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主旋律電影,通常兩種拍法。

一種按紀錄片拍。用巨集大嚴肅的筆觸描繪國家成就,展現偉人風采,觀感類似於電視新聞紀錄片。沒有更深入真實地挖掘故事和人物,缺失電影感。

《建國大業》《建黨偉業》皆為此類。

《建黨偉業》海報

一種按型別片拍。講一個緊張刺激的型別化事件,給人商業電影的衝擊感,然其核心表達必然統統是家國情懷,型別故事服從於國家敘事。

《攀登者》是此類典型。

主旋律電影不好拍,太嚴肅了,觀眾不買賬,太型別了,領導不滿意。

在《我和我的祖國》出現前,所有主旋律電影都有點“擰巴”,找不到最佳平衡點,我們可以把其稱為:主旋律電影1.0時代。

1.0的共性還有,價值觀上,要麼歌頌偉人,要麼歌頌為集體犧牲小我的英雄主義,要麼歌頌人民美好生活,導向很正能量,但落了俗套,不夠高階。

《我和我的祖國》跳脫出以往同類電影的思維慣式,不再依賴大時代巨集大敘事,而將鏡頭對準了大時代下的一個個普通人,用小人物講大時代。“我”和“我的祖國”,重點在於:都是從“我”出發。

《我和我的祖國》海報

在本片立項之初,總導演陳凱歌就反覆強調,這次的創作“寫人不寫事”,並給7部短片都定下12字方針——歷史瞬間、全民記憶、迎頭相撞。

這樣的拍法之所以有效,源於一個很聰明的創作思路:同樣講共和國重大事件,《我和我的祖國》會讓所有觀影者生出——“對巨集大歷史事件的親身參與感”。

這樣拍,很高階,很2.0。

在小人物身上,我們看到了自己,看到了自己與國家密不可分的聯結,生出最接地氣的愛國情緒。所以,看到共和國的重大成就,我們才與有榮焉。

電影由7部短片構成,7個老、中、青三代華語頂級導演操刀。面對“我和我的祖國”這一命題作文題,7個高考狀元拿出畢生所學,暗中較勁,有人寫日記、有人寫論文、有人寫散文,有人寫詩,這場面,堪稱“電影界的高考”!

《前夜》是懸疑動作片。

一上來就是大片既視感,相當適合做開場。典型的“最後一分鐘營救”模式,強節奏、強配樂、強情緒,一下將觀眾吸入那個開國大典前夜的時空。

自動升旗工程師林治遠(黃渤 飾)面臨的是一個限時任務,倒計時錶一直在走,小危機、大危機接連不斷,時刻在用緊張感暴擊觀眾,很希區柯克。

更驚豔的,管虎在極短時間塑造了一個有血有肉的人物。結尾,當黃渤在天安門拱門前開心一躍,隨後字幕打出原型人物生平介紹,那一刻,這個人物活了。

短片後段,黃渤如阿甘一樣,通過高科技“闖入”真實歷史現場。開國大典進行中,城樓上所有領導人都被淹沒在模糊的虛焦中,在毛主席身後,只有黃渤一個人是清晰的。

導演用意很明顯,1949年10月1日,這一天,是共和國的勝利,而對林治遠(黃渤 飾)這樣的小人物來說,是他個人的勝利。

短片自始至終,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平凡人的堅韌、耐心、專業、偉大,他不再是主旋律宣傳之下的一個工具符號,他是一個大寫的人,他是你、我、他。

《前夜》完美完成了小人物敘事的第一棒任務。不得不說,對於能拍出《八佰》的導演管虎來說,這個故事太適合他了。

管虎導演

在北京某首映現場,陳凱歌說,他沒跟管虎商量,就決定由他拍《前夜》。當時他是這麼說的,“虎子任務很艱鉅,但這個故事他最合適。”

《相遇》是愛情小說。

在《前夜》的緊張刺激過後,《相遇》給了觀眾一個舒緩情緒的通道。個人認為,在7個故事中,這一個最藝術化、最動人,也是唯一一個絕對的悲劇。

高遠(張譯 飾),參與研製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而負傷的一個無名英雄,飽受核輻射的折磨,生命垂危,卻意外在公車上邂逅了失聯多年的女友。

伴隨一個《愛在黎明破曉前》式的長鏡頭,前景中,高遠女友(任素汐 飾)痛訴三年盼夫歸來的心聲,後景虛焦地展現慶賀原子彈發射的勝利遊行場景,變化頻繁。最終,兩人被後景的人群衝散、吞沒,直至分離。

前景的個體私情與後景的時代符號並置,呼應短片主題,將個體的悲劇命運放置在了與國家榮譽同等重要的位置。

張譯全程被口罩遮蔽半張臉,僅憑眼神飆戲,卻貢獻了今年國慶檔最炸裂演出,將一個略顯矯情的故事演出了足夠的共情張力。

《相遇》敘事、表演都寫著“高階”二字。雖不是拍得最好的,但悲憫、文藝、剋制、動人。

《奪冠》是一出市井喜劇。

觀眾前一秒還沉浸在《相遇》的悲情中,下一秒,徐崢大導演就用獨特的滬式幽默把大夥兒給逗樂了。各種年代質感的鏡頭,營造了奇幻式的童趣故事氛圍。

相繼轉變的是敘事主角。前兩個短片雖是普通人,但或多或少參與到了重大事件本身,而《奪冠》的主角,就是妥妥的一上海普通小孩,他叫鼕鼕。(是在致敬侯孝賢的《鼕鼕的假期》嗎?)

