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非常感動,內心久久不能平靜。
雖然說,褒貶不一,但我還是去看了,其實也許更應該帶父母去,但是我怕我控制不住,好久沒有和父母說聲我愛你們。
就劇情上來說,小品改編的這部電影,總體上來說有些欠缺,但誰的心裡沒有對母親的一絲虧欠和諸多感恩。
家家都有本難唸的經,有時候我會想假如老媽沒有嫁給老爸,她會是怎樣?
但畢竟沒有那麼多如果,她和天下的母親一樣,平凡而偉大。
看著票房中的快訊介紹:
由於電影取景在導演賈玲從小長大的地方——襄陽,襄陽的觀眾們也為電影票房貢獻了近千萬的票房。導演賈玲也在現場聊起了幕後的故事:“劇本一共寫了超50多稿,和團隊的小夥伴們調整了很多包袱,往年很多父母都不願意出門,不想花錢看電影,今天看到現場來了很多父母,也都看得很開心,自己覺得很感動。”現場也有觀眾分享了自己和母親的故事,一位七十多歲的母親說到:“很感謝各位演員用心把電影演繹得那麼動人,我們襄陽有賈玲你這樣的好閨女我們很驕傲!”導演賈玲聽了大家的故事後也眼眶溼潤,再次感謝觀眾對電影》的支援。
也許,這部劇火了的原因,其實應該是講出了父母的心聲。
在父母的這個年紀,他們的父母也許已經不在,曾經的遺憾無法得到彌補。而今,半生沉浮,又為人父母,不善言辭的他們有太多的想要訴說。
《你好,李煥英》火了:賈玲一句話,揭露成人世界扎心真相
很多朋友都知道,這部電影是賈玲為了懷念她意外離世的母親李煥英而創作出來的,她幾乎把全部的心血都投入在這部電影上。
賈玲說:
母親去世後,即便我上了春晚,我能嫁得很好,我再怎麼怎麼樣,我都始終很難開心起來。
子欲養而親不待,恐怕是賈玲,也是我們這一輩子最難以跨越的一道坎。
人,總是複雜的,擁有的從來不知道珍惜,失去才後悔莫及。
人,也是健忘的,就自己而言,能想起來的,只是小時候因為某件事被打得很慘,但很少能記得父母的努力。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原來,這句話這麼真實,這麼扎心。
今年過年沒有回去,年味兒更淡了。雖說一邊叫喚著父母的嘮叨,但真少了,就似乎失去了家的味道。
電影也好,小品也罷,賈玲都用她擅長的喜劇逗得觀眾前仰後合。
但越往後看,你就會發現:前面有多好笑,後面就有多好哭。
在小品的最後,當李煥英的一生宛如走馬燈一樣展現在賈玲眼前時,她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
媽,你怎麼這麼愛笑啊。
因為媽生了你啊。
我是臘月28生的,老媽生我那年,小鎮上的醫院就剩下了值班的醫生,醫院也停電了。我不知道冰冷的手術檯上,她是怎麼撐過來的。
偌大的舞臺上,只有賈玲一個人,在昏暗的燈光下哭得撕心裂肺。
賈玲在舞臺上跟她媽媽說:
媽,我給你買了冰箱,還是雙開門的。
媽,那件綠色的皮大衣我也幫你換好了,你穿一定很好看。
媽,我現在是一名喜劇演員,好多好多人喜歡我。
媽,我好想你......
