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扶貧電視劇《山海情》熱播,觀眾從第一集便被土得掉渣的馬喊水(張嘉譯飾)和李大有(尤勇飾)強烈吸引,此後更被劇中那些平凡百姓和與他們同命相連的扶貧幹部所感動。網上好評如潮,形成了近幾年少見的追劇熱潮。
《山海情》對觀眾的吸引力,就在於這部電視劇與一段時間以來冗長刻板的“主旋律”影視作品不同,它沒有刻意地去宣傳黨的偉大和政府對百姓的“恩惠”,沒有令人膩煩的“報恩”誘導,雖然也是表現國家層面扶貧開發重大戰略舉措的“宏大敘事”,但是電視劇只把黨和政府的政策主導作為故事演繹的宏大背景,牢牢把握“平民視角”,聚焦西部荒原戈壁沙灘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揭示他們的貧困,記述他們的堅忍,展示他們的頑強。透過平民化、生活化的再現與塑造,精心刻畫了一群在戈壁荒灘艱苦勞作、不懈奮鬥、可敬可愛的農民群眾。在這同時,透過奮鬥在扶貧一線的基層幹部和科技工作者的艱辛工作歷程,將國家東西部對口支援扶貧戰略具體化、形象化,真實展現了寧夏貧困地區改變面貌走向富裕的時代變遷。
《山海情》的成功,主要取決於人物形象的塑造。“人民創造歷史”——人物自然是《山海情》的表現核心。在這部電視劇中,沒有俊柔甜糯的“小鮮肉”,沒有花枝招展的“天仙女”。從湧泉村到閩寧鎮,劇中人物一個個像是“從土裡長出來一樣”,與西海固農村百姓一樣的“高原紅”臉膛,一樣的西北方言,一樣的布衣舊衫,一樣的淳樸粗放。正是這樣一群生動飽滿的西北農民和基層幹部形象,吸引了觀眾,震撼了人心。
黃軒飾演的馬得福,面板黝黑、頭髮凌亂、嘴唇燥裂、眉眼乾澀,但他目光明亮,信念堅定,做事有衝勁、有韌性。作為“貧瘠甲天下”的西海固農家子弟,他十分清楚家鄉的貧窮狀況,瞭解山區農民生存的艱難。他很幸運地能夠讀完中專併成為一名基層幹部,因而比父輩具有更開闊的眼界,更超越的理想,更強烈地改變家鄉面貌的願望。他受派回鄉跟隨張主任從事扶貧工作,在吊莊移民過程中,問題一個接一個,困難一重又一重。他一個挎包一輛腳踏車,不知疲倦地走村串戶,四處求人,軟磨硬泡,操持勞作,講政策,作動員,求通電,爭灌田,推銷雙孢菇,鼓勵青年外出打工掙錢……他想的、盼的、操心費力所爭取的,都是村民生存的希冀與期望。正是由於有這樣的子弟後生獻身家鄉,有這樣的基層幹部帶頭領路,世代受窮的西海固農家,才能從湧泉村一步步走向閩寧鎮,走向玉泉營,擺脫貧困,走進新生活、新時代。
張嘉譯飾演的湧泉村“代理村主任”馬喊水,鬍子拉碴,破衣爛衫,眉頭皺成個疙瘩,歪斜地戴著帽子,嘴裡叼著樹葉說粗話,大嗓門,衝脾氣,輪著棍棒打兒子。他對吊莊移民也不夠理解,心存疑慮,但在扶貧辦張主任和得福進村動員群眾時,他還是恪盡“代理村主任”職守,忙前跑後地配合,大喇叭宣傳,開會動員,並帶頭搬遷。他期望兒子能到縣機關安安穩穩地做個“官兒”,但當兒子一頭扎進鄉村勞心費力開展扶貧工作時,他除了支援配合,內心也有幾分欣喜,幾分自豪。但是,他對當了“官”的兒子蛻化為與群眾離心離德的“官吏”是保持高度警惕的——到吊莊移民後期,閩寧鎮建設基本完備,湧泉村要落實整村搬遷,老年村民故土難離,找各種理由不願離鄉。得福氣忿於部分村民的冥頑不化,抱怨說“難怪有人說他們是刁民”。馬喊水聽了,立時雷霆震怒,掀了桌子,摔了碗,黑著臉警告兒子:“我給你把話說了,以後再從你嘴裡說出刁民這兩個字,你就從家裡滾出去!”這幾句話,體現了他作為平民百姓內心隱含的強烈自尊和人格尊嚴,也是給當了鎮長的兒子敲響的第一聲警鐘。那種對故土的熱愛、對鄉親的深情、對兒子的期望一下子爆發性呈現,立體地塑造了一個粗糲、魯莽、憨厚、率真而又熱心的西北老村長的形象。