鼕鼕是電工家的兒子,繼承了家族的優良基因,上得了屋頂,修得了天線,最讓鄰里街坊羨慕的是,他是全街唯一家有電視機的仔。

於是,在陽臺上調整天線,直播女排比賽的任務就落在了鼕鼕身上,此為“國家任務”。

另一條線,情竇初開的鼕鼕正面臨一件“人生大事”。自己心儀的同學小美即將移民美帝,他想在小美臨走前表明心意,於是,他陷入了人生最重大的兩難抉擇中。

徐崢很聰明,也很雞賊。用《怦然心動》式的孩童視角講“女排奪冠”,有老上海街道的市井氣,有童趣誇張的輕喜劇氛圍,視角新穎,故事接地氣。

說他雞賊,是因為他其實是在用一個“孩子還小”的視角暗戳戳地講一個很政治正確的故事:為了集體榮譽犧牲個體情感。

尤其是在多年後,主人公鼕鼕長大,成為了一名舉國體制內的乒乓球教練,更是加重在宣揚一種去私情化的集體主義觀念。

雖然《奪冠》這個故事筆者很喜歡 ,但不得不指出,《奪冠》在價值觀上仍回到了傳統主旋律的老路上,徐崢這次的導演令人驚豔,可這種夾帶私貨的表達不可取,在7部短片中落了下乘。

《迴歸》是一篇紀錄片式的論文。

在《奪冠》的輕鬆詼諧後,《迴歸》儼然一副規規整整的正劇架勢,而且是一出多條任務線共同推進的群戲。

但從故事來看,也許是出場人物過多,修表師傅、女警官、升旗手等,每個都是蜻蜓點水地敘述過去,有點主題失焦。沒有一個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浮於了表面。

惠英紅飾演香港女警官

薛曉路作為7人中唯一的女性導演和編劇,居然出現了“回頭給你發個媳婦”這樣明顯物化女性的臺詞,雖不至於很過分,但實在不得不讓人質疑薛的寫臺詞能力。

此外,這個故事與《前夜》有撞題的嫌疑,都是講升旗帶來的事件危機。就算導演薛曉路不背鍋,總導演陳凱歌和製片人黃建新在統籌決策上也犯了挺大的失誤。

《前夜》的升旗危機故事已經給觀眾留下強烈印象,這裡杜江飾演的升旗手故事根本無法第二次打動觀眾,使得《迴歸》的整個故事趨向平庸。

不過,《迴歸》依然是大時代下的小人物敘事,影后惠英紅與影帝任達華合力貢獻了煙火氣濃厚的香港愛國小市民形象,令人信服。

《北京你好》仍是熟悉的寧式喜劇。

如果說,要用“小人物敘事能力”作為評價導演的標準,7位導演中,甯浩絕對排第一。

因此,在7個故事中,《北京你好》也是最有觀眾緣,最討喜,最接地氣的故事。再加上葛大爺一如既往觀眾緣爆表的表演,幾乎無人不愛《北京你好》。

作為一個能把外星人入侵都拍成小市民喜劇的神導演,甯浩在《北京你好》裡把自己的長處發揮得淋漓盡致,再現了“搶劫”、“抓小偷”等甯浩招牌式的喜劇段落,而在黑色幽默之下,卻包裹了一個悲劇核心的故事。

葛優是一在北京開出租的,離過婚,與兒子關係日漸疏遠。汶川小孩,家人遭遇不幸,一個人來到北京,孤苦無依。

這兩本是典型的悲劇人設,甯浩僅用一張北京奧運會門票作為核心道具,就以輕鬆詼諧的方式將兩個人物的命運勾連在了一起,令觀眾笑著笑著,就哭了。

表皮喜劇,核心悲劇,剋制地表達,此為高階幽默。

甯浩給《北京你好》塗上悲喜交加的底色,是想提醒國人,2008,當我們記得北京奧運成就的同時,別忘了,我們也曾歷經汶川的苦難。

甯浩就像一個頑皮貪玩的懂事孩子,悄悄把溫情和悲憫藏在幽默故事之下,詮釋了“主旋律”的正確開啟方式。

《白晝流星》是一首散文詩。

剛剛說到悲憫,在《白晝流星》中,陳凱歌將一直以來悲天憫人的情懷全部注入其中,譜寫了一曲充滿浪漫主義和人文關懷的散文詩。

陳凱歌曾在年少時參與上山下鄉,到雲南插隊,在很多演講場合,他都分享過這段經歷中他對底層人民生活的觀察和體悟。

85年,他拍出處女作《黃土地》,陝北的漫天黃土成為陳式電影的標誌符號。

陳凱歌處女作《黃土地》

30多年後,他再次將邊遠地區的土地情懷注入電影,譜成《白晝流星》。

在7個故事中,它是最獨特的一個。比如,只有它的敘事空間選取為鄉村,其他都在城市。比如,只有它的主題為兩個,“扶貧”與“航天”,每個都是難啃的大主題,比如,它獨有的超現實浪漫主義氣息。

