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奇葩說》老觀眾,不過一貫看得多,寫得少。
這一季的最新一期,姜思達、肖驍和史航這些老奇葩回來了。
以老友對抗賽形式,與本季選手小鹿、席瑞和熊浩就“20歲有個一夜成名的機會,該不該要”為辯題,展開激烈的辯論。
你可能是《奇葩說》忠實的觀眾,也可能對這節目一直提不起興趣,但只要是吃瓜群眾,只要對娛樂圈當前的亂象有想法,這一期都可食用。
雙方辯論裡的每一句話,幾乎都能在娛樂圈找到可對應的明星和事件,這連連看做得我心驚膽戰:不會吧不會吧,不會是真的在影射吧?
1 一夜成名,禍不單行?縱觀反方的發言,幾乎是一場對“20歲一夜成名”後果的恫嚇。
但我們能說他們太誇張嗎?不能。
實在是太多鮮活案例擺在眼前,幾乎點名道姓的程度。
小鹿說,20歲一夜成名,你的人生很大可能就像坐滑梯,一路從最高點滑下去。
你會想到誰?不消說,2021開年最大瓜,鄭爽。
鄭爽91年出生,2009年《流星雨》播出後一夜成名,那年18歲;2011年《畫壁》提名香港金像獎最佳新人,那年正好20歲。
接著是國民cp的愛恨離愁,是情史的跌宕起伏,是全國為之捏把汗的精神狀態,是處女作代表最高水平,是不敬業出了名,最後是視生命如草芥的人人喊打。
在全國人民的矚目下,從最高點一路滑落到官方封殺,今年,她也不過30歲。
而這樣的例子,在影視工業發達的好萊塢,更是滿坑滿谷。
曾經紅遍全球的小甜甜布蘭妮
18歲靠《mean girl》火遍全美的林賽羅韓
好萊塢意難忘前情侶檔
都是在年輕時爆紅後人生一路滑落的典型。
反方說,“一夜成名”四個字,代表著一種功利主義。它不是對專業的追求,而是對名與利的極度渴望。
這話顯然也沒有說錯。
就在本週,兩檔選秀又同時開播,臉盲觀眾瞬間迎來了脫敏治療,200個妝容一致的男人,讓你一次選個夠。
正如青你3開篇自我剖析的行業現狀,這些團體選秀帶來了令人垂涎的機會,也帶來了流水線、無辨識度和流量至上等一系列問題,平臺加持的高流量、高曝光,讓資本和練習生都趨之若鶩,不少練習生明晃晃把“一夜爆紅”和“流量變現”寫在臉上。
選秀太多,練習生不夠用了,多的是簽了公司培訓兩三個月就送來吸流量的;流量太誘人,路徑如此清晰,別的行當也被誘惑來——演戲的、搞體育的、做網紅的、打電競的……唱跳水平都是我行我上的程度,說熱愛舞臺,也得有人信吶!
這樣的20歲一夜成名,推演下去會如何呢?
反方說得很對,這樣的一夜成名,此後餘生,將以運氣為路徑依賴,不勞而獲走捷徑的思維方式將刻煙吸肺,難以更改。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看到選秀回鍋肉越來越多:他們篤信這樣的成名路徑,篤信自己只是缺了點運氣,下一次紅的一定是自己。
當你並不是因為自己的天賦或能力而被廣泛喜愛時,未來可能很難找到一個抓手,去維繫這份高度。
從反方的角度,他們推崇的成功路徑是厚積薄發,是靠專業穩紮穩打,是不急著在自己三觀不穩、能力不強、人生事業剛起步的階段就驟然被抬到一個可怕的高度,這個觀點本身是毋庸置疑的政治正確,對照內娛,也是有說服力的。
去年我最欣慰的,莫過於張頌文老師的走紅。因熱愛放棄高薪的導遊職業高齡考入北電,卻在自己年輕時代被嫌棄長相普通做不了演員,十幾年來維繫生計尚且艱難,終於在《風雨雲》和《隱秘的角落》裡以演技驚豔了眾人。
然而在《我就是演員》中,他作為導師對待所有選手都溫和謙遜,無論是大流量還是小透明,無論是老資歷還是渣演技。
這是歲月和經歷共同鑄造的寵辱不驚,倘若20歲即一夜成名,斷不會有如此精湛的演技和如此虛懷若谷的心態。
同樣的例子,還有當下最紅火電影《你好,李煥英》的主創賈玲和張小斐。
這對兒老搭檔,一個38歲,相聲入行,在喜劇行業慢慢積累,天時地利人和下成了中國票房最高女導演。
一個35歲,北電科班出身,楊冪袁姍姍的同學,卻多年無姓名,直到從喜劇另闢蹊徑,終於在畢業12年後出演了自己人生第一部電影女主角。
她們迎接自己的爆紅,有更穩定的心態,更可依仗的專業技能,也因此更有底氣直面伴隨爆紅而來的那些是是非非。
反方還有個論點十分契合當下熱議話題——如此年輕的成名,不過是被資本商品化,你的事業將很難自主。
的確,從道理上講,能力越平庸越好控制,資本能令平庸的你一夜爆紅,自然也就有手段收回,這所謂的二十歲一夜成名,給你了就是機會,收回了就是巨大的人生陷阱。
2 一夜成名,千載難逢?如果說反方代表著大眾傳統觀念的政治正確,正方其實代表著每一代年輕人的夢想。
這也是為什麼這場辯論賽前觀眾投票懸殊到81:19——100個人裡,81個人想要抓住一夜成名的機會,這就是現實。
在對“一夜成名”的渴望上,我們這個時代比過去的進步,可能就是大家越來越勇於承認自己的渴望,對名氣,和對名氣背後無限的利益。
張愛玲說,出名要趁早啊。肖驍就抓住這點,大打特打,笑噴全場。
說句肺腑之言,誰不想早出名呢?上面提到的例子,無論張頌文老師還是賈玲張小斐,他們難道是自願選擇了大器晚成嗎?
