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浪姐」一詞,並非貶義,本來是《乘風破浪的姐姐》的簡稱,但網友還用它來形容很拼、很勵志、有所突破的女孩。

而有部叫做《指揮家》電影,片中的女主角堪稱浪姐,她為了達成夢想,在男性主導的社會中殺出一條血路……

關鍵是該電影改編自真人真事,故事源自柏林愛樂和紐約愛樂首位女性指揮家安東尼婭·布里克充滿傳奇色彩的一生。

國內也有引進,並已於2021年1月22日上映,電影的主題推廣曲叫做《乘風破浪》(高瑩作詞作曲,楊芸晴演唱),真是非常貼切,因為女主角的奮鬥史一直在「乘風破浪」。

本以為「高山流水」般的題材,只有喜愛古典樂的觀眾才能產生共鳴,欣賞完整部電影才發現它的通俗易懂,劇情的發展與主題的呈現卻又深具可看性

難怪電影能獲得一致好評,勇奪荷蘭國際電影節最佳演技大獎

故事發生於1926年的紐約,出身荷蘭貧窮家庭的安東尼婭·布里克(克里斯蒂亞娜 ‧德‧布奧恩飾)從小就夢想成為一位交響樂團指揮家

但因為當時的社會環境都以男性為主家裡的經濟條件又無法給予支援,讓她的逐夢之路處處碰壁,甚至差點流落街頭。

即便一路上坎坷難行,布里克仍不放棄尋找機會拜師學藝,最終飛往柏林,以堅韌不拔的毅力與決心,軟化了德國指揮家卡爾·穆克(理查德·塞梅爾飾)古怪的硬脾氣,讓她成為皇家音樂學院指揮系唯一的女弟子

在那個年代,身為女人,為了實現夢想,勢必要做出重要的人生抉擇。在片中,導演細膩地刻畫出布里克為了理想而義無反顧的艱難與決心。

而這當中,「女主角身世的之謎」、「愛情與事業的兩難」這兩部分劇情特別扣人心絃,卻又將戲劇效果拿捏得恰到好處,可以說狗血只撒一點點,結尾又收得漂亮,實在是難得一見的佳作!

電影一開場就張力十足,女主角還闖進男廁假裝指揮‍

電影一開頭,可以看到女主角精神奕奕地享受著她的工作——「音樂廳的領位員」,雖然這份工作薪水微薄,卻能幫助她更靠近「古典音樂大師」的作品。

而對指揮的狂熱,女主角不由自主跑到男廁假裝指揮,還拉了一張椅子坐到第一排走道的中間,想近距離欣賞指揮家的風範。

做出如此「出格」的事情,不用說,最後肯定是被炒魷魚了。

闖進男廁」、「坐到第一排走道的中間」這樣的安排在一開場就顯得張力十足!身為一部「性別議題內涵的勵志片」,如此破題實在讓人印象深刻,挑戰意味濃厚!

女人的存在只是為了「繁衍後代」&「展示外貌」?

這一幕也讓我印象深刻:為了考進學院,女主角前往教授戈德史密德的家,想跟他學習鋼琴。

導演從女主角踏入教授家之前就開始鋪梗,上圖可以看出教授的太太一臉蓬頭,周圍還充斥著孩子們吵鬧的聲響。

畫面中看得出小孩年齡差距很大,應該是生了好幾個!這樣的場景完全呼應了下圖的對話。

雖然女主角被歧視,最終她還是被教授納入門下,也因此需要一筆收入來支付學費。

於是,她去應徵打字員的工作,實際演練工作內容後,面試者說她手快、指甲短,也沒有錯字。

可令人錯愕的是,最後卻是旁邊那位毫無能力、臉上畫著濃妝的尤物被錄取。

這兩個情節讓人深刻體會到,在那樣的年代,女人的存在似乎只剩下「繁衍後代」和「展示外貌」的功能了。

女主考上音樂學院後,「叫獸」逐漸露出猙獰面目……

然而,女主角怎麼可能甘心,她畢竟有自己的夢想。

電影中的浪姐,不只女主角一個

整部電影,女主角的演技飽滿紮實、男主角弗蘭克(本傑明·溫賴特飾)的顏值高得令人怦然心動。

可我最喜歡的角色其實是由跨性別演員斯科特·特納·菲爾德主演的羅賓·瓊斯——對女主角而言,這是一位亦師亦友的人物。

第一次和女主角在爵士酒吧見面,羅賓說了這樣一句耐人尋味的話:「大家出生時都光著身子,外在形象都只是偽裝。」這句話也為後來的「真相」埋下伏筆(下圖)。

原來,羅賓是貨真價實的女兒身,為了一圓音樂家的夢想,才女扮男裝

羅賓對夢想的堅持、對好友(好姐妹)的情義相挺,讓我紅了眼,他和布里克的這段對白,也為這個傳奇故事下了最好的註腳——布里克:「你想成為什麼樣子?」羅賓:「我自己的樣子。」

一場視聽盛宴

如果你是古典樂迷,又或者你想走進古典樂的世界,卻不知入口在哪兒,那麼這部電影絕對會帶給你最難以忘懷的盛宴。

電影中的每一首樂曲的安排都具有特殊的意義,我因此擅自為它加了小標題和情節內容:

馬勒的《G大調第四號交響曲》——夢想的開端:布里克以崇拜的神情聆聽偶像指揮的音樂。

蘇薩的《自由之鐘進行曲》——邁開步伐向前走:布里克聽完露天演出,鼓起勇氣拜師學藝。

巴赫的《哥德堡變奏曲》——心誠則靈:在朋友的鼓吹下,戈德史密德教授終於同意收布里克為徒。

格里格的《特羅豪根的婚禮之日》——歡慶新友誼:布里克在爵士酒吧找到新工作,結識了一生中最重要的朋友。

德沃夏克的《F小調浪漫曲》——陷入愛河:弗蘭克,同時也是豪宅的主人,藏不住對布里克的愛意。

斯特拉文斯基的《火鳥》——為何世界要背棄我:布里克的夢想不被家人支援,還得知自己是被領養的小孩。

格什溫的《藍色狂想曲》——嶄新的人生:布里克決定飛往荷蘭尋找身世之謎,也為自己的未來尋找新的出路。

德沃夏克的《E小調第9號交響曲——自新世界》——在砥礪與自我鞭策中成長:布里克費盡千辛萬苦,終於在德國指揮穆克的指導下,獨自抗衡一百位男人。

布魯克納的《第零號交響曲》——女權革命:布里克為女權發聲,創辦史上第一個女子交響樂團。

埃爾加的《愛的禮讚》——愛是放手,也是成全:弗蘭克最後雖然娶了別的女人,卻始終默默關心、支援著布里克。最後一幕和電影開頭首尾呼應,感人至深!

每個人在追尋夢想的過程中,難免都會遇到無數的難關,當你覺得全世界都背棄你的時候,不如學學女主角的好友羅賓,告訴自己:「別絕望!拍掉身上的灰塵,從頭開始吧!」

8
最新評論
  • 《大奉打更人》結局: 許七安的最終歸宿
  • 2021春節檔電影哪部最值得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