可不,就連女兒掉了人生第一顆牙齒,孫儷也要放進準備已久的寶盒裡。

不止是鄧超、孫儷夫妻,很多明星的日常生活都很有儀式感,大到結婚週年紀念,小到一個早上為丈夫/妻子特別烹飪的西式早餐、一個早上出門前的親吻。

很多時候我們不願意去做,只是因為覺得都這把歲數了,還要學小年輕那樣多丟人啊。

這是國人老成持重的傳統思想,本也無可厚非。但幸福並不全靠這樣的儀式感來獲得,幸福隱藏在我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可怕的不是不去做這些“小事兒”,而是喪失對生活的觀察與追求。

生活需要有情趣

抗戰時期,梁思成和林徽因不得不隨校遷往大西北。面對簡陋的房子,兩人也沒有放棄生活的儀式感,把自己所學的建築設計運用在了他們住的小房子上。

屋裡裝飾太簡陋了,那就自己動手製作,林徽因帶著孩子去村頭淘點兒泥巴,自己燒製陶罐,沒有花,就去路邊摘幾朵。

原本房屋的後院有一條窄窄的土路,她又帶著孩子撿了許多鵝卵石鋪成一條曲徑通幽的小道,兩旁再種上竹子和幾顆高大的松樹,遠遠看去彷彿陶淵明覆行數十步的桃花源。

多年後,女兒梁再冰想起看到新裝修的房子時,她說:“那個瞬間,真的是整個家都亮了。”

大部分人的人生都是一地雞毛,古人如此,我們如此,明星也是如此,甚至他們的感情、婚姻經歷比我們還要坎坷得多。人生的苦難隨處可見,快樂卻需要自己創造。

這也是我們常說的面對生活的態度很重要,生活要有儀式感!

有些人喜歡這種分享自己人生的感覺,有些人則覺得人生不是過給別人看的,自得其樂足矣。

兩者都沒毛病,這兩種面對人生的態度也都很好,但也僅限於面對自己的人生。

當我們有了家庭,很多事情就不再是自己的事情,你可以佛系的對待生活,可你周圍的人必然也會被你影響。

小孩子期待過生日、過節,原因很簡單,因為這些日子讓人覺得與眾不同,會比平時更熱鬧、會有更多好吃的。

但如果父母從來不給孩子買生日蛋糕、新年家裡也從不粉飾、一切照常,孩子必然會對這些特殊的日子失去興趣,失去本該在這些日子留下的特殊記憶。

當他逐漸長大,回憶起過往的人生,你覺得他能想到些什麼?

當一個人處境艱難時,往往會變得懷舊。這是科學研究得出的結論,因為回憶美好的時光可以有效對抗抑鬱和焦慮,會讓人對生活重新燃起希望。

這裡就有人要說了,哪怕我的生活沒有太多儀式感,我也可以用我成功的事業去代替啊。更有人會說,貧賤夫妻百事哀,沒物質談何精神呢?

匯豐銀行曾經做過一項全球調查結果顯示,51%的東亞家長認為,社會地位比子女的快樂幸福更重要。

然而有70%的美國家長認為,子女的快樂幸福比社會地位更重要。

如果有一天,孩子選擇去從事一個讓他快樂,但不一定能提供優越生活的職業,很多家長會覺得成就感不足。

我們可以試著問自己,讓我們感到失望的,是因為孩子真的處於一個潛在的“不利”環境嗎?

還是因為他們所做的選擇,不符合我們對他的人生期待呢?

孩子終將要成為自己人生的主人,父母之愛就是要懂得,如何在孩子的人生裡逐漸退出。

這種“退出”並非不參與,而是換一種方式去愛,把過去類似聚光燈下的愛,逐漸轉變為觀賞他們在自己人生的舞臺上表演。

每個人的人生都有自己的一個“巔峰”時期,巔峰過後本該激流勇退享受成果,但很多人卻無法判斷或不願承認自己巔峰已過,還在不斷追求著更高的社會圈層。

在慾望與痛苦中不斷徘徊掙扎,就像父母不懂得何時退出孩子的人生舞臺,不幸也必將伴隨孩子的一生。

懂得放手,才能成就幸福

話題似乎扯得有點遠了,其實生活的儀式感和父母懂得放手這兩者之間也不無聯絡。

一位媽媽分享了她與孩子的故事:

小兒子很喜歡畫畫,大兒子很喜歡彈琴,但他們沒堅持多久,就想放棄了。

媽媽發現,兩個兒子都喜歡玩遊戲,明明很無聊的遊戲,卻玩得津津有味。大兒子說,他也覺得無聊,但每次遊戲升級後的酷炫畫面,讓他覺得自己成了大贏家。

媽媽受到啟發,她請小兒子送自己一幅畫,然後把畫裱起來,掛在牆上。小兒子的臉上滿是喜悅,第二天,他又畫了一幅畫給媽媽,媽媽照樣把裱好的畫掛在牆上。

慢慢的,家裡多了一面絢麗多彩的作品牆。

媽媽在大兒子的房間裡佈置了觀眾席,每天和小兒子一起觀看哥哥的演奏,在他們的掌聲與歡呼聲中,哥哥彈得越來越好,越來越自信。

很多時候我們想不到這類方法,不是因為我們自身缺乏對生活的儀式感,更不是我們對孩子不夠重視、不夠支援。

而是我們把目光太多聚焦在孩子“自身”的問題上了,一個懂得放手的父母才更容易發現造成這些問題的“外在”原因。

知乎上有這樣一個問題:儀式感對於孩子來說到底有多重要?

其中一條高贊回答是:孩子真正需要的不是儀式感本身,而是身邊人的關注,以及自己動手的成就感。

儀式感的根本,是建立孩子對生活的期待。而懂得放手的父母,才能讓孩子自己去面對人生。

我們常常想,維持家庭幸福的秘訣是什麼?

其實沒什麼訣竅,只要這個家庭能夠一代代傳承他們的儀式感,幸福感就會一直維持下去。

孩子的人生也許會有很多坎坷、不幸,但一個幸福的家庭氛圍卻能為他帶去面對困難的勇氣和希望。

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馬牛。父母對待生活的態度,已是送給孩子人生最好的禮物。

願每個孩子都可以得到善意的對待!

9
最新評論
  • 《海王》“黑蝠鱝”扮演者跳槽漫威 將主演漫威新劇《奇蹟人》
  • 《浪姐2》四位姐姐造型,王鷗女人味十足,周筆暢穩坐冠軍寶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