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電影總票房在春節檔的助力下突破百億,與此同時,觀眾對電影票“貴的離譜”的抱怨也引發關注。
不少網友吐槽今年春節檔的電影讓人看到價格後“望而卻步”,繼而指出票房一路攀高的原因只因抬高票價衝資料,這讓好看的中國票房陷入輿論漩渦。
截至2月19日上午10時,中國電影市場2021年度總票房(含預售)突破125億元人民幣,觀影人次達2.83億次。《你好,李煥英》、《唐人街探案3》、《刺殺小說家》等7部春節檔電影總票房已超過80億元人民幣。
其中,《唐人街探案3》成為觀眾“首當其衝”吐槽高價票的靶子,有網友表示“花100多元看《唐探3》,是因為可以坐在劉昊然的腿上看電影嗎?”
事實上,影響電影票房的兩個至關重要的因素是由“觀影人次” 與“電影票價”構成,今年春節檔電影的高票房與高票價固然有著一定的聯絡,但同時也不能忽略的是社會激增的觀影需求。
一方面,“春節看電影”已成為了中國社會的一種“潮流”。在此期間,電影市場的觀影需求急劇增加,為此,更多優質電影選擇在“春節”這個特殊的時間段上映。考慮到經濟學模型中的“供需定理”,也就意味著觀眾對電影需求的增加將帶動電影票價的上漲。
並且,由於疫情的防疫工作,今年大力推廣“就地過年”政策,將很大一部分人留在了一二線城市,在某種程度上無形增加了當地的觀影需求,也對電影票價的推高起到了“順水推舟”的作用。
另一方面,從電影票價來講,這並不是首次出現因電影票漲價而帶來非議的春節檔。
近年來,春節檔電影票價都有著不同程度的漲幅,2019年2月4日除夕至2月10日的春節檔票房超過58億元,同比增長1.4%,但觀影人數卻同比去年下滑10.3%。究其原因,竟是票價的上漲拉高了整體票房,這讓“電影票自由”在當年成為了像“車釐子自由”一樣的“新晉網路用語。
2020年初因疫情影響,大部分影院經營面臨的巨大虧損坑洞急需填補,尤其是錯過了2020年春節檔、情人節等黃金檔期,讓電影業態瀕臨崩塌。
即便2020年下半年影院重啟,但仍因疫情防控限制上座率等客觀因素,觀影人數並沒有因影院復工而有明顯迴轉。
著眼於今年的春節檔,無疑是電影行業重振旗鼓的時機,從業者繼而將這些巨大的壓力交予到“高票價”身上,寄希望於票價,從而解決當務之急也是展現出電影業態的某種無奈之舉。
但從另一個角度上看,電影作為具有大眾屬性的娛樂活動,如今卻被打上了“奢侈品”的標籤,無異於是將電影行業的發展置於無比尷尬的境地,即使電影能夠做到傳遞能量的作用,但作為磁場本身的影院卻不能為此提供能量,實屬是一種遺憾。
影院作為聯結人與公共空間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僅為觀眾提供了獨特觀影感,更是作為一個將個體與群體重新聯結的橋樑。觀影者在封閉的空間內被視覺化的影像所觸動,進而形成一種情感共鳴,並且在某種程度上打破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隔膜。
在擴內需促消費的當下,短期內,春節檔電影票的漲價可以被理解,如果票價真貴的離譜,大可將看電影的行程靈活的往後調整。
然而值得思考的是,如果為了追求高票房而一味地漲票價,觀眾還能守住這個共享社會空間所帶來的獨特的集體性獨自觀影感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