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歌苓的小說被改編成影視劇的最多,今天想說一下《陸犯焉識》和這部小說改編而來的電影《歸來》。
我一直覺得,嚴歌苓的小說既有高雅文學的氣質,又有通俗文學的可讀性。我認為代表了她最高水平的一部當數《陸犯焉識》。張藝謀導演的電影《歸來》,改編自這部小說,這部電影,也是中國電影史上數一數二的難得的好片。
小說《陸犯鄢識》的男主人公陸焉識,是上海大戶人家的公子型才子,也是中國舊知識份子的典型代表。他身上有一種舊文人追求自由獨立,不趨炎附勢的傲骨,同時又擁有為承擔責任犧牲自己計程車大夫精神,不得不繼承傳統束縛。性格決定命運,或許正是這樣的個性特徵,注了他們在那個動亂年代裡會遭遇怎樣的磨難。
作者對知識份子的洞悉可以說是毀滅性的,她深知他們的優點缺點,也深知這些優點和缺點幾乎流進了他們的血液無法改變。時代是悲劇的製造者,而個性帶給自己和他人的創傷也是不可忽視的。
五年的國外生活,他享用了最大限度的自由。內心固守著的責任,讓他不得不做出犧牲回到以他為支柱的陸家。馮婉喻是他犧牲自己的自由被迫接受的禮物,所以他一直從心裡排擠她。直到在漫長的服刑期間,重新審視自己的內心,才發現婉喻是他的所愛。婉喻本身沒錯,錯就錯在她被捆綁成自由的阻礙物擺在他面前,成為中國舊時傳統的延續物進入他的生活。就像張幼儀之於徐志摩,一個崇尚自由的先進知識份子,怎麼可以愛上帶有這種色彩的女子呢。
不同的是,陸焉識用他後半生漫長的服獄經歷剖開了內心那顆核。他不惜逃獄想去救贖,未曾想到卻給家人帶來更加嚴重的創痛;歸來後,馮婉喻卻患上了老年痴呆症,他忍住與愛人相見不相識的疼痛,默默守在她身邊,期待她重新認回自己。
這本書內容實在宏大,穿越一個時代。這種宏大的劇本,電影那樣的表現形式要直接翻拍出來,幾乎都不會成功。張藝謀的《歸來》巧妙地避開了篇幅的宏大,擷取小說最後那部分,陸焉識歸家後與妻子重新開始生活,來展示那個時代的悲劇和人物之間的真情。電影選取的小說中的內容幾乎只有五分之一,但由於切入點非常好,人性的刻畫很到位,獲得了很大的成功。
電影為觀眾再現了文革那段歷史的瘋狂,以及那個年代帶來的悲劇。子女為了前程可以與父母劃清界限,夫妻也可以因為立場不一致反目為仇,而鞏俐和陳道明分別飾演的男女主人公,卻一直心靈相應,不離不棄。兩人的表演也堪稱經典,將這部電影的藝術水準提高到難以企及的高度。鞏俐將馮婉喻這個角色刻畫得入木三分,她的隱忍,她對丈夫的思念、期盼,她內心全都透過眼神、動作和細微的面部表情展現在觀眾面前,走進觀眾心裡。
電影的最後一個場景,一個大雪紛飛的日子,陸焉識推著輪椅裡的馮婉喻,又去火車站接陸焉識,馮婉喻望著火車,看著車站上的人一個個離開,期待的眼神從不停止。雪地裡,只剩下兩人和輪椅的影子,孤獨地定格在那個白茫茫的世界裡。
小說的結局是,陸焉識捧著馮婉喻的骨灰盒重新去他服過刑的荒漠。“他意識到,草原大得隨處都是自由。他把他的衣服帶走了,還帶走了我祖母馮婉喻的骨灰。”作為小說結局的這段話很是耐人尋味。他是嚮往自由的,從荒漠歸來是為了自由,從城市消失,同樣也是為了內心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