尤勇飾演的村民李大有,皮糙肉厚,不僅臉膛黑,連腳杆子都是黑紅帶土的。他好面子、暴脾氣、燒房子、打兒子、挑頭鬧事、耍賴動粗、說風涼話,還愛顯擺,粗魯中又帶有幾分狡黠。由於思想守舊,他寧願困守山村吃“救濟糧”也不願移民搬遷,到了遷居地又帶著首批吊莊戶逃回湧泉村;馬得寶種植蘑菇成功,他偷拿幾個塞進褲袋裡,回家放整個的在鍋裡翻炒;因為蘑菇滯銷,他放火燒了自家的菇棚;為了麥田澆水,他挑頭鬧事……但他熱心腸,耿直,質樸,善良,對土地莊稼愛得深沉,對擺脫貧困熱切向往。他就是那些樸實、善良、能吃苦,但也有些愛貪小便宜、耍小聰明的小農形象的代表。鄉里村落中,不乏李大有這樣的莊稼漢。在不帶偏見的人們眼裡,這樣的莊稼漢不僅不讓人討厭,還感覺真實、親切、甚或有些可愛。
祖峰飾演的白校長,儒雅溫和,沉默寡言。他年輕時由浙江到湧泉村支教。後來,因為捨不得那裡的孩子,選擇留在山村紮根,默默付出,勤勤懇懇地教書育人。他知道,只有普及教育,才能阻斷代代相承的貧窮與困守;只有接受教育,才能讓孩子們獲得知識,開闊眼界,樹立遠大理想。知識可以改變人的命運,要改變窮困山區戈壁荒漠的面貌,也少不了知識的力量。他一門心思只想讓孩子多讀書,走出大山,擺脫命運的羈絆,將來有“大出息”。正因為如此,他在湧泉村辛勤教書二十餘載;他辭去在教辦的工作,跟隨吊莊移民來到金灘村,在一窮二白的校址上開班教學;為了勸阻在校學生輟學打工,他走家串戶勸導學生家長,騎著腳踏車攔截公交車,跟教育局長較勁兒;他心心念唸的,是要整修學校那凹凸不平的操場,是想讓孩子們穿上整齊的校服參加縣裡的歌唱比賽。為此,他“違規”賣掉了福建捐助給學校的電腦;在縣裡組織的歌唱比賽中,他也不再“尊重規則”,不僅讓金灘村學校所有學生都參加合唱,還未按比賽規定的曲目,指揮學生唱起了那首表達熱切向往的《衝(春)天在哪裡》。孩子們充滿激情放縱天性的歌聲,雖然發音不規範,聲調不準確,卻唱出了生機勃勃的原始生命力,唱了山裡娃對美好生活的憧憬,震驚了全場,感動了全場,也感動了白校長。在臺上激情指揮的他,為自己學生們的歌唱,高舉雙臂翹起了大拇指……但是,白校長不懈追求的“百年樹人”的遠大目標,與現實生活中的短期收益是衝突的。因此,常常得不到村民甚至政府工作人員的理解。他把學生輟學打工“掙大錢”視為“糖衣炮彈”,不僅學生家長對他冷眼相向,就連他最得意的弟子馬得福,也與老師的觀點頗不一致。白校長是清醒的,但他也是孤獨的,他的孤獨就在於他著眼未來,追求長遠。最後,他被撤銷了校長職務。面對撤職檔案,他無動於衷。但是,在聽到教育局發文規定:“凡在校學生,無論年齡是否滿十六週歲,一律不許輟學打工”時,他欣慰地笑了。像這樣為了教書育人孜孜以求默默奉獻的老教師、老校長,在我國經濟困難的時期和地區多有所見。凡是經歷過生活貧困求學艱難地上了歲數的老一輩人,對此都有深刻的記憶……
黃覺飾演的凌一農教授是福建省派往寧夏幫助發展菌草蘑菇栽培產業的專家。他與掛職扶貧的陳副縣長來到閩寧村,那位尾隨他們許久、只為給患病的丈夫討要一把“改善生活”的青菜的村婦,使他受到很大觸動,也更堅定了幫助群眾脫貧致富的決心。他嘔心瀝血,殫精竭慮,向村民傳授蘑菇種植技術,不僅與村民一起打坯壘牆蓋棚,還親自鑽進又悶又臭的菇棚操作示範。在蘑菇種植成功後參與推銷,開拓市場。蘑菇滯銷後,他擔心價低傷農,自掏腰包墊了幾萬塊補貼差價,還奔走全國各地,幫菇農尋找銷路。他的團隊中曾有人抱怨:種蘑菇是我們的工作,賣蘑菇是我們的分外之事,我們不該管。凌教授當即斥責:我們是來解決農民的問題,不是來當甩手掌櫃的!凌教授出錢出力保護菇農利益的行為,讓那些壓低價格收購蘑菇的不法商販恨得牙根發癢,他們威脅並圍毆凌一農教授。身為高階知識分子、世界知名專家的他,竟毫不畏懼,“該出手時就出手”,在與不法商販搏鬥過程中光榮負傷。他一心為民的責任擔當贏得了群眾的信任與擁戴,到他完成任務即將離開時,眾多的村民都帶著自家特有的“禮品”,成群結隊地前來歡送他……像凌教授這樣具有悲憫情懷心繫百姓的科技工作者,永遠是百姓最歡迎的專家、農民最需要的教授、時代的驕子!
