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黑澤明從業半個世紀的電影生涯中,雖然總共拍了31部電影,但他對於日本電影史上,乃至世界電影史上,都有著巨大的成就。
在世人眼中,他是日本電影的象徵,他是跨越國界的電影人,可對世界電影人來說,他更是一代宗師。
可以這麼說,沒有黑澤明的電影,就沒有當代眾多著名電影人的今天。
加西亞·馬爾克斯曾被問及《百年孤獨》是否能被改編成為電影,但他遺憾地說,這部小說只有黑澤明才能拍成我心中的那個樣子。
他的影迷不只有加西亞,還有知名導演賽爾喬·萊翁、山田洋次、弗朗西斯·科波拉,馬丁·西科塞斯、喬治·盧卡斯、史蒂夫·斯皮爾伯格、宮崎駿。
還有我們中國很多導演,比如張藝謀、陳凱歌、吳宇森、徐克、杜琪峰等,他們在創作都深受黑澤明的影響。
如果沒有黑澤明,就沒有享譽世界的《美國往事》,《教父》,《星球大戰》,《侏羅紀公園》,《天空之城》,等等…
受到黑澤明啟發的不僅還有一眾電影人,還有奧斯卡,之所以奧斯卡有“最佳外語片”獎項,也是因為黑澤明。
有影評人這樣說:“如果說電影史好比一棵參天大樹大樹,那麼眾多的電影人是枝,而黑澤明屬於幹。”
如今黑澤明已經離開我們20年了,再次重溫黑澤明曾經的老電影,依舊讓人感覺意義深遠,讓人忍不住一遍又一遍地欣賞。
或許他的電影已經脫離了影視範疇,成為偉大的藝術品,而他本人,更是值得世人永遠記住的大師。
縱觀黑澤明一生中的31部作品,得知他非常擅長用古裝片來表現複雜的情節和心裡。
其實這與他出生的環境和當時電影的時代背景息息相關。
1910年3月23日,黑澤明誕生於日本東京的一個武士家庭。黑澤明是家裡最小的孩子,他的父親是一名軍隊教官,所以對待孩子們格外的嚴格。
在黑澤明自傳《蛤蟆的油》中黑澤明對於父親寫道“父親的教育方式純粹是斯巴達式教育,要求極其嚴格。”
正是在嚴格要求下,讓黑澤明從小養成對待任何事物都嚴謹的性格,他到了小學五年級,開始接觸劍道,那時候每天早晨天不亮他就踏上自己的木屐,到附近的落河道場練習,一練就是一個多小時。
至於黑澤明日後的電影中為何以“武士形象”頗多的原因,大多數是源於父親的影響。
在他童年的印象中,父親就是他電影中的那個“武士”。他父親經常梳著武士的髮髻,不論是做什麼都非常嚴謹,兒時的黑澤明吃飯不合規矩,都會遭到父親訓斥。
雖然黑澤明的家教非常嚴格,但對於文化追求方面卻並不如此,相反,很是開放任由孩子們發展,兒時,黑澤明的父親經常帶著他去電影院,要說黑澤明是何時才對電影產生濃厚興趣的呢?大概就是那個時候,在一家專門放映外國電影的影院中,黑澤明看了很多武打片,還有很多表現男子英雄氣概的電影。
因此,在日後我們看黑澤明的電影,始終有一條主線,它詮釋了美醜與善惡。
兒時的他雖然懵懂,但也明白這世上的邪惡始終都有力量,而善則不然,善大多數時候力量都是匱乏的,必須經過一番功夫才能戰勝邪惡,這也是他一生都歌頌的東西。
從那時起,黑澤明已經知道自己未來要走的道路。不過在成為一名導演之前,黑澤明原先的打算是成為一名畫家,只不過黑澤明因考試失利並沒有考上美術學校,不過這倒給了黑澤明很多自由學習的機會。
後來因為日本社會動盪,再加上黑澤明家日漸衰落,已經沒有能力為黑澤明購買昂貴的顏料和筆,索性在學習繪畫之餘,他開始學習文學以及任何與之有關的事物,包括電影。
其實真正讓黑澤明開始踏入電影行業的還是因為他的哥哥,當時他的哥哥是給電影院寫上映說明的,後來擔任電影解說人。年輕的黑澤明對哥哥尤為崇拜,但凡是哥哥推薦的電影他都會看。
此時此刻,黑澤明心中是搖擺不定了,他不知道是要繼續從事美術還是轉入電影行業,直到黑澤明發現他的審美與時代格格不入時,他才漸漸對繪畫失去了興趣。
畢竟在動盪的年代,任何藝術都要傾向於時代,與真正的美大相徑庭,人們要的也只是將藝術作為思想的引導品,而非純粹的欣賞。
到了1935年,黑澤明等來了P.C.L(東寶電影製片廠前身)電電影製片廠招考助理導演的啟事。
