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武門、迷蹤拳對於80後的一代人,是無法替代的回憶,而我們更早接觸到的版本,更多的是來自於電視劇、連環畫而非電影。關於精武門中,最讓觀眾記憶猶新的人物,非霍元甲的徒弟陳真莫屬。在電視劇的版本中,樑小龍版本的陳真是無法超越的經典,但是如果回到大銀幕上,最經典的兩個版本的陳真,肯定是李小龍版本的和李連杰版本的。
其中在1972年上映的《精武門》,是陳真首次登上大銀幕,這部影片的故事,是有香港四大才子之稱的倪匡為李小龍量身打造的。這部影片是李小龍主演的幾部功夫電影中,故事的邏輯性最為完整的,也是最能表現民族精神的。而這部影片的成功,也將陳真這個嶄新的民族英雄帶到了大銀幕上。因為這部影片從創作之初就打上了李小龍的烙印,而當時的李小龍,正因為他的功夫電影紅遍香江,威震全球。所以倪匡在創作這部影片的故事時,很大程度上參考了李小龍的部分經歷。
李小龍在返回香港發展之前,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混跡在美國的好萊塢,一方面他為了實現自己的功夫夢,將中國傳統武術在異國他鄉發揚光大,一方面他渴望憑藉自己的真功夫在好萊塢能夠打出名堂,功成名就。但是相當長的時間裡,李小龍並沒有得到好萊塢的重視,他們更多地將李小龍當作是一種技術上的輸入,並不給他真正成名的機會。他在好萊塢,更多的是客串一些小角色,擔任影片的幕後製作。而多年在異國他鄉拼搏奮鬥的經歷,也讓李小龍對民族情懷有了深度的認識,所以在倪匡創作的《精武門》中,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一個100年前的民族英雄,同樣也是李小龍內心關於民族情懷的深刻感受。
陳真最初的形象就是這樣被塑造出來的,倪匡潤色,李小龍演繹,並最終獲得了觀眾強烈的認可。相對而言,李小龍塑造的陳真這個人物更為直接,他為了報殺師之仇,為了雪國仇家恨,在整部影片中,帶著滿腔的憤怒,直到影片結束時,他對著外國人無數的槍口縱身一跳,用生命完成了最後的怒吼。
在扮演陳真時,出生於1940年的李小龍剛好31歲,而巧合的是,在22年之後,李連杰在《精武英雄》中出演陳真這個角色時,也正好是31歲。但是兩個年齡相仿的功夫巨星,所塑造出的陳真這個人物卻差異性很大。相對於李小龍版本陳真的剛毅、勇猛,顯然李連杰版本的陳真的經歷要更為複雜曲折,並且缺少李小龍在銀幕上的那種霸氣。這種差異源於兩個人不同的人生經歷,以及對功夫的理解。
李小龍在主演《精武門》時,剛剛成名2年的時間,他在這之前的職業除了是一名演員,還是一名以實戰為目的的武術家。所以在《精武門》這部影片中,李小龍繼續延續了他之前的武打風格,一招一式除了追求動作上的美感之外,李小龍還在影片中,還著力的表現出他對功夫實戰的理解,所以整部影片的打鬥場面,李小龍都非常的有投入感。不僅如此,這其中關於“東亞病夫”,“中國人與狗不得進入”的橋段,也將民族意識演繹的淋漓盡致。
再看李連杰的《精武英雄》時,我們就會發現,這部影片中除了表現民族矛盾外,較之前的《精武門》又加入了中西合璧的成分。這對於李小龍版本的陳真是一個顯著的變化,並且這個版本中,陳真還多了一個日本女朋友,以及一個日本的忘年交,武術知己。在李連杰的版本中,武術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特色,更具有包容性。在中國武術的基礎上,陳真可以吸收西洋拳,在出國留學的過程中,也可以找一個日本女朋友,在切磋武術的時候,也可以和異國的對手惺惺相惜。
