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玲導演的電影《你好,李煥英》賺足了觀眾的眼淚,在那一輩的父母裡,他們在事業上兢兢業業,他們在婚姻上隱忍,哪怕自己過得再苦,也想要為了孩子忍一忍。
有時候,這種忍耐就是一輩子。看著那個意氣風發的自己消失在記憶裡,哪個女人不會感傷呢?這樣的犧牲到底值不值得呢?
賈曉玲的媽媽說值得,只要女兒快樂,一切都值得。
在生活中還有一個等式存在,如果一個媽媽她過得不快樂,她一定養不出一個快樂的女兒。哪怕她回到過去,重新選一個男人,給孩子重新選一個爸爸,她可能還是同一個結局。
我覺得李煥英一直是快樂的,所以她才能教出一個快樂的女兒,她過得一點也不苦。
一個人的一生並不是由一次機會決定的,哪怕李煥英當初嫁給了沈光林,她也不一定會幸福的。這三個方面的因素會影響著我們女兒一生的走向。
我們回不到過去,但是我們的現在,會決定我們的未來。
01原生家庭的影響。
現在提起這個概念,依舊有很多爭議,我們不可否認的是,我們的思維模式和行為習慣都是會受到父母的影響,包括擇偶觀念。這些思維上的侷限,有些人一輩子都跳躍不出來。
有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有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原生家庭》
當沈光林出現的時候,哪怕李煥英對他有好感,她也沒有勇氣去追求的,在那個年代更加保守,不敢去追求自己的所愛。
古代結婚生子的時候就講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雖然現在沒有這麼固定的格式,但是依舊還是會了解對方的家庭,摸清楚對方的人品及父母的人品。
其實父母對婚姻進行參考,主要是對男方的家庭和人品進行判斷,當父母用他們的人生經歷和經驗得出結論之後,他們才會放心將孩子嫁出去。
原生家庭會影響孩子的擇偶觀,李煥英沒有選擇沈光林,是因為她知道彼此之間有莫大的差距。那個年代的人如果兩個家庭差距過大,也還是會介意彼此的身份。
02活在當下才是最主要的。
賈曉玲說:“如果我媽當年不生我,會比現在過得幸福吧!”
父母喜歡給孩子的未來做決定,同樣孩子也是一樣,她們總想著,父母過得不幸福,也許換一種方式,父母就會過得快樂一些。
可是有時候根深蒂固的不是愛情的相處狀態,而是思維模式。在電視劇《父母愛情》裡,老大粗江德福喜歡上資本家小姐安傑,由於江德福屢次幫助安傑的家庭,她就接受了江德福為他生兒育女。安傑與江德福磨合了一輩子,當他們走到白髮蒼蒼,卻發現兩個對彼此的影響早已經深入骨髓,甚至改變了彼此的生活習慣。
王海洋曾說:“他們兩個,這過了一輩子,磨合了一輩子,都在努力地向對方去走進,去靠攏對方,可就在即將要勝利會師的時候,他們兩個人來了一擦肩而過,繼續向前走下去了。這就叫做潤物細無聲,他們兩個人都在努力地去改造對方,又都在努力地抵抗對方的改造,結果是什麼呀?他們矯枉過正了,他們角色互換了。”
父母的愛情,也許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糟糕,他們也許會吵吵鬧鬧,但是他們也會支援彼此,相互陪伴,朝朝暮暮的相處,他們早已經習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也許只是你覺得他們過得不幸福,她會覺得自己過得還不錯。
我們無法重生去替父母做選擇,那是因為我們知道我們無法改變過去。父母有自己的思維模式,有自己的人生路,只有活在當下的人才能贏得未來。他們每一次的選擇都是當時的人生閱歷、人生境遇促使他們決定的。
作為子女,其實沒有必要遺憾,只需要珍惜當下,趁著還有他們的時光裡,多陪他們說說話,多聽聽他們的故事,誰都沒法替誰做決定,人生的道理需要自己去走,活在當下才是最重要的。
03相信幸福一直在路上。
你相信幸福,你就會獲得幸福。
賈曉玲問:“媽,你為什麼那麼愛笑啊。”
李煥英答:“因為媽生了你啊”
人生會因為相信而變得與眾不同,李煥英相信女兒會幸福,女兒就會幸福,李煥英相信女兒能賺大錢,女兒以後就能賺大錢。你相信的東西都會慢慢變為現實,其實李煥英過得一點都不苦。物質的貧瘠與匱乏帶上了時代的烙印,她作為一個女人,早就替自己做好了決定。每一天的人生她都過得鮮活而努力,每一天她都帶著微笑面對人生,她成為了孩子最大的底氣,她成為了孩子最大的靠山。
在陪伴孩子成長的路上,她得到的反饋,比她犧牲和付出的要多得多。幸福從不曾遠離,幸福一直在路上。
幸福不是翻山越海,你走到了終點,而是在你一直在路上。
你翻過的每一座高山,那就是幸福。
你踏過的每一條河流,那就是幸福。
當你累的時候,孩子的一個微笑,那就是幸福。
當你忙的時候,孩子遞過來的一杯水,那就是幸福。
當你哭的時候,孩子稚嫩地說:“媽媽,我要快點長大,以後保護你。”那就是幸福。
什麼是快樂?快樂沒有標準答案。在電影《心靈奇旅》裡有一句話,最能夠解釋快樂的意義。
“迷失和忘我的區別沒有那麼大,忘我是快樂的。但當這種快樂成了一種執念脫離了生活,人就成了迷失的靈魂。”
物質會影響幸福的指數,但是絕對不是衡量是否幸福的唯一標準。我們不要在追求快樂的路上忘記了現有的幸福。
賈曉玲說:“我當你一回女兒,連讓你高興一次都沒做到。”
不對,其實媽媽一直在幸福的路上,因為有你最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