準備了一年之後,他從500多名應徵者中脫穎而出,這是一名日本大導演山本嘉次郎也格外欣賞這個年輕人,並正式收他為徒,黑澤明在此時此刻才正式踏上他的電影之路。
在做學徒期間,黑澤明幾乎什麼都做過,他當過洗印工,跟隨劇組搬過錄音機和攝像機,佈景沒有弄好還要搭佈景,在缺人的時候甚至當其他演員的替身和不露臉的群中演員。甚至還有電影后期配音工作他也要兼任,正式經歷了,漫長的學徒期,才為他後來做導演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他的處女作《姿三四郎》,也是在那個時候拍攝成的。
《姿三四郎》上映後,一下子火了起來,在當時正值戰爭時期,百姓們很久都沒有看過如此精彩的電影,不論是打鬥畫面還是電影的意義都令人眼前一亮,這部電影也讓默默無聞的黑澤明變得被人熟知。
將黑澤明推向世界電影舞臺的一定是他的《羅生門》。不過《羅生門》的成功也並非一帆風順。
這部電影的成功恰恰跟黑澤明的電影之路一樣,經歷了一系列輾轉,非議,蟄伏等等。
如果不是因為義大利電影人斯特拉米·傑莉女士的推薦,《羅生門》這部電影也許就沒有機會走向世界。更不會有黑澤明憑藉這部電影拿下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
1951年,《羅生門》在日本全國公映之後,竟然受到了強烈質疑,沒有一個人能明白黑澤明究竟拍的是什麼,由於票房口碑都不理想,這部電影在當時差不點被強制退線。
禍不單行,在《羅生門》之後,黑澤明的另一部電影的票房也慘淡不已,那時候黑澤明選擇暫時放鬆去釣魚,每天坐在岸邊等待魚兒上鉤,日子就這樣一天天的過,直到有一天,他釣魚回到家裡。
看見老婆非常激動地跑出來迎接他,然後對他說:“恭喜《羅生門》得大獎啦!”
一頭霧水的黑澤明才知道自己的電影參加了威尼斯電影節,這一切還得歸功於斯特拉米·傑莉女士,並且讓這部電影參加競選,《羅生門》獲此殊榮對日本電影業來說是個巨大的振奮。
這部電影的出現,讓全世界對於日本武士形象有了深刻的印象,更讓黑澤明結束了自己在電影界不溫不火的時期。
但黑澤明的成功源自於他的細膩和銳利,再加上兒時的高標準讓他對電影有著強烈的個人色彩。
曾有人回憶說:“為了讓一個長鏡頭一氣呵成,黑澤明會一直不停拍,這讓演員們都捏了一把汗,生怕導演不滿意,在和黑澤明拍戲的過程中,現場的每個人都緊張兮兮,甚至連副導演都不知道黑澤明要的究竟是什麼?因此每個人都很迷茫。”
終於黑澤明離開了東寶,正巧好萊塢福克斯公司也主動找到了黑澤明,後來因為團隊合作問題這段合作也沒持續幾年。
1970 年,黑澤明拍了第一部彩色電影《電車狂》,但這部電影的票房卻非常慘淡,當時很多人都覺得屬於黑澤明的輝煌時代要落幕了,也難怪很多人會這麼想,此時此刻的黑澤明已經60歲了。
因為接不到工作,讓黑澤明徹底走入谷底,再加上媒體的漫天指責稱黑澤明是造成日本電影衰敗的源頭,但清楚事情本質的人都知道,當時的日本經濟飛速發展,人們的精神寄託已經從電影轉移到了電視,這不僅僅是黑澤明電影票房不夠理想,更是日本電影的整體衰敗。
在幾年的沉寂和修養後,黑澤明再次出發。隨著 1975 《德爾蘇·烏扎拉》和 1980 年前《影子武士》的獲獎,那個黑澤明又回來了。
特別是《影子武士》,這部重新整理當時日本票房紀錄。
之後,因為《亂》和《夢》這兩部電影再次讓他的事業上升到另一個臺階,最令人欽佩的是,黑澤明此時已經80歲了。
同年,他獲得了電影人的最高成就“奧斯卡終身成就獎” 一直到1998年,黑澤明因腦中風在東京逝世。
回首黑澤明為這個世界留下的電影,雖然大部分都是武士形象,但他們身上表現出的責任感,使命感,以及面對困難時候做出的自我犧牲和慷慨無畏的精神,足以令全世界產生強烈共鳴。
“從我身上減去電影,我的人生大概就成了零。”這是黑澤明對自己最好的詮釋。
黑澤明的一生,是持續不懈拍電影的一生。他為自己喜歡的事努力了一生,也用自己的行動踐行了電影中的那句話:請為自己真正重要的東西好好地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