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作者 / 無念

春節檔的戰役還在持續。

隨著《你好,李煥英》的票房突破37億,它與春節檔冠軍的位置越來越近。除了票房上取得的可喜成績,貓眼9.5,淘票票9.2,豆瓣8.1分,影片在各大平臺上取得的清一色好評,這都是觀眾們實打實用腳投票的結果。同時不僅說明了口碑對於影片票房的積極影響,也進一步印證了中國觀眾如今對於親情類電影的喜愛。

父愛如山,母愛似海。對於重視血緣羈絆和家庭關係的中國人來說,親情是一個始終繞不開的話題。相比情侶、朋友等其他社會關係,父母和子女之間的關係也往往更值得思考玩味。就好比幾乎每一代年輕人都會嫌父母嘮叨、多管閒事、不理解自己,但其實內心裡比這世上任何一個人都希望爸媽過得好。

仔細想想,越來越多的電影開始將鏡頭聚焦到“親情”上來做文章,或者是在影片裡埋下相應的副線。光這個春節檔,就有《你好,李煥英》《刺殺小說家》《新神榜:哪吒重生》三部影片涉及到有關親情的主線或支線,而《唐人街探案3》和《人潮洶湧》的高潮部分也涉及到一小部分父女/母子的情感表達。

親情類電影越來越賣座,這似乎成了當下電影市場的一大趨勢。誠然,親情總是很容易就能戳中觀眾內心最柔軟的地方,讓人產生共情。但透過現象看本質,打動我們的究竟是什麼呢?

親情片賣越來越好了

不知道大家發現了沒,這幾年我們的商業片,越來越喜歡把“親情關係”作為支線放進電影裡了。這似乎成了商業片為了增強對現實的觀照,逐漸形成的某種趨勢。

比如,《流浪地球》除了最主要的“拯救人類”的主線以外,父子關係成了影片一個重要的線索;《哪吒之魔童降世》對哪吒的身世和性格進行了解構,是在當下語境對其進行的一次全新書寫;《後來的我們》中男女主角的愛情戲份雖然遭到了不少觀眾的吐槽,但田壯壯飾演的老父親,近乎獲得了一邊倒的好評,承包了無數觀眾的淚點……更別說最近的《送你一朵小紅花》《你好,李煥英》等片了。

情報君整理了近幾年國內電影市場上涉及到親情題材的影片,得到了下面的表格。

透過表格我們可以發現,凡是商業影片的票房無一例外均突破了億元大關,還有很多位列國產電影票房榜前幾名的位置。

而且,不僅僅是大陸,臺灣電影這幾年也誕生了很多講述家庭、親情的影片,不僅口碑喜人,在金馬獎上也都獲得了不少斬獲,比如《陽光普照》《孤味》等等。其中《孤味》就是2020年全臺本土影片的票房冠軍。

這些影片裡,《失孤》《親愛的》《找到你》等影片是完全意義上的現實題材作品,主題嚴肅,且多建立在真實事件的基礎上,聚焦社會上的兒童拐賣等新聞事件,具有強烈的社會意義和人文關懷,也獲得了口碑票房雙豐收,展現了這類電影的市場潛力。

而剩下的多數影片,親情線則多以一種側面展現的方式,補充交代人物的性格、經歷,以及心態上的轉變和成長,順便喚起廣大觀眾的共情。

比如,韓延的《滾蛋吧!腫瘤君》和《送你一朵小紅花》,主線都是講述患癌病人抗擊病魔的經歷,家人關係只是主角與世界產生聯絡的其中一個分支,但卻能夠真實地打動人心;再比如,《飛馳人生》的型別嚴格來說是一部喜劇,雖然片中也有對於父子情、兄弟情等多重人物關係的展現,但是更多的是在講述一個落魄主角是如何“絕地反擊”的故事;而像《我在時間盡頭等你》這樣的奇幻愛情片,父子關係的戲份則被進一步弱化,只是為了服務於主角的愛情戲而存在的。

還有一些影片,並非將傳統的父/母子、父/母女的關係作為主要物件,而是選擇了兄弟、姐妹這樣的情感關係進行講述,同樣取得了不錯的效果。比如,《快把我哥帶走》作為一部青春片,以少有的角度切入當下年輕人的生活,引發觀眾對於“兄妹情”的理解;而《陽光普照》中,弟弟因為哥哥的離世,開始重新審視自己與哥哥、與父母的關係,同樣催人淚下,引人深思。

另外,還有一種親情關係值得一提,那就是當下社會文化語境中存在的“多元家庭”,即透過收養領養子女,或者因同性伴侶組建而成的、不基於血緣關係構成親人關係。比如,《親愛的房客》就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在男友去世後,男主角主動承擔起贍養男友母親、照顧男友留下的兒子的責任,雖然他們之間並非血脈相連,但這種對於“親情”概念的全新表達,同樣令人感動。

總之,無論親情元素在一部影片裡佔的比重有多少,都仍然是最能開啟觀眾心門的那把最重要的鑰匙。同時,這也證明了,好的親情片在國內電影市場的未來表現,仍然大有可為。

如何“複製”一部成功的親情類影片?