之所以有這樣的變化,也和李連杰早期的經歷是有關的。和李小龍不同的是,李連杰很小的時候就已經成為了全國的武術套路冠軍,早年成名的經歷,也讓他得以參與了很多國際表演,在這個過程中,李連杰感受到了武術其實是一個很好的國際交流的媒介,在很多的場合中,武術也是不分國界的,可以更具有包容性。這個過程中,通過武術的交流,李連杰感受到的更多的是外國人對中國人的不同於李小龍的感受,這也使得《精武英雄》這部電影中,李連杰通過功夫,展現出了一個更具有包容性的大國風範,
但是兩個故事中共通的,是在陳真身上體現的民族精神。兩個版本中的陳真,對於家國,對於民族,都具有一種犧牲精神。但是兩個故事的結局卻設定的又有不同,李小龍版本的陳真,在影片結尾時,陳真勇敢的一躍,迎向了槍林彈雨,而李連杰版本的陳真,則走上了新的征程。這兩個不同的結局,其實是兩種保家衛國不同的方式。相對而言,李小龍版本的陳真更為壯烈,激憤,而李連杰版本的陳真,則更為沉穩,內斂。
兩個陳真版本的不同,除了兩位主演人生境遇和對功夫理解的差異外,還有就是兩不影片的創作背景相差了20多年,而經過了這20多年的奮鬥,中國人在世界的地位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1994年的時候,無論是經濟、文化、科技等競爭力上,中國的地位在國際上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所以在這個過程中,無論是國人還是外國人,都我們國家地位也有了很大的改觀,所以李連杰版本的《精武英雄》中,有了更多的包容和理解,這其中除了有中國武術的博大精深之外,也是我們一個大國風範的態度。
兩部影片在武打風格上,李連杰的動作風格顯然缺乏霸氣,這其中主要的原因,還是李連杰以套路出身,他的武打動作更為講求藝術美感和韻味。李小龍的動作則是以實戰為主,他本人又是一個以實戰為目的的武術家,所以無論在動作的實用性上,還是在搏擊狀態的投入上,李小龍版本的陳真,顯然就是一個真正進入了搏鬥狀態的鬥士。配合上李小龍特有的吼叫,陳真在銀幕上的形象霸氣十足,熱血沸騰。
雖然李連杰版本的陳真的打鬥設計的也非常的精彩,特別是和周比利、倉田保昭、錢小豪幾場驚豔的對打,但是李連杰的打鬥更像是一種設計好的表演,而不具有那種搏擊狀態的連貫性。這一點不僅僅是李連杰,即使放眼整個電影史,也很少有能夠比李小龍對搏擊理解得更到位的電影明星,這也是李小龍的影片,在多年之後依然能夠熠熠生輝的主要原因。
雖然兩個人都是31歲的時候出演的陳真,但是李小龍當時剛剛成名,而李連杰則已經憑藉《少林寺》成名多年。所以兩個人當時的心境落差還是很大的。又因為兩個人早年和外國人不同的打交道的場景,其中李小龍是靠著辦武館,當武術指導,真打實拼,而李連杰則是代表國家,一個武術冠軍的身份對外交流。所以兩個人對功夫,對民族,不同角度的感受,也都被他們融入到了陳真這個角色中。相對而言,李小龍的陳真更加的霸氣、剛毅,而李連杰的陳真則更為內斂、靈動。兩個人不同的風格,也表現了功夫的不同特色,並且也和他們所在的年代的整體社會氛圍有關。
李小龍和李連杰版本的陳真都非常經典,但是如果非要分一個優劣的話,畢竟李小龍是開創者,並且李小龍的功夫更具有真實感,所以相對而言還是李小龍版本的陳真更為經典。而作為後來者,李連杰在李小龍的版本之上,有了成功的嘗試和創新,併成為一代人的回憶,同樣值得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