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年第一篇文章,寫寫影評吧。
昨天看了電影#《你好,李煥英》以及 《刺殺小說家》 ,兩部片子都覺得很棒,很有震撼力,雖然這兩部電影都各有短板,而且短板也都很明顯,但是,優勢太強,以至於蓋過了短板,足以讓觀眾忽略不足之處。
我從敘事角度,試著分析一下這兩部電影。
01
先說說你好李煥英,截至目前,票房已經37億,而唐探3票房39億,都在預測李煥英應該會超過唐探3,我贊同,不過,我還有一個大膽的預測:
我覺得這很可能是賈玲身為導演,出道即巔峰之作。
當然,我也很期待以後被打臉,畢竟,中國電影出現更多的女導演,女製片人,是好事兒。
那我為什麼說這是賈玲導演自己難以超越的巔峰?
我們來客觀來分析影片成功之處:這電影最牛逼的地方,是煽情到位,所有的人都是被情感打動的。
我雖然觀影前做好了充分的心理準備,也想到過可能就是為了煽情而煽情的,但是到了影片的後半段,賈玲哭著找媽媽,握著媽媽的手,說別走,這一段,眼淚真的怎麼都忍不住,哭得都冒鼻涕泡泡了,眼睛腫了,是真的太難過了。
我家熊孩子抱著我的胳膊偷偷擦眼淚,哭得一抽一抽的。
就連並不喜歡這類苦情催淚片的艾然老師,也默默拿出紙巾擦眼淚,然而,走出電影院,他就反覆強調,自己不喜歡這部片。
一個鋼鐵直男,不喜歡一部電影,卻被電影感動的稀里嘩啦,哭的不行不行的,這就是導演的牛逼之處,也是這部片子的成功之處。
但,同樣,也是這部片子不可複製的成功緣由:
影片的情感體驗,是基於賈玲導演非常私人的情感體驗,是她因為自身經歷產生的對於母親最真實的感受,而這種感受本身還加了濾鏡光環,她作為導演搬到大螢幕上,但這樣的「情感創作」的作品,一生應該也就只能耗費一次了。
你仔細推敲這部電影,故事節奏稍顯尷尬,尤其是沈騰在臺上表演的一段,把我給尷尬的不行不行的,影片各種笑料,能彌補這種節奏上的短板。
而最致命的地方,還不是節奏,而是這個故事缺少事件。
整個電影看完,你想不起來母親為女兒做出過怎樣的犧牲,也想不起來女兒到底做了什麼事情,讓她媽一輩子都沒高興過,整個故事裡的事件太少了,完全靠笑料和煽情推動。
但是在回憶裡,女主的母親似乎特別容易高興,母親一直說“我的女兒,只要健康快樂就夠了”,可你對比影片開頭真實生活中,顯然不是,母親經常拿女兒跟「別人家的孩子」攀比。
整個故事,前半段打排球,後半段幫她媽撮合和廠長兒子,中間穿插喜劇和笑料,但是,撐不住最後的煽情。
觀眾之所以哭,是因為那一句別走,觸動了每個人心底最深的柔情,想到了自己的母親,從煽情層面來講,這點很牛逼,卻也是故事的不足之處。
最後10分鐘的煽情催淚,是很感人,可是既然這個反轉出現了,母親穿越回去為女兒做了什麼呢?沒有,母親的視角是空白的。
如果穿越時光的母女雙雙都有改變,整個故事立意顯然更高一層,比如說,穿越回去的母親,反省自己過去對女兒的苛責,於是,穿越時光裡的母親,對女兒的要求僅僅是「只要健康快樂就好」,整部電影就會更感人。
顯然,這麼做也會讓「母愛」顯得不那麼無私偉大,但是,純粹個人角度上來說,我也不太喜歡影片裡把母親塑造成為了兒女無私奉獻,一件新衣服都不買的苦情式的母愛,當然,鑑於賈玲導演拍的母親是上個世紀的,可以理解。
對比當年的印度片《摔跤吧爸爸》 ,你就能透過電影裡的事件,感受出那種父女情,哪怕有文化隔閡,但每一個觀眾都能理解,父親為了女兒所做的奉獻,那是經得起推敲的親情。
而《你好李煥英》缺乏經得起推敲的敘事講出來的故事,單純只是靠煽情成功,靠導演自己的私人情感體驗,而這種體驗是不可再生資源,無法驗證導演本身講故事的功底,這就是我說,這部片可能是賈玲出道即巔峰的原因。
當然,我期待賈玲導演下一部電影,能超越她自己的壁壘。
02
再來說說刺殺小說家,這片子也是故事的核心邏輯難以成立,很多地方全靠生硬轉折,現實與小說的交界很怪。
大boss非要雷佳音飾演的男主去殺小說家,其實也經不起邏輯推敲:他既然都能讓人去弄死女主,甚至弄死男主,根本不怕犯法的樣子啊,還能沒辦法殺死小說家,非要男主去刺殺小說家背鍋?
小說世界裡,作為主角的空文復仇情節也很奇怪,他們姐弟倆為何被追殺,大boss幹嘛要等到她倆成年再追殺他們?
如果空文這條線為了對應現實中,小說家空文的父親被大boss害死,那麼空文姐姐對應誰?
電影沒有提到,我倒是一直盼著楊冪飾演的女主,是小說家空文的姐姐,父親被害後,被大boss帶走養大成了boss的傀儡,如小說世界裡為弟弟犧牲的姐姐一樣,那麼片子的寓意也更強,可惜編劇並沒有把楊冪與小說家聯絡到一起,那麼,楊冪被父母丟棄這個背景設定,顯得只是為了故事推進而強行凹造型。
但是,這部電影的邏輯不足之處,卻被長處所彌補了,特效製作太有意思了,尤其是小說世界裡的那種賽博朋克+克蘇魯氛圍,最後眼睛鎧甲的變身太帥太萌了,感覺比當年的《毒液》的那個變身帥氣多了。
另外,這個型別的電影在國內應該是首次試驗,給觀眾的新奇感也足夠彌補敘事不足。
從這兩點來說,這部片子值得一看。
這兩部電影的成功,也說明在中國做電影的成功秘訣:要麼掌握大眾情緒密碼,要麼,給大眾帶來足夠好玩有趣的新奇體驗。
END
作者介紹:孟婆,廣東作協會員,孟婆文化創始人,全職作家。
微博@孟婆在修行
人生信條:筆耕不輟,用自己雙手碼出我想要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