如今,《你好,李煥英》的排片比、票房佔比都是穩穩的同檔期第一,超越《唐人街探案3》只是時間早晚問題。

從市場的角度來看,《你好,李煥英》抬升了親情類影片的票房天花板,它的成功其實是很值得分析的,也具有很重要的參考意義。

相比前幾年春節檔的冠軍《紅海行動》和《流浪地球》,都是偏宏大主題、家國敘事這一類的電影,透過喚起觀眾的民族情緒和集體意識從而實現情感價值的最大化。然而,《你好,李煥英》卻反其道行之,走了一條更“個人化”的道路,把最終的情感點落在具體的個人身上,落在每個人普通人身上,從而達到情感的共振。

對於導演賈玲而言,她只是想要透過拍一部電影來“讓媽媽高興”,儘管媽媽再也看不見了。這種感受雖然私人但是真誠,一旦打中觀眾的“七寸”,投射到每個人身上的能量卻是巨大的,具有極強的共情力和穿透力,它讓每個人開始思考自己和母親之間的關係,也喚起觀眾們自己的個人經歷。在“母愛”這種普世的價值面前,沒有什麼情感能夠超越它的力量。

可以肯定的是,未來一定會誕生越來越多這種歌頌父愛、母愛的親情類影片。一方面,相比對於工業化水準要求較高的商業型別片而言,這類影片更好控制回本,同時也具備一定的票房潛力;另一方面,這類影片具有比較好的價值導向和普世情感,同時還承擔一定的社會現實意義,能夠彰顯國產電影的人文情懷。

那麼,《你好,李煥英》給接下來的親情類電影帶來了什麼啟示呢?如何“複製”一部成功的親情類電影呢?

首先,檔期的選擇是至關重要的。

《流浪地球》《送你一朵小紅花》《你好,李煥英》……好的親情類題材電影一定誕生於熱門的大檔期。只有大檔期才能帶動市場活力,促進觀影情緒;也只有大檔期才能匹配如此大的票房體量。更何況,熱門檔期配合長假,更有利於全家結伴觀影,也有利於影片走出一條漂亮的票房長線。

其次,品質仍然是影片成功的不二法門。

誠然,好的檔期對於電影天生有著促進作用,但是口碑仍然是衡量一部影片成功與否,以及觀眾們在選擇影片時最重要的標準。好的親情片一定是建立在真誠可信的人物關係之上,既不刻意煽情,也不玩弄噱頭,而是創作者踏踏實實、認認真真地“把心掏出來”和大家分享。它可以沒有花哨的技巧、誇張的形式,只要態度真誠,情感真摯,觀眾們一定可以看得到,情到深處自然會流淚。

最後,好的親情片一定不只是“親情片”。

《流浪地球》是一部成功的科幻片;《誤殺》的主要型別是懸疑;《乘風破浪》《飛馳人生》都是喜劇型別;《刺殺小說家》的主打型別也是奇幻和宏大的視覺特效……《你好,李煥英》也是如此,利用喜劇打底,把導演想要表達的故事和情感包裹在一個並不新鮮的穿越故事裡,利用反轉揭露謎底,這樣的做法遠比平鋪直敘的煽情帶來的震撼力要大得多。

我們還應該期待什麼樣的親情片?

其實,親情類電影引起全民關注並不是這幾年的事情了。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臺灣電影《媽媽再愛我一次》就曾在內地引起轟動,這部電影在當時取得了過億的票房,但要知道,那時候的電影平均票價才幾塊錢,折換成今天的匯率就很誇張了。可以說,那時的電影院都完全化成了“眼淚的海洋”,所有人走出影院眼睛都是紅的。

由此可見,國內的觀眾一直以來都很吃母慈子孝的這套苦情戲。只不過,隨著電影市場化的發展,這類題材開始有了更新更好的表達方式。

說到底,人始終是感情動物,尤其是面對血緣羈絆的親情,這是很多人的軟肋,因而相比愛情、友情等其他社會關係,更容易打動人。尤其是對於東亞人而言,信奉儒家思想,重視傳統和家庭的意義、將所謂的倫理綱常奉為圭臬,親情的意義顯得更為重要。