熱依扎飾演的李水花,也以對家庭的擔當、人性的堅韌收穫了眾多觀眾的眼淚。
水花與馬得福青梅竹馬,本來是一對情投意合的戀人。她從小品學兼優,如果不是因為貧窮,也許能考上比馬得福更好的學校,踏入豐富多彩的人生之路。然而,家鄉的貧窮和父輩的愚昧羈絆住了她邁向新生活的腳步。為了一口水窖一頭驢,父親把她許配給了鄰村從未謀面的男人。水花並不甘心地安排,她也曾與三個小夥伴一起外逃另謀生路,然而最終她還是放心不下窮困潦倒的父親,返回湧泉村,面對著眼裡閃著愛戀火苗的馬得福和眾鄉親,她跪倒在父親面前,說:我嫁…… 婚後,她死心塌地地跟著丈夫安永富過平常日子,永富卻為了給她挖一口水窖而受傷致殘。青梅竹馬的愛情無疾而終,平常日子的婚姻卻又面臨絕境。雪上加霜的災禍,落在脆弱女人頭上,也許只會造就一個新的“祥林嫂”,然而堅韌頑強的水花,卻能從曲曲折折磕磕絆絆的山路溝坎兒,一直走到柳暗花明的金水灘。
丈夫殘疾,孩子幼小,窮苦的日子,水花撐起了這個家;一架板車,拉著丈夫和孩子,七天七夜走了四百多公里,來到改變命運的新起點;跟著得寶在菇棚裡辛苦勞作,不圖掙錢,只想學會種菇的技術;種菇成功,小有積蓄,便開設零售商店直至發展成小型超市;不棄不離,挽救了企圖自殺的丈夫,給了他生活的信心,並最終讓他站了起來;將對得福的愛深埋心底,把握分寸,理智相處,面對現實,從不覬覦不屬於自己的情愛與幸福。水花有一種溫柔的堅定,除了初見得福時的那幾顆淚珠,再苦再難,她在人前更多的是微笑——微笑著承受困窮,微笑著持家謀生,微笑著抬頭邁步,微笑著艱難前行……笑中帶淚、苦中求甜,她體現出的是貧困中的美好、逆境下的堅強,苦難中的執著,道德上的堅守。
這一對曾經的戀人:得福是在扶貧建設中,奉獻自己的力量;水花是在家庭生活中,成為鄉鄰的典範。
《山海情》塑造的人物都是那樣的真實、鮮活、生動。嘔心瀝血一門心思帶著鄉親們脫貧致富、最後以身殉職的張樹成書記;盡職盡責掛職扶貧的陳金山副縣長;樸實務實作風紮實的楊縣長;福建省援助寧夏扶貧的吳月娟主任;吃苦耐勞敢闖敢幹的得寶,純樸聰慧有進取心的麥苗……正是這樣一批普普通通、“切切實實,足踏在地上”的人,用自己的青春與熱血、犧牲和奉獻,經過二十多年的奮鬥,把國家扶貧開發宏大戰略規劃一項項落實,一步步實現,改變了荒漠戈壁上鄉親們的生活和命運,開創了一個新的時代。
《山海情》真實記錄了一個時代,記錄了在時代大背景下艱苦卓絕默默奉獻的一群普通人。透過這樣一群人,展現了民族的希望、頌揚了民族精神,反映了時代的偉大變遷,謳歌了扶貧開發的千秋偉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