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有一電影愛好者問:“能否通過影片時長確定票房排名?”

他說2019年春節檔的頭四部影片還是挺準的:《流浪地球》125分鐘,票房第1;《瘋狂的外星人》116分鐘,票房第2;《飛馳人生》98分鐘,票房第3;《新喜劇之王》91分鐘,票房第5(由於熊出沒是動畫片,跳過了)。

立馬有朋友表示否定,影片時長和票房,不是一個正比關係。不過,時間太短可表達內容塞不下,導致故事不完整,影響口碑。

那麼影片時長和票房、口碑之間到底有什麼關係呢?我們先統計一下Top10榜單的影片時長:

從這張表格上可以看出,影片時長和票房以及口碑,確實找不出什麼明顯的關係。

圖片來源:百度百科

關於影片時長,雖然沒有統一的標準,但大部分電影都在90到120分鐘之內。低於80分鐘,我們稱之為“微電影”。而90分鐘的電影一般是特定型別的影片才會採用,主要是恐怖片、青春片、動畫片等不太在乎故事形式的型別。正常的電影敘事規律一般在120分鐘之內。這是由電影藝術形式決定的,也是和觀眾反覆互動後才總結出來的規律。不過,近年來影片時長確實有越來越長的趨勢。時長超過2小時的影片不斷出現,特別是國外影片,時長普遍比中國產電影長:

中國票房Top10的進口片

還有《愛爾蘭人》的時長為210分鐘,《好萊塢往事》時長為161分鐘,《小丑回魂2》的時長為169分鐘……

圖片來源:百度百科

根據Comscore的資料,2008年英國和愛爾蘭票房最高的10部電影,平均時長為112分鐘,而2018年開始,票房Top10電影的平均時長為126分鐘。

1、影片時長與現實之間的矛盾

影片時長越來越長,也是當下現實所需。電影型別的多樣化和故事情節越來越複雜,時長太短無法將導演的意圖完整地體現在觀眾面前。有觀點認為,時間越長,電影製片人能夠在大銀幕上充分展示他們的創作意圖,影片的品質也能隨之而提升。並且在數字化條件下,一部影片多幾分鐘少幾分鐘在成本上都不成問題,所以近年來影片時長的確有不斷延長的趨勢。部分大片和藝術片的時長已經超過3小時。

但影片時長也不是越長就越好,要考慮影片節奏與時長是否匹配,長度是否適合觀影體驗,有的片子過於冗長節奏失衡,內容注水導致觀影不佳。

除此之外,時長太長,也考驗著觀眾的生理極限。

著名電影藝術大師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曾經說過:“一部電影的時長應該與人類膀胱的承受能力直接關相關。”如果以此衡量,觀眾在看《愛爾蘭人》時,至少要衝出影院一次。此外,有研究表明,人的注意力保持高度集中的時間也就是120分鐘之內,超出這個時間便是“體力活”。

還有,從成本角度考慮,120分鐘以內的電影能夠在成本和票房之間形成一個平衡。而超長電影在票價上,並不會因此而賣得更貴。從影院角度考慮,毫無疑問,時長越長,影院能夠放映的次數就越少,這可能會對影院總收入以及總票房產生潛在影響。隨著影片時長越來越長,對中小影院每天排片量的“頻寬”形成了考驗。

由此看來,影片時長不僅影響著觀眾的生理因素,也影響著經濟效益。

2、兩全其美之法探索

以上各種因素證明,影片確實不是越長越好,這裡面有一個閾值,故事講得好,節奏夠緊湊的商業電影,110-130分鐘區間比較好。而對於超長時間的電影,也並非沒有兩全其美的方法。

在膠片電影時代,電影的時長普遍在90到100分鐘。這既是出於電影敘述情節和觀眾觀影習慣的需要,也是出於膠片成本的考量。一般原先的片盒只能放得下長度最長為300米的膠片拷貝,一部電影需要9-10本膠片,國內進行“大片盒”改革後,片盒能容納最大長度為600米的膠片拷貝,一部電影大概需要5本膠片。

如此算來,膠片的長度在3000米左右,可以承載大約100分鐘的影片資訊。當時,單部電影一般很少超過110分鐘,一旦超過了,便會採用上下集的方式發行。例如《吉鴻昌》171分鐘、《大河奔流》208分鐘等超長電影都是分成上下集發行的。事實上,當時80%以上的中國產影片都在這個90-100分鐘長度,一些國外大製作影片時間是比較長的,但在內地上映也會剪輯成上下兩集。

但現在已經很少有這方面的嘗試。有人認為分成上下集勢必會影響票房,《太平輪》就是例子。在小編看來,分成上下級放映到不一定勢必會影響票房收入,但確實對影片製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有一個專業的團隊,能夠持續地去精心打磨劇本,不僅一開始就能吸引觀眾,還要有將觀眾“吊牢”的魅力,如此,也許電影也開創了一個“連續劇”的時代。

對於時長比較長的電影,恢復“上下集”的發行模式,未嘗不可。對觀眾來講,舒適性得到了滿足;對片方來講,上下集的模式還能增加總人次(如果足夠精彩,看了上集都會想看下集),從而增加票房收入;對影院來講,排期也不會受到影響,還“白撿”了一部同等體量的影片。

  • 《大奉打更人》結局: 許七安的最終歸宿
  • 沒想到特朗普曾經還出演過電影,該電影竟然還是很多人的童年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