畢業的第一年,我給媽買了個包,她見人就誇。父母要求的不多,記得他們就好。
母親的離世,成了賈玲人生中最難過的事。
據說,那天節目播出後,賈玲給她父親打了個電話,問小品演得怎麼樣。
父親故作輕鬆地說:演我的那個演員太胖了。
實際上,當晚父親就繃不住,抱著妻子的遺像哭了好久。
我們總以為,父母是無所不能的超人,可等我們長大之後才發現,父母早就不再年輕。
他們的雙手變得顫顫巍巍,他們走路也開始搖搖擺擺,從前扛著我們上下樓都不費勁的他們,如今總會覺得疲憊不堪。
歲月在他們的身上留下痕跡,但我們從未做好跟他們分別的準備。
我們不敢想象,當意外快於明天先到,自己是否能像父母一樣,撐起這個家庭。
《百年孤獨》裡說:“父母是隔在我們和死亡之間的席子。”
父母不僅要給予我們愛與保護,還要給我們帶來心靈上的寄託。
不管我們多大,在父母的眼裡,我們只是個做事毛毛躁躁的孩子。
即使所有人都要我們直面成年世界裡的現實和殘酷,但父母依舊是我們可以依靠的港灣。
可是隨著年紀的增長,我們跟父母越來越疏於表達感情,等到失去之後才明白,留下的只能是無盡的遺憾。
世界在發展,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和父母之間的代溝也越來越大。
離父母最近的,應該還是上學時父女親接送上學和放學的日子。坐在後座,抱著父母,感受著他們的溫暖。

畢業了以後,和父母親是越來越遠,電話兩頭,似乎都有了一絲生分,忘記了父母開心的樣子。
我們總是藉口工作很忙,卻有時間跟朋友出去吃飯唱歌通宵;
我們總說沒時間給家裡打電話,卻可以跟朋友煲好幾個小時的電話粥;
我們總說節假日要加班沒空回家,卻可以提著行李去看世界的千變萬化。
慢慢地,我們將父母一點點地從我們的世界剝離。
而父母也越發擔心,自己會成為子女的負擔。
生了病不敢告訴孩子,怕他們擔心。
每次都是隔了好久,才不經意間說,上個月跌倒了,生病了。反正基本沒事了,才會和孩子說。
打電話時也不再絮絮叨叨,生怕說多了耽誤孩子時間。每次的電話,都小心翼翼的,想多聊一會兒,又不知道聊什麼。
其實我們也不是不能感受到父母的變化,但總是抱有一絲僥倖心理。
直到他們累彎了腰,無法再為我們遮風擋雨,我們才開始後悔,當初為什麼不多給予一些,多付出一點兒。
從小到大,父母一直是我們最堅強的後盾。
那個能一把把我們舉過頭頂的父親,還有燒菜很好吃不停操持家的母親,他們一直在用自己的力量保護著我們。
我們總想著等到功成名就再去報答父母,殊不知,在我們拼命向前的時候,父母早已被我們甩在身後。
因為疫情的原因,今年沒法回家過年。
除夕夜跟爸媽影片,先給他們展示了一下我們的年夜飯,又看了看他們的餐桌,只是簡單地弄了兩個炒菜。
母親回答:“你們都沒回家,我和你爸也吃不了太多。”
那一刻我突然有了立刻回家的衝動。
我們都希望父母能“沒心沒肺”點,身體健康,吃嘛嘛香,多發展點自己的興趣愛好,不要把注意力都放在孩子身上。
但不可否認的是,對父母來說,兒女常回家看看,就是他們最大的念想。
可這麼簡單的願望,卻變得越來越難。
我們漸漸長大,父母也不再年輕。
他們慢慢跟時代脫節,思想也變得陳舊,和我們也越來越沒有共同話題。
但我想說:
你可以不聽他們的建議,但你要學著溫柔一點;
你可以不聽他們的嘮叨,但你要試著耐心一些。
你要試著把他們帶入你的生活,不要粗暴地將他們推開。
父母要的很簡單,一句惦記,一聲問候,一聲想念,就是他們最好的滿足。
父母正偷偷老去,在你不經意的時候。
作為子女的我們,不要再吝嗇表達自己的愛。
在有限的日子裡,希望你能多回家看看,如果工作不允許,也記得打一個電話送去關心。
趁現在還來得及,你要學著像他們愛你一樣,去愛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