越早成名,越早站在高位,越早掌握更多的資源,越容易“以紅養紅”。
20歲就演到了《神鵰俠侶》裡郭襄的楊冪,顯然比同齡人多了無數機會與可能性,如何選擇、如何走下去是下一步的事情,無論如何,總強過別無選擇吧?
肖驍也好,姜思達也好,都是抓住了《奇葩說》的機會一夜成名的年輕人,即使有很多人覺得他們因成名而加速燃燒著,但他們必然感謝那個在20歲抓住這樣改變人生機會的自己。
肖驍拆解反方“有實力的人何必急著成名”這個論點的方式也令人捧腹。他說,既然有實力總歸會成名,早成名我也扛得住;要是沒實力,那這20歲一夜成名的機會也許是我一生唯一一次成名的機會,我已然沒實力了,你還打算剝奪我的運氣?
很難不贊成。
就拿練習生這個群體來說,我們都知道他們有怎樣的實力,畢竟實力高早就solo出道了。但機會不同,命運迥異。
沒有說蔡徐坤毫無實力的意思,但這樣的事實擺在眼前:如果他參加的不是內娛第一次101系選秀《偶像練習生》,哪怕只晚一年,他還會不會成為頂流,這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天時地利人和,方稱得上“一夜成名”的機會。
楊超越,恐怕是另一個極端的例子。
從唱跳的角度,她是純粹的專業廢,就算自帶爭議性與腥風血雨體質,如果不是第一屆《創造101》萬眾矚目,如果不是內娛女愛豆缺位太久,她還會成為這幾年來唯一的錦鯉型流量嗎?
我說得難聽些,101系選秀選到現在,那一小撮唱不成跳不就只會靠賣萌耍寶媚粉的所謂練習生,若能在選秀浪潮和流量經濟裡分一杯羹,已是邀天之幸。
咱倒也不好說:爾等凡人,哪來的權利做夢?
夢想還是要有的,你看他們不就實現了嘛?
再說,成名這件事,什麼算是準備好了呢?姜思達在辯論裡說,面臨這樣的機會,我們退縮,只會是因為我們已經習慣了渺小。
不是沒有道理。
總有人面臨誘人機會時習慣性後退一步,比如我,捫心自問,我不會否認,這來自我頑強的惰性和過高的風險意識,我不夠有勇氣。
正方還有一個論點沒有展開,但很有意義。屬於20歲的一夜成名,很可能是機會疊加著年輕的直覺,它不僅僅代表著老天在這個時間點拋下的餡餅,很可能也意味著只有這個時間點的你,才能接住它。
比如,《大明宮詞》裡小太平清澈又天真的眼神,終歸只屬於20+的周迅。
如果足夠誠實,我們會承認,關於這個辯題,導致我們立場變化的關鍵,很可能是主語。
如果代入的是“你該不該接受”,我們大抵會覺得,急什麼嘛。看看這些急著一夜成名卻不去修煉內功的小年輕,屢屢為博出位用力到變形,害整個內娛越來越完。
可如果代入的是“我該不該接受”,我們立刻就會覺得,為什麼不?
這是一個出名離每人都不太遠的時代,幾年裡屢次有調查研究顯示,在畢業生最嚮往的職業中,越來越多的人選擇“網紅”。你看,資料倒是不撒謊。
大家不僅都覺得“我可以”,“我能夠”,還會對自己克服成名陷阱的主觀能動性盲目自信。
視角一換,答案截然相反。
可這就是人性。讓我不要臉上個價值的話,這視角的差異其實也構成了人類能進步的平衡:
當你盲目自信的時候,身邊必有人不厭其煩指出陷阱、告誡風險;而當耳邊都是勸阻聲時,我們也依然有勇氣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