不過,隨著時代的進步,以及社會文明的多元化發展,原始的觀念在當下社會語境中也開始展現出一定的侷限性和不合理之處。傳統意義上所謂的家庭片、親情片的概念,也亟需被進一步拓寬。

以往的親情片過分強調父母對於子女的付出和奉獻,或者是子女對於父母的順從,但卻往往忽視了父母和孩子在這重身份中所具備的個體意義。其實,父母不該是孩子成就自己的犧牲品,孩子也不是父母的附屬和實現自己慾望的渠道。

我們看過太多以愛為由的“親情綁架”,殊不知大多數的“我為你好”其實都只是彼此維護自己控制慾的藉口。“為了你我付出這麼多,你這樣對得起我嗎?”“為了滿足爸媽的心願,我決定放棄自己的理想。”“你應當做一個賢妻良母,自己的個人生活就放一放吧。”諸如此類的臺詞在傳統的親情類影視劇中屢見不鮮。

觀眾們想看的,或者說內心真正擁有的想法,並不是父母為了子女反覆強調自己有多辛苦多麼不容易,也不是子女為了滿足父母的希望讓渡自己的想法。拋開“父母”、“子女”這樣的社會身份,他/她首先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擁有自己的自由意志,這並不以性別、年齡、階級、社會狀態等各方面而轉移。

固然,可憐天下父母心,但我們的創作者很多時候容易想當然地代入自己作為父母的成年人視角,認為父母長輩的無私付出都是一種“我為你好”的善意,殊不知卻很容易滑向某種自以為感動的說教當中。換句話說,不是所有子女都當過父母,但每一個父母一定都當過子女。親情的歌頌,其實不需要太多聲嘶力竭的控訴和聲淚俱下的討好,它更多地存在於生活的細節之中,存在於每一次放下成見的平等對話,和替對方考慮的互相理解當中,這才是熨平代溝最好的方法。

而且,無論影視作品將親情讚美的多麼高尚無私,我們也無法否認,對於很多人來說,親情並沒有那麼美好,甚至原生家庭帶來的傷痛是一輩子都無法彌補的。而這種並不親的“親情”,其實很多時候廣泛存在於社會中的各個角落。就像《狗十三》《何以為家》這類的影片,儘管並沒有謳歌親情的偉大,但是卻收穫了無數人的共鳴,正是因為它戳破了家庭關係裡那層並不美好的面紗,將更為深刻的本質暴露了出來。

試想,一對無法生育的夫妻去領養一個孩子並撫養他長大;一對彼此相愛的同性伴侶和對方父母之間的生活點滴;一個孩子在父母離婚後與彼此繼任配偶之間的關係;甚至一群單身老年人在晚年互相扶持共同生活……“家”的概念應當被拓寬,這些人與人之間的羈絆裡,同樣蘊含著許多令人感動的故事。而只有當我們不再以“把婚姻作為唯一目的,把生育作為唯一價值”的傳統價值觀作為參考時,才有可能跳脫出來去看到更多建立在愛的基礎上的更廣闊的世界。

這又讓我想起文章一開頭提出的那個問題:親情片裡,打動觀眾的究竟是什麼?

毫無疑問,當然是愛。親情和這個世界上的其他任何一種感情一樣,並不更偉大,也並不更卑微。而觀眾們之所以能在他人的故事中看到自己,一定是因為,這份感情讓自己覺得似曾相識。不管是感動還是難過,也不管是愛慕還是怨懟,這就是親情真實的樣子,不必刻意矯飾,也不必誇張美化,只要真實呈現,就一定能夠收穫到迴應。因為,這就是愛的力量。

為什麼韓劇《請回答1988》令人百看不厭,觀眾每次看都能看到淚如雨下?為什麼是枝裕和的《步履不停》能夠成為永不褪色的親情片經典?當然,除了那份普世的感情以外,還有生活的細節,以及人存在的痕跡。

在每一次的牽手、每一次的促膝長談、每一次的坦誠和埋怨當中,在陽光穿透樹葉縫隙灑在地上的陰影,和母親總是慢一拍的步伐當中……就在這些不起眼的碎片裡,蘊藏著親情片的法寶,也藏著生活的真諦。

4
最新評論
  • 《海王》“黑蝠鱝”扮演者跳槽漫威 將主演漫威新劇《奇蹟人》
  • 論今年賀歲檔最火電影你好,李煥英為何這麼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