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用製作精良的服化道和風骨性格並存的歷史人物角色,描繪出真實生動的宋代人文畫卷。
“小閣重簾有燕過,晚花紅片落庭莎,曲闌干影入涼波。”夜幕、細雨,晏殊(喻恩泰 飾)輕搖卦筒,和歌以詞,吟唱起《浣溪沙》。在近期開播的古裝劇《清平樂》裡,晏殊的那份沉醉忘我,吸引不少觀眾入戲。
古裝劇《清平樂》講述了北宋皇帝趙禎從少年登基到“仁宗盛治”的故事,也展現了趙禎作為“人子、人夫、人父、人君”的情感抉擇。隨著劇情展開,關於故事的節奏、戲劇的張力、慢品還是倍速觀劇的討論,見仁見智,但在“考究”二字上,眾口一詞。
宋仁宗趙禎(王凱 飾)
何為“考究”?觀眾從前幾集的密集細節裡品得。借用彈幕內容“語文書本里走出的場景”,宋仁宗一朝的名臣名士,宋代文人的雅緻生活,那些泛黃畫卷裡靜止的北宋炊煙,都在熒屏上緩緩生動了起來。在主創的理念中,“考究”是用現實主義的創作精神來展現古代題材。具體到《清平樂》,大勢尊重歷史,角色尊重人性,細節尊重文化。當作品集齊風雅頌,用大量細密的針腳編織出一幅人文畫卷時,觀眾審美一致的背後其實是電視劇藝術的創作祕辛——中國產劇審美的歸途,在於中華傳統文化的吾土吾鄉。
歷史名人“走”進電視劇故事裡
晏殊是劇集開篇第一位名臣名士。少年仁宗得知自己身世後直奔永定陵,執意要見在此守陵的生母李順容。旁人攔不住,晏殊策馬趕來規勸,幾番回合,他不是雨中吟唱“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的婉約詞人,而是帝師晏殊、政治家晏殊。一幕戲交代人物關係,也透著幾分劇作的野心。
晏殊(喻恩泰 飾)
宋仁宗在位42年,幾乎是中國歷史上文學藝術最為璀璨的時間。除了晏殊之外,范仲淹、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文彥博、韓琦、呂夷簡、黃庭堅、米芾、包拯等青史留名的人物,都湧現在仁宗執政時。在劇中,這些燦若星辰的名字,固然是優勢,能勾起觀眾對學生時代語文課本里的回憶,也就有了“全文背誦天團”的吸引力。但電視劇不等於詩詞大會,怎樣為這些青史留名者安排兼顧了歷史真實與戲劇節奏的故事,頗為考驗劇作能力。
不妨看看劇中幾位名人登場的安排。歐陽修的出場意氣風發,鄉試、會試都是頭名,只待殿試之後“連中三元”。他對自己確信無疑,大筆一揮就在市集販售的袍子上題詞“狀元袍”,坊間對他、甚至晏殊對他都頗為推崇。可太后和呂夷簡都旁敲側擊,寫了豔詞的狀元怕是有違朝堂體面。仁宗審度後一錘定音,把歐陽修摘出前三,判為十四名。文人的風流桀驁、太后與皇帝的暗流湧動,盡在歐陽公高開低走的初亮相里。
范仲淹(劉鈞 飾)
范仲淹的第一幕戲也有反轉。他辭官為母守喪,受被貶為應天知府的晏殊提攜,往應天府執教。那天,站在學府小廝面前的范仲淹,草帽、草鞋、舊衣衫、不修邊幅,一架小驢車裝了全部家當,一幅篳路藍縷的打扮。小廝上下打量,覺得這衣著實在不符飽學大士的風采,只想將其打發走。爭執不下間,晏殊趕到為其正名。這次的反轉裡,為後人所銘記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高潔之士,初露鋒芒。
對於蘇舜欽、富弼等人,劇本借一幕女人戲引出。當時仍在閨閣裡的曹皇后曹丹姝,與三名官宦家小姐插花聊天。看畫面,眼前是一幅仕女圖,精緻的服化道里透著那個文星璀璨時代的詩情畫意。仔細聽她們的對話,兒女情腸裡,隱藏著的分明是一個“文學天團”的開端。
曹皇后曹丹姝(江疏影 飾)
善用人們耳熟能詳的名字引經據典,同時也不簡單堆砌了之。編劇朱朱說:“我們寫宋仁宗的一生,肯定會涉及名臣名相,但故事會有側重、有選擇。希望《清平樂》能拋磚引玉,讓觀眾對這段歷史感興趣,去看看真正的歷史和文學。”
在細節中沉澱歷史
當時為何能溫潤安寧、海晏河清,這與宋仁宗一直遵循的“寬柔以教,不報無道”不無關係,而他的“仁”也是經過歲月洗練而出。
劇集前兩集講到了少年皇帝與一碟蜜餞果子的故事。仁宗對生母唯一的記憶是幼時她親手製作的蜜餞果子。為了刺激劉太后,他示意皇后妃嬪在後宮大量炮製,送給太后品嚐,還在盤子上刻有“三春暉”,暗暗宣戰。“蝴蝶的翅膀”輕輕在宮內扇了扇,幼稚的小把戲不久後就付出了代價。當年,李順容做蜜餞的手藝來自宮外的樑家鋪子,祕方是在醃漬過程中添加藥材。就因為後宮為討好皇帝大量製作蜜餞,而宮外高門貴戶家的女眷爭相仿效,一時間,本是民間小食的藥材和果子,都被抬成了天價。樑家負擔不起,承載著仁宗對生母悼念的樑家鋪子反而因他家破人亡。
蜜餞果子引發的蝴蝶效應,讓仁宗領悟到了“忍”,領悟到了自己強大之後的責任。“一言可福萬民,一言可禍四海”的命運判詞,早在那時就已寫下。多年後,仁宗親政,他做出了一些在當代語境裡頗為“善解人意”、具有共情的事。比如議事間感口渴,他會默不作聲一直忍耐,只因擔心那天值班負責備水的內侍會因此受罰;半夜餓得想吃燒羊,他也會忍住口腹之慾,擔心自己開口索要,會帶壞風氣使得內侍從此連夜宰殺牲畜;看到民間歌舞昇平,仁宗會說:“正因我宮中如此冷落,外面人民才會如此快樂,如果我宮中像外面如此快樂,那麼民間就會冷冷落落也。”
這些看似與故事主線無關、卻又與主角性格環環相扣的細節,豐滿了人物,飽滿了故事,也讓當時為何能湧現如此多“以天下為己任”的士大夫,有章可循。如果說《清平樂》精緻的服化道是一部古裝劇應有的“外形”,那麼字裡行間透出的風骨和品性、各色人物所肩負的文化承載則是其該有的“內蘊”。
編輯 | 饒文淵 朱曉樂