《白晝流星》分為兩個部分。

前半部分,主講扶貧辦李叔(田壯壯 飾)幫助四子王旗兩位叛逆少年的“物質扶貧”故事;後半部分,講神州11號飛船降落,李叔帶兩小夥尋回人生意義的“精神扶貧”過程。

《白晝流星》主要登場人物

陳凱歌說這是一個關於改變的故事,李叔的所作所為在慢慢軟化兩野蠻少年的叛逆內心,而“白晝流星”代表的希望則是指引少年改變的精神圖騰,一實一虛,亦真亦幻,承載著陳凱歌對邊遠地區人民生活改善的強烈祝願。

有人說,看到神舟11號,沃德勒和哈扎布兩少年的轉變過於生硬。實則不。很明顯,神舟11號返回艙是個符號,喻指文明與科技,同時,它在降落時的“流星”之光,代表著四子王旗人民內心的希冀。

在故事裡,兩少年被這束光開啟意識覺醒之門。

在現實中,由於“神舟效應”,後來四子王旗地區的發展的確迎來改變,經濟發展與扶貧建設在幾年內邁向新臺階。當地的孩子開始嚮往城市文明,喜愛高科技,生活得更為積極。

很多人不理解這種轉變,是因為他們不曾經歷苦難,也從未想過走進這些貧困孩子們的內心,就難以理解,“流星”帶來的那種一絲絲美好的可貴。

陳凱歌的創作從來背向觀眾,這讓他背上不會講故事的罵名,但對於浪漫主義的電影,這樣的評價本身就錯位了。試問一下,不喜歡《白晝流星》的觀眾,你試圖理解過《妖貓傳》究竟在表達什麼嗎?

相比而言,《白晝流星》已經夠直白了。他的確是寫了首散文詩,但這次你真的讀不懂嗎?

或許,你該認真感受腳下這片土地的溫度,學會關心那些真正需要關心的人。

《護航》是一部商業大片。

從場面上來說,《護航》完全配得上做結尾。已經在《我不是藥神》裡證明過商業能力的文牧野,這次把大量筆墨花在了鏡頭排程和剪輯之上,氣勢磅礴,大片感十足。

在場面之外,令我相當意外的,《護航》的核心其實是一部平權電影。

我們的電影主角是一名閱兵式上的“後備飛行員”。小時候上學,打遍班裡調皮男孩,喜歡留長頭髮,張子楓的表演將主角少年時的英氣演繹得活靈活現。

長大後成為飛行員,仍舊要強。飛行測試選力度數值時,別人說,“女孩子6就差不多了”,她霸氣迴應,“給我整個8”。呂蕭然(宋佳 飾)要證明,女孩和男孩沒有什麼不同。

這樣的行為雖然任性,但是一個女孩爭取平權最有效的方法,起到了一定的表率作用。而在面對閱兵式中出現的意外,她卻表現出成熟一面,冷靜面對,放棄了替補的絕好機會,成全了好姐妹(佟麗婭飾)。

呂蕭然可以說是7個故事中人物弧光最完整的一個人物,當電影收尾,幾名男飛行員路過,集體向她行軍禮致意,這個鏡頭太明顯不過了,文牧野用一個短片完美做出了一個平權主義的表達。

難怪《我不是藥神》會如此成功,導演在商業片中巧妙放入人文關懷的能力令人咋舌,讓人不免期待他的第二部長片電影。

不過,《護航》用了太多的閃回手法,故事節奏被打亂,“讓賢”的行為也嚴重缺乏現實性支撐,讓這部短片最終淪為被平權主義裹挾的作品,沒有到達更高的高度。

文牧野導演的能力究竟如何,我們還是要在他的下一部長片中見分曉。而《護航》,至少證明了,我們的年輕導演能在主旋律電影中放入平權表達,不免感嘆,年輕電影人的作品也許真的有改變社會的力量。

在《我和我的祖國》定檔的時候,我們很多影迷都習慣地以為,這不過又是一部傳統主旋律的國慶獻禮作品。

然而,進了電影院,大家的臉都被打腫了。甚至發現,《我和我的祖國》很可能是十一檔品質最好的一部主旋律。電影取得的成績也證明,這才是福斯喜聞樂見的主旋律電影拍法。

《我和我的祖國》幾乎憑一己之力將主旋律電影帶入了2.0時代,今後多拍這樣的大時代下小人物敘事的電影吧,就算影迷一次一次把自己的臉打腫,也被打得心甘情願。

最新評論
  • 《海王》“黑蝠鱝”扮演者跳槽漫威 將主演漫威新劇《奇蹟人》
  • 專訪IMAX:觀看一部電影,還是置身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